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

利津古渡乃澠池古八景之一,它是位於縣城北50公里的南村黃河渡口。利津渡口原名濟民渡,為中原三大古渡(茅津、利津、孟津)之一。

金天興三年(1234)澠池改置韶州,取“有利過渡、益於軍事政治”之意,在南村設利津縣。元至元八年(1271),蒙古正式稱元朝後,廢除韶州和利津縣,渡口復名濟民渡,利津名稱僅37年。它短暫的存在,象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的浪花,似民族磨難的一滴辛酸的淚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利津古渡
  • 地理位置:河南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稱號:澠池古八景之一
發展歷史,抗日期間,解放後,改革開放後,詩詞作品,

發展歷史

抗日期間

1937年,為支援抗日前線,豫西五縣人民搶修了澠池至南村公路,大量兵員輜重夜以繼日從黃河渡口運往前線。後來日軍占領黃河北岸,以炮火轟擊南岸村莊,使渡口附近的南村、班村夷為廢墟。渡口失陷後,日寇首先占踞左右山頭,重兵把守這一古關要津,燒殺搶掠,犯下累累罪行。
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已無木可伐,只得在一片廢墟上平地掘坑鑿窯居住。天井窯院雖可避雨遮風,且冬暖夏涼,然又屬無奈的創造。山上無柴可打,只得燒秸稈做飯,家家煙燻火燎,一頓飯,一串淚……

解放後

新中國成立後,南村人築壩造田,開渠挖塘,移沙治鹼,植樹造林,昔日荒涼的黃河岸邊成了千畝沃野,古渡兩側楊柳成蔭、瓜果飄香,林茂糧豐。黃河渡船人的後代駕起了機動船,乘風破浪闖南北。機動船輕快的馬達聲代替了沉悶千年的搖槳號子,赤腳光膀、前仰後合的船工形象也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記憶中。
1996年澠池縣和山西垣曲縣聯手在黃河渡口建成了有兩艘貨輪的碼頭,幾分鐘內就可把五六輛汽車連貨帶人送往彼岸。渡口南岸的南村人抓住這得天獨厚的商業機會,在碼頭附近建起食堂、旅館、商店、車輛修配等服務設施,用黃河兒女那天賦的豪爽熱情迎接南來北往的客人。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利津古渡煥發了青春活力,南村人也富足起來。他們讓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使糧棉油大幅度增產,辦起了磚瓦廠、木器廠、養殖廠,許多人家購汽車跑客運貨運。一些有一技之長的人走出山門,在縣裡市里乾起修理、建築、裝潢等經商的行當,憑著勤勞和智慧在市場經濟大潮里搏擊。南村變了,一座座青磚紅瓦房,一幢幢瓷磚小洋樓,取代了天井窯院、土牆農舍。不論走到哪裡,南村人說起家鄉都是那樣津津樂道,說“澗源春涌”、說“桓陵秋草”、說“利津古渡”、說滄桑變化。
然而,隨著黃河小浪底工程建設的進展,南村人將告別世代生息的家鄉,整體搬遷。難捨的家園,難捨的莊田,難捨的黃河……但在國與家之間,他們甘願做出犧牲。臨別前,他們再深情地看看母親河,發現了黃河饋贈人類的稀世之寶———黃河奇石。人們激動地奔走相告,湧向黃河岸邊撿呀撿、挑呀挑。他們要把黃河的靈氣、大自然的傑作帶到新的家鄉世代相傳,要讓南村黃河奇石見證他們永遠是黃河兒女,是利津古渡人。

詩詞作品

利津古渡前臨翠岳、後枕黃河,東連岱嵋雄峰、西踞金陵澗水。雄渾的黃河,巍峨的峰巒,隨風的楊柳,引發古往今來路經渡口無數名流雅士的興致,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詞句。明代紹興知府澠池人席椿《利津古渡》一首:
萬里黃河一葉舟,爭傳古渡幾千秋。
揚帆直剪桃花水,盪槳斜看竹箭流。
王屋雲山天北極,隋陵風雨嶺西頭。
無蛟不用疑懷壁,長見榮光午夜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