刺魨

刺魨

刺魨(Diodontidae;porcupinefishes),硬骨魚綱,魨形目刺魨科魚類的通稱。又名刺黽(拼音:méng měng miǎn mǐn)。體短圓形,稍扁平,尾柄短小,體長可達60CM。鱗已變成粗棘,有的棘很長,有的還能前後活動。上下頜與牙齒癒合成各1個大板狀齒。背鰭和臀鰭均短小,位於體的後部。無腹鰭。有氣囊。多生活在熱帶海區的近海海域,共有19種,中國產8種,常見的有六斑刺魨(Diodon holocanthus)、眶棘短圓刺魨(Cyclichthys orbiculari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魨
  • 拉丁學名:Diodontidae
  • 別稱:刺黽、刺乖、刺龜刺規氣瓜仔、氣球魚、二齒魨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 魨形目Tetraodontiformes
  • 刺魨科Tetraodntoidea
  • 分布區域太平洋西部暖水水域,中國產於南海
  • 英文名稱:Porcupinefishes Linnaeus, 1758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存現狀,物種相關,

物種學史

刺魨,中國古書名“魚虎”。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尾端與尾柄後部無棘。口端位,口小,上下頜的牙齒各癒合成一個大牙板狀,中央無齒縫。眼中大或稍大,側位而高。鼻孔2個或無。鰓孔短小,側位。背鰭臀鰭相對,位於體的後部,均甚短小,無鰭棘;胸鰭側位;無腹鰭尾鰭圓形。有鰾。有氣囊。為熱帶海藻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

形態特徵

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體長一般為20-40CM,體重為1-2KG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吻端與尾柄後部無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頜的牙齒各癒合成一個大牙板狀。眼側位而高。鼻孔2個或無。鰓孔短小,側位。背鰭與臀鰭相對,位於體的後部,均甚短小,無鰭棘;胸鰭側位;無腹鰭;尾鰭圓形。有鰾。有氣囊。

生活習性

熱帶海藻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肉食性,以堅硬的珊瑚貝類、蝦、等為食。游泳能力弱,遇敵時吸進空氣或水,使腹部膨脹,皮膚上的刺都豎立起來,用以自衛。有時遇到一大魚襲擊一群小刺魨,它們全都豎起了刺並聚集成團,似一大刺球,使敵害望而生畏。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
平時,刺魨身上的硬刺平貼在它的身上,看起來與別的魚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它遇敵時,它立即大口吞進海水,強大的水壓使全身脹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豎立起來,形成一個大刺球,讓敵人無法下口。體形比它稍大的魚驟然看見到口的食物比自己還大,不落荒而逃才怪呢!
當人們從海里撈起一條刺魨時,由於它來不及吞水,它就吞進大量空氣,迫使身體脹大,渾身棘刺倒豎。只有當它覺得警報解除時,它才恢復平時的樣子。
其實,刺魨不只是會消極防禦,它還會“防守反擊”。

分布範圍

生活在暖溫性海洋的底層。廣布於三大洋的暖水海區,國內分布於南海東海黃海;國外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生存現狀

刺魨科(Diodontidae)一些多刺的淺水魚類的統稱,廣布於世界熱帶海域,特別是密斑刺魨(Diodon hystrix)更為常見。與魨科(Tetraodontidae)魚類近緣。受到刺激時,身體同樣能充氣膨脹,刺魨體短而寬,眼大,牙呈喙狀,皮上被小刺,因而得名。一些種類的體上小刺短且固定直立,如短刺魨屬(Chilomycterus)魚類。而其他刺魨科魚類如刺魨屬(Diodon),則小刺緊伏於體上,只有在魚體鼓脹時才立起。人們常把刺魨皮充氣,晾乾,中間放一燈泡,當作藝術珍品出售。密斑刺魨體淡褐色,具深色斑點,最大體長約90公分(3英尺)。
在我國,河豚魚有30餘種,常見的有黃鰭東方、蟲紋東方 、紅鰭東方 、暗紋東方 等,其中以暗紋東方 產量最大。一般體長70--500毫米,其中紅鰭東方豚已見最大體長為750毫米。河豚魚味道極為鮮美,與鰣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

物種相關

六斑刺魨,小型海產魚類。體長橢圓形,稍平扁。頭寬大。吻短。眼中等大。口小。上下頜齒各癒合成一大齒狀,邊緣有鈍小的突起。唇發達。鰓耙2行,短小。鱗退化成長刺,棘能前後活動。無側線。背鰭位於肛門的上方,為圓形小刀狀。臀鰭位於背鰭基後半部的下方,形狀與背鰭相似。胸鰭寬短。無腹鰭。尾鰭後端鈍圓形。背側淡灰褐色,有6個大的黑斑。腹部白色。生活在暖溫性海洋的底層。體內腹側有氣囊,當遇敵害時能膨大,各棘豎立,用以自衛。以甲殼動物等為食。內臟及生殖腺有毒。
六斑刺魨(Diodon holacanthus)六斑刺魨(Diodon holacanthu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