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預期理論

在凱恩斯經濟學中,預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因在於它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決定性影響作用。凱恩斯將預期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並且認為短期預期是價格預期,它決定廠商的現在產量和就業量;而長期預期是指資本的流動偏好,投資者會在持有貨幣或是投資證券的收益性之間進行選擇,這種預期往往也是不穩定的。凱恩斯的預期理論主要體現在《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以下簡稱《通論》)等著作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預期理論
  • 外文名:Keynes expectations theory
  • 分類:長期和短期
  • 體現:《貨幣改革論》
政策主張,

政策主張

凱恩斯預期理論
凱恩斯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也就強調預期的作用。他“把預期和不確定性帶到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位置上,這是他對經濟理論發展的一大貢獻。” 凱恩斯在理論中引入預期確實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大發展,由此導致的政策後果更是經濟學至今仍爭論不休的大問題。凱恩斯對長期預期的理論分析產生了許多爭論,也拓寬了經濟研究的視野。“在凱恩斯後,預期理論繼續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重視,預期也被作為經濟系統的內生變數予以研究。”
凱恩斯的“無理性預期”論受到了現代貨幣主義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批判。弗里德曼認為,凱恩斯預期理論在建立巨觀經濟模型中,套用的是適應性預期,它假定人們以過去的數值為依據預期未來,這在經濟變數之間存在著確定的關係時是可靠的,然而變數之間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在弗里德曼看來,人們在作出經濟決策之前,總需要對經濟活動的未來前景做出預測,但由於人們不可能完全或充分地了解一切信息,只能根據自己以往的知識或經驗來形成預期,因而他們通常只能依據經濟活動的變化逐步地修改自己的預期,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物價等經濟總量的變動。這樣一來,凱恩斯主義的用通貨膨脹來減少失業的政策是否有效就成了問題。具體說來,在短期內,如果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人們由於預期錯誤,使貨幣工資慢於物價上漲,那么,當僱主感到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增僱工人,而工人還來不及調整自己的價格預期,因而相信提高了的貨幣工資代表較高的實際工資,於是也就願意就業。這樣一來,通貨膨脹就刺激了就業的增加。但是,這種情況不會持久,從長期來看,一旦工人了解到貨幣工資買不到預期那么多的物品,覺察到實際工資已下降時,他們就會產生適應性預期,並據此要求提高工資或減少失業以適應物價上漲水平。由此可見,通貨膨脹政策在短期內可以奏效,但在長期內無效。
以理性預期學派小羅伯特·盧卡斯等為代表的凱恩斯以後的經濟學家,不是從心理學而是從經濟學領域探討了預期形成的機制問題。但由此又走到了凱恩斯經濟學的對立面。在西方經濟學中,對凱恩斯預期理論的懷疑者很多,然而明確指出凱恩斯經濟學有缺陷的是理性預期學派。理性預期理論的形成,成了否定凱恩斯理論和政策主張的理論依據。當然不論理性預期多么具有理性,它總不能改變未來的不確定性的事實。未來的不確定性,總會使包括理性預期在內的各種預期,不完全符合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或者說,總會使預期帶有不完全理性的特徵。
凱恩斯認為預期使經濟從一個均衡位置變到另一個均衡位置,預期的變化是引起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這為政府在進行巨觀調控、摟平經濟周期過程中發揮預期的積極作用、克服消極影響提供了參考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