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傷(一種受傷的方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刺傷是指尖銳物體(如刀尖、竹籤等)猛力刺穿皮膚以及皮下組織造成的創傷。刺傷看起來就是皮膚上的一個小洞,而且血流得也很少,但傷口通常較深,有時會傷及內臟。刺傷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因為傷道很可能被血凝塊堵塞,或因傷口中有污染物殘留,容易引發感染,尤其是厭氧菌感染。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普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以及皮下組織
  • 常見病因:尖銳物體,如刀尖、竹籤等猛力刺穿皮膚以及皮下組織造成
  • 常見症狀:傷口可有出血和疼痛,如有異物留存在傷口中,疼痛程度加重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刺傷可發生在任何情況下,淺表傷口通常可較好癒合,較深的穿刺傷是發生嚴重感染的危險因素。感染可由多種微生物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是軟組織感染的常見原因。

臨床表現

傷口可有出血和疼痛,如有異物留存在傷口中,疼痛程度加重;如為臟器常穿刺傷,可因內出血而出現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細速,甚至休克;刺傷後手臂或腿部出現麻木感、麻刺感或乏力可能提示神經或肌腱受損;如傷口並發嚴重感染可出現發熱、寒戰等相關菌血症表現。

檢查

檢查創傷的方法首先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其次檢查受傷部位和其他方面的變化。主要了解傷口的位置、形狀、大小、邊緣、深度,傷口出血的性狀、外露症狀等,還有傷口的污染情況以及傷口內有無異物留存。

診斷

對穿刺傷患者需詳細詢問病史及評估受傷情況,體格檢查評估受傷情況是主要診斷依據,對於深部傷口考慮有異物留存,壓痛程度劇烈,皮下出現痛性腫塊或變色等情況,應進行B超、X線等影像學輔助檢查,以明確傷情。

治療

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清除異物,減輕疼痛以及減少傷口感染。
1.對有污染物的傷口一般處理方法是清創術,包括:反覆沖洗傷口,消毒周圍皮膚,徹底止血,清除異物和失活組織,切除傷口邊緣組織,縫合傷口。由於創傷後情況和處理時間不一,清創術的具體實施方法需適應具體傷情。對較深的傷口,應擴創處理,避免深部重要組織(如血管、神經、肌腱等)和內臟器官損傷遺漏。
2.如果傷口遷延不愈,傷口處皮膚可持續較長時間的發紅、疼痛、流膿;若表面癒合但傷口深處發生感染,可出現傷口縫合處劇烈壓痛、硬結等,應考慮慢性潰瘍或瘺管形成,應及時消除感染誘因、病因,對感染傷口進行引流、換藥等處理。
3.對感染性傷口或非感染性但有高危感染因素的傷口,可選擇性套用抗生素治療。最初治療應選用覆蓋金黃色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鏈球菌的藥物,後期治療應根據傷口分離出的病原菌有針對性的使用抗生素。
4.如患者不能正常進食,有大量的體液丟失,循環功能障礙,則需靜脈的營養支持,補充等滲鹽水或平衡鹽液,糾正體內pH失衡狀態,改善循環,以防發生休克或更嚴重的併發症。
5.較重的創傷可引起患者大的心理反應,如驚恐、焦慮、抑鬱等,需要醫護人員耐心傾聽、勸導和鼓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