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亭鄉

分水亭鄉

分水亭鄉位於固始縣東部畈區,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2.5公里。梅山中乾渠、沙泉公路、分張公路穿境而過,東、北與泉河鄉、陳集鄉蔣集鎮毗鄰,西、南與沙河鋪鄉、柳樹、石佛鄉、張廣廟鄉接壤,全鄉總面積8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3400公頃,轄23個行政村(街),286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5.4萬。這裡物華天寶,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這裡人文厚重,具有閩王王審知故里之靈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水亭鄉
  • 位置:固始縣東部畈區
  • 全鄉總面積:83平方公里
  • 耕地總面積:3400公頃
  • 總人口:5.4萬
  • 榮譽: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
  • 行政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固始縣
  • 下屬地區:23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76
  • 車牌代碼:豫S
  • 別名:分水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鄉鎮高中:分水亭鄉第一中學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鄉鎮優勢,旱澇保收,水廣漁興,人文昌茂,交通便利,建制沿革,發展現狀,

行政區劃

代碼:411525215:~001街道居委會 ~201分水村 ~202鐵鋪村 ~203佃行村 ~204龍王村 ~205桂花村 ~206堰崗村 ~207朱廟村 ~208大廟村 ~209新莊村 ~210龍台村 ~211王集村 ~212固橋村 ~213上莊村 ~214吳集村 ~215王樓村 ~216泗洲村 ~217錢廟村 ~218粉坊村 ~219羅集村 ~220王壙村 ~221盤龍村 ~222石碑村
固始縣分水亭鄉

歷史沿革

1956年設分水亭鄉,1958年建七一公社,1961年建分水亭公社,1983年改鄉,2011年5月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5.1萬,轄1個居委會,分水、鐵鋪、佃行、龍王、桂花、堰崗、朱廟、大廟、新店、龍台、王集、固橋、上莊、吳集、王樓、泗洲、錢廟、粉坊、羅集、王壙、盤龍、石碑22個行政村。

鄉鎮優勢

旱澇保收

分水亭鄉地處平畈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境內河渠縱橫(乾渠2條、支渠9條、斗渠46條、農渠148條),溝塘棋布(溝塘1516口),排灌便利,同時地下水豐富,歷來旱不愁、澇不憂,是固始縣唯一個無需防汛的鄉鎮。主產水稻、小麥、油菜、花生、紅薯、大豆、棉花、紅麻等農作物皆宜種植。

水廣漁興

分水亭鄉因水而得名,全鄉宜漁水面800多公頃,水產品有鰱魚、鱅魚、草魚、鯉魚、黑魚、鮎魚、魴魚、黃鱔、泥鰍、河蟹、河蝦、甲魚等20多個品種,更以水產品味美肉鮮聞名縣內外。
物興牧旺。分水由於生態優越,物產富饒,同時更具有傳統的養殖習慣和畜禽養殖業產業基礎,在近年來固始縣大力發展畜禽產業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已經形成了“生豬、三禽、奶牛、淡水魚”等四大生產基地,是固始縣重要的綠色畜禽水產品生產大鄉。

人文昌茂

唐末閩王王審知故里就坐落在分水亭鄉王堂村境內,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根親文化的推動下,分水亭加快故居的重建開發進程,累計接待600多王氏後人回鄉尋根謁祖。分水也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共固始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蔡仲美最早就在分水羅集一帶活動,發展黨員,於1928年組建了中共固始縣第二區區委。1947年8月26日—29日,全鄉人民配合劉鄧大軍3縱9旅25團在分水清河地帶與國民黨政府軍46師、48師展開激戰,為掩護劉鄧大軍3縱部隊順利東征做出了貢獻。在桂花村境內建有烈士墓12座。改革開放以後,全鄉每年約有30多人考入大中專院校,有一部分已成為碩士、博士、教授。目前,分水籍在外地工作 的縣處級以上幹部40多人。

交通便利

毗鄰縣城,沙泉公路貫穿東西,連線城鄉;分張公路穿行南北,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實現了柏油路、水泥路村村通的目標,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為繁榮商貿,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

建制沿革

1948年11月,固始縣解放。1950年建羅集大區,區政府設在羅集九中(現羅集國小)。1953年劃分小區,王集、固橋、吳集以南屬羅集區管轄,以北屬沙河鋪區管轄。1957年初劃建分水亭中心鄉,1958年建立分水亭鄉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分水亭鄉人民公社為分水亭鄉人民政府。

