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濟橋

利濟橋

重慶市江津區朱楊鎮境內板橋場,有一座歷經180餘年風雨的古橋——利濟橋,又名“萬古橋”,當地人習慣稱其為“板橋”。此橋橫跨溶溪河上,完全用石頭建成。利濟橋橋形雄偉壯觀,橋面雕欄玉砌,堪稱一大奇觀。

利濟橋於清朝乾隆末年由鄉人募谷籌資修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竣工落成。橋長84米,寬8.8米,高13.2米,聞名於江津、永川二區,是重慶市級重點文物之一。橋頭豎有楊氏節孝石牌坊,兩側石欄鑿有圖案花紋,民間傳說的“神仙石”仍鑲嵌在橋面中部。雖歷經百年雪雨風霜與急流狂濤,其雄奇與壯美仍舊令世人驚嘆,關於它的傳說更是千古流傳。

利濟橋中鑲嵌著一塊奇形的十角石。相傳這塊石頭是募資建橋之舉感動上蒼,神仙所賜,因而人們叫它“神仙石”,亦名“魯班石”。

利濟橋兩橋頭,原有一大一小兩座石牌坊,兩尊雕刻精美的大石獅駐守其下。其中一座牌坊,是當地舉人為紀念養母所立。橋頭一側,原有一座文昌廟,香火鼎盛時,十里八鄉的人們都要趕來燒香拜佛。可惜兩座古牌坊與大石獅,以及規模宏大的文昌宮,均在文革中被破“四舊”所毀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利濟橋
  • 別名:公路橋
  • 所屬地區:安徽省祁門縣歷口
  • 建築時間:光緒二十四年
安徽祁門利濟橋,天台利濟橋,

安徽祁門利濟橋

利濟橋 位於安徽省祁門縣歷口,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後被山洪沖圮,曾4次修建,現存的5孔石拱橋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用青石砌成,長85米,寬8米,高11米,兩端有石階上下。橋東原建有觀音廟,西有惜字爐,爐體為正方形,上下兩層,底層為焚紙窯爐,爐頂榱椽甍瓦,檐角高挑,鈴鐸叮噹,古色古香,“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71年建古溪公路時,改建公路橋。

天台利濟橋

天台古城小西門外有座奇特的石橋,哪怕一個人踏上去橋身也會搖動,可是載千走萬它照樣受得了。據說,這是因為它是“活佛”濟公建造的緣故。
那時候,百姓再三要求官府在赭溪上造座便民橋,新來的杜知縣充耳不聞,卻對國清寺的金木魚垂涎三尺,死皮賴臉地要方丈送給他。濟公決定治他一治。
杜知縣捧著這金光閃閃的鎮寺法寶,坐著八抬大橋,前呼後擁,吹吹打打,好不威風。突然橋前來了個小和尚濟公,舊僧帽,破蒲鞋,說要跟縣太爺講話,杜知縣嫌他這身打扮倒了自己的雅興,一聲吆喝,水火棍劈頭蓋腦地落下來,誰知濟公竟若無其事。等他們一個個打酸了手,才笑呵呵地說:“這回該輪著我了!”
只見濟公把芭蕉扇一扇,頓時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赭溪浪濤滾滾,杜知縣和衙役們被風颳得東倒西歪,跌得鼻青眼腫,倒在水溝里,成了落湯雞。不久,這貪官污吏因為名聲太臭被撤了職。
濟公又朝金木魚一扇,說聲“變”,木魚越變越大,變成了一座扁圓的小山丘,後人就叫它“木魚山”。那根木魚柄呢?它隨著溪水流到小西門外,濟公朝它輕輕地吹了口氣,就變成了一座石拱橋。因為濟公俗姓李,老百姓就叫它“李濟橋”。後來叫別了音,就成了現在的“利濟橋”。
利濟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