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行栽培

簡介

分行栽培是中國公元前6世紀發明的一種栽培技術。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其中就包括分行栽培作物和徹底除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行栽培
  • 外文名:row crop agriculture
  • 興起:原始農業時期
  • 意義:有利於中耕除草
  • 優點:讓作物成行生長
興起,意義,

興起

原始農業時期,人們採用點播和撒播的方式,將種子種在地里,這樣長出來的莊稼就像是滿天的星斗。18世紀以前的歐洲仍然盛行的是種栽培方法,而中國,早在先秦時代農業生產就已出現了分行栽培技術。當時將行稱“役”,而禾就種在役中,《詩經》中有“禾役穟穟”的詩句,說明分行栽培的莊稼長勢良好;戰國時期,畝畎法便是一種分行栽培法,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分行栽培有利於作物的快速生長,因此在播種時要求做到橫縱成行,以保證田間通風。對於行距和株距都有嚴格的規定。耬車的出現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夠保證行距、株距始終如一。
優點
分行栽培與精細鋤地的好處就是讓作物成行生長, 這樣作物也就不會影響彼此的生長, 風也能和緩的通過, 除掉與之爭養份的雜草, 作物就可以較快成熟。 中國古代有句諺語: “鋤頭自有三寸澤”, 這就是說, 精鋤確實可以奇妙的保持土壤的水份, 這種做法對中國北方的農業極為重要, 因為北方地區土地比較乾燥, 分行栽培與精細鋤地無疑提高了這地區的農業產量。
發展
公元前3世紀的《呂氏春秋·辨士》寫道:“如果作物成行生長,就會很快成熟,因為它們不會影響彼此的生長。橫行必定排列得很好,縱行安排得很有技巧,因為如果線條是直的,風就會順利通過。”
公元前1 世紀,多管條播機(耬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行播的效率。

意義

分行栽培最初也許是出於排澇保墒,但它的意義遠不止如此,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有利於中耕除草。而在此基礎上發明的耬車也為畜力中耕的發明準備了條件。
元代時,出現的一種耬鋤,它是直接從耬車發展而來的,耬鋤同耬車非常相似,只是沒有耬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鋤。使用時用一驢挽之,效率非常高。鋤頭的入土深度達二三寸,超過手鋤的三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鋤的地達二十畝之多。(王禎耬鋤圖)耬車除了改進為耬鋤之外,還經過改進用來施肥,而成為下糞耬種。下糞耬種,是在原來播種用的耬車上加上斗,斗中裝有篩過的細糞,或拌過的蠶沙,播種時隨種而下,將糞覆蓋在種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使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