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是貨幣經濟理論最顯著的發展之一,它是眾所周知的凱恩斯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構成了眾多貨幣經濟論題討論的經濟學基礎,也是分析評價巨觀經濟政策績效的理論基礎之一。但是,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也非止於完善,隨著現代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微觀基礎的日益強調,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也顯示出若干缺陷,因此,從現代經濟學多元發展的角度重新認識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發展及其局限,這對促進貨幣需求問題的理論研究和正確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 外文名:Keynes's Theory of Money Demand
  • 地位:貨幣經濟理論最顯著的發展之一
  • 相關凱恩斯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地位經濟發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凱恩斯論,動機說,微觀基礎,

基本信息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主要是基於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凱恩斯師從馬歇爾,他的貨幣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劍橋貨幣需求理論合乎邏輯的發展。在劍橋學派貨幣數量論中,所提出的問題是人們為什麼會持有貨幣,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導向了劍橋對人們持幣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劍橋理論的缺陷是沒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劍橋的前輩不同,凱恩斯詳細分析了人們持幣的各種動機,對人們持幣的所得分析更為精確。按照《通論》的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包括:持幣的交易動機、持幣的謹慎動機和持幣的投機動機,相應地人們持幣的需求包括:貨幣的交易需求、謹慎需求和投機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謹慎需求由於不宜單獨分離出來,分別歸結到交易需求和投機需求之中。

凱恩斯論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由下列兩個部分組成:
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與收入Y相關的交易需求,L2(r)代表與利率r相關的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現代總量經濟學巨觀經濟政策制訂中的核心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深化凱恩斯所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一發展也就構成了戰後至70年代貨幣理論發展的主流。
對交易動機做精細研究
原則上凱恩斯認為人們持幣的交易動機主要取決於規模變數,雖然凱恩斯並不否認交易需求同利率有關,但他並未給出一個具體明確的關係。圍繞這一問題,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結合庫存的費用模型給出了一般的回答。鮑莫爾(1952)和托賓(1956)假定,人們持幣與否包括兩種相關的費用:持有現金的機會損失和處置有價證券的佣金支出,由於這兩種費用互為消長,個人決策將面臨選擇和權衡,並使得總費用最小,由此可導出鮑莫爾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筆交易的佣金費用,r代表有價證券利率。該式表明貨幣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彈性均為1/2,這意味著貨幣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貨幣總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勻,貨幣總需求就越低。
凱恩斯貨幣需求公式凱恩斯貨幣需求公式
不定性決定謹慎動機
正如凱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動機持有之貨幣,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進貨時機。”但不確定性如何影響貨幣需求,凱恩斯的分析未見細緻,致使後來的經濟學家分別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拓展和進一步規範,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賓的貨幣需求的象限分析,托賓巧妙地將謹慎需求和交易需求與投機需求置於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並將謹慎動機限定於利率的不確定性這一範圍之內。
謹慎需求模型有關不確定性的其它發展是直接基於收入或支出的不確定性,如惠倫(1966)所提出的謹慎性貨幣需求模型就屬於這一類型。該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後的淨支出服從以零為中心的某種機率分布,σ為淨支出的標準差,通過設定適當的風險機率,惠倫導出了立方根律的貨幣需求公式:M=2σ2br13。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投機動機
它是凱恩斯貨幣理論區別於其它貨幣理論的一個顯要特徵,不過凱恩斯的投機模型是一個純投機性的貨幣需求模型,在該模型中,投機者面臨的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藉助預期利率,個人要么全部持有貨幣,要么全部持有債券,個人是個盲目的投機家,而不是多樣化的投機家。為克服這一缺陷,托賓(1958)根據馬克維茨(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發展了凱恩斯的純投機性貨幣需求模型。這一理論可通過分離定理加以說明。
第一,投資者根據各種風險資產的收益和風險確定資產的有效集有效邊界,這一邊界與個人的偏好無關,引入無風險的貨幣後,投資者的有效集變為由原點出發與有效邊界相切的一條直線。第二,個人選擇直線上的哪一點作為最優決策點,取決於個人風險——收益的無差異曲線,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直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最優選擇,該點決定了在所有金融資產中貨幣所持的比例,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此比例確定。