發展現狀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2007年全鄉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達到2.7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0.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0.76億元,按全鄉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5400元, 2007年財政收入619萬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45元。
農村經濟生機勃勃
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的綜合效益大為提高。分水亭鄉搶抓國家強農惠農的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和大力實施一批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7600萬元,相繼實施了黃開項目、六支渠未級渠系配套改革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造中低產田2.86萬畝,襯砌渠道29.6公里,新建大塘104口,農業生產的基礎配套設施進一完善,發展的質量明顯提高。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良種良法推廣普及,累計開展技術培訓1.2萬人次,示範推廣水稻、油菜、小麥等優良品種5.1萬畝,新增灌溉面積0.8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6萬畝,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43200萬公斤,平均畝生由1978年的182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97公斤,增幅達141.9%;油料作物產量2816萬公斤,全鄉畜牧業產值實現2719萬元。特色農業不斷壯大,生豬、奶牛、三禽、水產的規模化生產顯著增強。2007年,全鄉規模以上養殖場、戶發展到65家,奶牛飼養量超過500頭。
工業經濟蓬勃興起
深入實施工業發展核心戰略和招商引資主攻戰略,舉全鄉之力,匯全鄉之智大辦工業。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最佳化發展環境為重點,強力在企業改革改制上做文章,在招商引資求突破,在實施“回歸工程”上動真功,著力打造了農產品加工、水工機械製造、銀針加工、乳製品加工等四大加工業,培育了河南頤生乳業、華龍水工製造、光紅大米加工廠等一批骨幹工業企業。工業發展規模和效益進一步增強。2007年全鄉工業企業發展到14家,工業企業增加值實現6700萬元。
集鎮建設步伐加快
分水亭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建設精品”的集鎮發展思路,以增強集鎮輻射力、帶動力為目標,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建設開發模式,堅持高起點規劃,完成了集鎮的總體規劃和詳規編制。堅持高標準建設,先後實施了農業路、蓼東東路、中路、西路和閩王大道的建設開發項目,推進街區硬化、綠化、亮化工程實施,完善了市政基礎設施。堅持高水平管理,組建了市政管理辦公室,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強化了街區市場經營秩序、環境衛生的綜合管理。2007年集鎮建成區面積達到5.3平方公里,集鎮人口達 1.1萬,集鎮道路總長7.6公里,初步形成二縱四橫集鎮布局。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鄉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一手抓經濟實力的提升,一手抓社會事業進步,全面推進全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教育事業迅速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素質教育初見成效。全鄉國小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0年。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已經形成了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主幹,以學前教育、職業高中教育為依託的教育構架。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全鄉民辦中國小校已發展到5家。2007年底,全鄉中國小校在校生達到5000人。文化事業進一步加強,根親文化資源開發取得明顯成效。審王王審知故居先後被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成績突出。完善了計畫生育長效機制,加強了鄉、村計畫生育陣地建設,創新了計畫生育服務體系,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市、全縣平均水平。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建鄉敬老院1所,擴大了五保戶、低保戶保障範圍,大幅提高了救助標準,切實解決了弱勢群體、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難題。2007年,全鄉納入保障範圍各類人員達到2956人。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堅持“預防為主”和“全社會參與”的方針,積極開展民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有效控制了疾病發生、流行和蔓延,加大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完成了鄉衛生院體制改革,加強村級衛生院建設力度,醫療救難治水平和服務條件大大提高。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07年,全鄉參合率達到90%以上。全鄉人口預期壽命已由解放前的平均不足35歲提高到70歲,人口死亡率由25‰降低到6‰左右。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堅持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跑項爭資,進一步整合吸納各類資金,逐年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發展的後勁明顯增強。一是農林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全鄉完成各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7600萬元,相繼實施了黃開項目、農開工程和六支渠末級渠系配套改造項目。全鄉累計完成植樹造林83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比1978年提高5.6個百分點,平原綠化高級達標工程順利過省政府驗收。二是用電狀況得到改善。大力推進“村村通電”工程實施,完成了農村電網一期、二期改造,全鄉23個村街實現了全部通電目標,徹底消除用電盲點村、盲點戶。三是交通事業跨越發展。以“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項目為契機,建成了鄉農村客運站,新修、改造柏油路(水泥路)102公里,較1978年新增93公里,全鄉2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油路(水泥路)。四是廣播電視、電信事業進一步發展。2007年全鄉有線電視用戶發展840戶,程控電話用戶達到6324戶,每百人行動電話擁有量增加到37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