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穿油氣藏

刺穿油氣藏

刺穿油氣藏是指在 由於刺穿岩體接觸遮擋而形成的圈閉中形成的油氣藏。按刺穿岩體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鹽體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漿岩柱刺穿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刺穿油氣藏
  • 外文名:Penetrating reservoir
  • 特點:下傾方向油水邊界仍與等高線平行
  • 分類:鹽體、泥火山及岩漿岩柱刺穿
  • 形成機理:岩體侵入
  • 學科: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分布,形成機理,特點,分類,

分布

目前世界上鹽體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漿岩柱刺穿構造形成的圈閉中都已發現了油氣藏。但是,從分布的廣泛性來看,鹽丘刺穿更為重要。如在羅馬尼亞、波蘭、墨西哥、安哥拉、加彭、西德、美國和前蘇聯等,都發現有相當數量的鹽丘刺穿類型的油氣藏。其中以美國墨西哥灣最重要,那裡有上百個鹽丘,含有豐富的油氣。據統計,世界上約有45%的天然氣和11%的石油是產自鹽丘地區。而與泥火山、岩漿岩刺穿有關的油氣藏,則僅在個別地區有所發現。

形成機理

地下岩體(包括鹽岩、泥膏岩、軟泥以及各種侵入岩漿岩)侵入沉積岩層,使儲集層上方發生變形,其上傾方向被侵入岩體封閉而形成刺穿(接觸)圈閉。與刺穿體有關的儲集層上傾變形、變位(斷裂),相應可形成背斜圈閉和斷層圈閉。
關於鹽岩和泥火山活動,以及與其有關的底辟和刺穿構造的形成,國內外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數學者認為,膏鹽和軟泥常飽含大量的原生水,比其他沉積岩層的密度低,在上覆密度大的沉積層的不均衡重壓下(靜壓或動壓),使可塑性的膏鹽或軟泥發生流動,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在流動過程中,遇到沉積岩層的薄弱帶,如活動的同生斷層或壓差較大的低壓區等,這些可塑性的膏鹽流或軟泥流就向上侵人或拱起,造成刺穿和底辟構造。因此,膏鹽和軟泥的刺穿或底辟常與同生斷層密切聯繫在一起。
根據上述機理可知,形成刺穿或底辟構造的基本條件是地下深處存在相當厚度的膏鹽或軟泥層,厚度愈大,形成這種構造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其次是上覆岩層存在壓差變化比較顯著的薄弱帶。
上述兩個基本條件,控制了刺穿接觸圈閉及岩體刺穿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

特點

刺穿油氣藏的基本特點是油氣在上傾方向一側被刺穿岩體所限,其下傾方向油(氣)水邊界仍與規則等高線保持平行。

分類

鹽體刺穿油氣藏
地下深處的鹽體,侵入並刺穿上覆的沉積岩層,形成刺穿圈閉,其中聚集了油氣則稱為鹽體刺穿油氣藏。例如羅尼亞喀爾巴阡山前帶的莫連尼油田的油藏,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油氣藏。該油田是鹽體侵入並刺穿了上覆第三系漸新統和上新統的砂岩儲集層,從而形成了鹽體刺穿圈閉及其油氣藏。
刺穿油氣藏
此外,在美國的墨西哥地區、前蘇聯的恩巴地區、西歐的北海盆地、西非的加彭等地區都廣泛分布有這種類型的油氣藏。
泥火山刺穿油氣藏
這是由於泥火山刺穿作用形成圈閉條件,油氣聚集其中而形成的油氣藏。例如前蘇聯阿普歇倫半島的洛克巴丹油氣田中的油氣藏,就是屬於這種類型的油氣藏。該油田為一背斜構造,構造頂部被泥火山刺穿,第三繫上新統儲集層沿上傾方向與泥火山刺穿體接觸,形成圈閉條件,其中聚集了油氣,就形成了這類油氣藏。
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南部的獨山子油田,也有泥火山活動。此外,在尼日河三角洲,緬甸的阿拉康海岸,以及特立尼達島等地,也都有泥火山活動及其有關的油氣藏。
岩漿岩體刺穿油氣藏
地下深處的岩漿侵入並刺穿上覆沉積岩層,形成刺穿圈閉,後來油氣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這種類型的油氣藏。這類油氣藏比較少見。在墨西哥曾發現過這種類型的油氣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