動機說

經典的貨幣需求動機說指的是凱恩斯的貨幣需求三動機說。
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行為由三種動機決定:分別為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所謂流動偏好,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偏好流動性,願意持有貨幣而不願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動性資產的欲望。這種欲望構成了對貨幣的需求。
那么人們為什麼偏好流動性,為什麼願意持有貨幣呢?凱恩斯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是出自於以下三種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1)交易動機(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貨幣的動機。他把交易動機又分為所得動機和業務動機二種。所得動機主要是指個人而言,業務動機主要是指企業而言。基於所得動機與業務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凱恩斯稱之為貨幣的交易需求。
(2)預防動機(Precautionary motive)
預防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凱恩斯認為,出於交易動機而在手中保存的貨幣,其支出的時間、金額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確定。但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未曾預料的、不確定的支出和購物機會。為此,人們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貨幣在手中,這類貨幣需求可稱為貨幣的預防需求。
(3)投機動機(Speculative motive)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需要持有貨幣以便滿足從中投機獲利的動機。因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性資產,具有周轉靈活性 ,持有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隨時進行金融投機。出於這種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稱之為貨幣的投機需求。由於交易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加上出於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構成了貨幣總需求。
投機動機是指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
凱恩斯認為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隨利率的變動而相應變化的需求,它與利率成負相關關係,利率上升,需求減少;反之,則投機動機貨幣需求增加。

微觀基礎

凱恩斯之前的貨幣理論可歸結為貨幣數量論傳統,該理論可追溯至休謨的《論貨幣》,其後經歷100餘年的發展,並經馬歇爾維克塞爾、費雪和庇古等經濟學家的斧正基本止於完善。貨幣數量論因其形式的簡潔性和邏輯解釋能力,在凱恩斯的貨幣理論之前一直居於經濟學的主流位置,在凱恩斯的貨幣理論之後,由於簡單形式的貨幣數量論在現實經濟的解釋能力方面明顯不足和凱恩斯理論對現實解釋能力的明顯優勢,使得該理論退居到非主流位置。到目前為止,凱恩斯主義的貨幣理論仍是現代主流貨幣理論。下面我們從貨幣的交易需求和投機性需求的角度討論該貨幣需求理論的微觀基礎。
對交易需求,正如帕廷金等所批評的那樣,傳統貨幣理論同樣包括凱恩斯主義的交易需求理論缺乏充分的微觀基礎。從形式上講,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直接以個人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但是交易需求分析本質上是一種靜態分析,交易需求本身是需要加以說明的。固然,凱恩斯主義貨幣經濟模型通過將物品市場、勞動市場和貨幣市場連線成一般均衡模型,交易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說明,然而這種說明是不充分的,它只是停留在巨觀層次,而沒有解決貨幣需求如何由個人的最最佳化行為導出,這裡個人的最最佳化行為不僅僅是指個人的最優理財行為,同時亦指個人的最優消費行為。後者將由消費者動態效用最大化決定,因此,貨幣需求必須在個人理財費用的約束下由個人動態消費效用最大化導出。但是,在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模型中,個人理財費用得到了充分的強調,而個人效用最大化基本沒有涉及,這是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需求理論動態化方面的重大缺陷之一。為克服這一缺陷,有兩種可供選擇的解決思路。
第一是弗里德曼現代貨幣數量論。他的貨幣數量論一般可表述為:MDP=fW,r-1rdrdt,1pdpdt,h式中MD是名義貨幣需求,r是利率,W代表財富,h是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比率,P是價格水平,t代表時間。對弗里德曼而言,貨幣同其它任何資產一樣,會給持有者帶來效用,其效用是給持有者提供勞務流量,勞務流量效用服從邊際效用遞減原理,而這正可以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套用,因此,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上,而作為體現動態最最佳化的是所謂的持久收入假定,但是在弗里德曼的理論中始終缺乏明確的最最佳化程式,其對動態行為的處理也是不充分的。
第二種思路是明確從動態最最佳化的角度闡述貨幣需求決定的現代新古典巨觀研究方法。這一方法中最有名的新古典主義貨幣模型是貨幣疊代模型,它源自薩繆爾遜的“純碎消費借貸”模型。新古典主義的貨幣疊代模型的效用函式為:U=U[c1(t),c2(t)]式中,c1(t)代表年輕一代在他們年輕時的消費,c2(t)代表他們在年老時的消費。由於年輕人和老年人有各自的資源稟賦,藉助貨幣交換,年輕人將選擇c1(t)和c2(t)使其效用最大化。但是對於疊代模型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貨幣資產與生息資產的共存性,第二是作為交易媒介的貨幣如何在模型中得到體現。對於這兩個問題的處理分別引出了貨幣的法定限制理論(Fama,1982)和克洛爾約束假設,後者導出了眾所周知的盧卡斯的具有交易約束的疊代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