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歌(袁宏道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凱歌》是明代詩人沈明臣創作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述了一場勝利的戰鬥:將官接得軍令,立即行動,率五千精兵,銜枚夜行,長途奔襲。巷戰格鬥,短兵相接,敵人被斬殺無數,大獲全勝。全詩節奏緊湊,氣勢不凡,充滿著對愛國將士的讚美之情及對倭寇的仇恨和蔑視,令人拍手稱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凱歌
  • 創作年代:明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沈明臣
  • 出處:《全明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凱歌
銜枚夜渡五千兵,密領軍符號令明。
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凱歌:打勝仗後唱的歌。
2.銜枚:古時行軍、夜襲為使士兵不發出喧譁聲,令士兵口中銜筷狀的枚。枚:形狀象筷子,兩端有帶,可系在頸上。
3.軍符:軍中命令、文書。
4.短兵:短小的兵器,如刀劍之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五千戰士夜間出襲銜枚急行,秘密接受任務號令嚴明。
在狹窄的小巷中與敵人短兵相接,殺人如同割草聽不見響聲。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抗倭的勝利凱歌,詩作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作者在抗倭名將胡宗憲軍中作掌書記,參加胡宗憲在衢州(在今浙江省)爛柯山慶功宴會即席所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七絕描述了夜戰的場面,歌頌了抗倭將士的英勇善戰。
“銜枚夜渡五千兵,密領軍符號令明”,這是一支人數眾多的夜行部隊。“銜枚”“密領”意味著這是一次秘密的進襲。作者極為精練地描繪了“夜渡五千兵”的整體形象,只有齊整的動作,聽不到什麼聲響。足見這支隊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詩句成功地渲染出一種激戰前的氣氛,這是一種生死搏殺的神秘的安寧,蘊含著作者對戰鬥者和指揮者的頌揚之情。 “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這是夜戰搏殺的血的畫面,寫得十分精彩。五千土兵與敵人短兵相接,本應該刀光劍影、殺聲霞天,可這裡卻悄然無禹雖悄然無聲,卻殺敵如草,充分顯示了戰土對敵人的刻骨仇恨,高超的夜戰本領和狹巷激戰之迅速。
整首詩在靜寂中完成了包括行軍、激戰的戰鬥過程的描寫,但在靜寂中卻凝聚著搏擊的活力,顯現出戰鬥的慘烈,猶如一股雄風掠過深沉的黑夜。五千士兵靜悄悄地完成了本該轟轟烈烈的壯舉,更顯得他們眾志如一、精誠神勇,更多一分黑夜裡旋風般的瀟灑。

名家點評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胡宗憲)嘗宴將士爛柯山上,酒酣樂作,請為鐃歌十章。援筆立就,釃酒高吟,至‘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少保捋其須曰:‘何物沈生,雄快乃爾!’命刻石山上。”
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李夢生《元明詩一百首》:“詩描寫戰爭的氣氛十分濃烈,節奏感很強,從出兵寫到交戰,充滿勃勃生氣,大有唐王昌齡等人邊塞絕句的神韻。末句‘殺人如草不聞聲’形象地寫出勇士殺敵的悲壯場面,歌頌了戰士們大無畏的精神,騰越著詩人保家衛國的豪情與對敵人的蔑視和仇恨。”

作者簡介

沈明臣(生卒年不詳),字嘉則,邯縣(今浙江寧波)人。曾與徐文長一起入胡宗憲幕府。後胡宗憲下獄死,他為胡作誄文伸冤。有《豐對樓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