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

利川燈歌是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民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

2011年5月23日,利川燈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利川燈歌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第三批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142
  • 申報地區:湖北省利川市
  • 開始時間:清初
  • 俗名:燈夾戲
歷史沿革,藝術特色,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利川燈歌是一種古老的民歌,始於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俗話說,“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利川燈歌與春節習俗密切相關。清至民國,利川百姓玩燈的習俗普遍興起,是節間一項集體文娛活動。表演者還化裝,俗名“燈夾戲”,有一點戲劇的味道。
利川燈歌
新中國成立以後,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燈和大量以歌唱愛情為內容的燈調被取消,但“後八出”中的龍燈、獅子和“雜燈”中的採蓮船車車燈卻得以倖存。“文革”中,燈歌中止。改革開放以來,採蓮船、車車燈的演出雖然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但其演出時間卻從年節逐漸擴展到了一切喜慶集會和休閒,從一種習俗逐漸變成了一種隨時都可進行的民眾文化歌舞活動。

藝術特色

利川燈歌是利川土家族人逢年過節、喜慶集會,載歌載舞,劃地為台,主要以彩龍船為道具的民間演唱形式。

代表作品

龍船調》是利川燈歌的代表作,利川燈歌是《龍船調》的母體。《龍船調》又名燈調、花燈、種瓜調、瓜子仁調,是民眾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唱的小調,是地地道道的利川民歌。
1956年2月,利川縣文化館幹部周敘卿、黃業威在柏楊收集到種瓜調,整理後以《龍船調》命名。1957年3月,汪營鎮農民歌手王國盛、張順堂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大會上演唱了《龍船調》,獲得一致好評。1962年5月,《龍船調》收入《湖北省民歌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製成唱片發行。1979年,《龍船調》收入《中國民歌集》。近幾十年來,《龍船調》多次登入中央電視台和世界舞台,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孟鴿、張也、湯燦等名歌手紛紛演唱,魅力和影響不斷擴大。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時還把它帶上了太空。2004年,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高唱一曲《龍船調》,轟動世界樂壇。
《龍船調》只是利川燈歌中的一首,而《龍船調》也主要得益於收集整理後眾人的傳唱,所以它很有名。利川燈歌好聽的代表作還有很多,《唱起山歌送情郎》、《篩子關門眼睛多》都是屬於利川燈歌的範疇。

傳承意義

利川是民間歌舞的海洋、民族民間文化的寶庫,還有很多優秀民族文化等待進一步挖掘整理。文化遺產留下來的並不都是好的,要學會古為今用,棄其糟粕,留其精華,讓我們民族文化優秀的文化元素不斷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