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卡克舞

表演時間都在黃昏居多,現場燈光極弱,凱卡克舞比巴龍舞更具宗教色彩, 它的名字起因於迷咒舞桑揚(Sanghyang)中所發出的 "kechak-kechak" 伴唱聲音。表演時由一群青年人環繞著一個火炬而坐,一邊搖晃著身驅, 一邊發出宗教式的呼聲。 似乎也將觀眾逐漸帶入遠古的傳說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凱卡克舞
  • 外文名:Kecak
  • 起源時間:1930 
  • 起源地點:Bona 村落
  • 情感色彩:悲劇
  • 類型:文學作品
背景文化,劇情概要,

背景文化

凱卡克舞(Kecak) 凱卡克舞藝術性不下於巴龍舞, 可是不明其背景文化故事的觀眾反而不易接受。
凱卡克舞凱卡克舞
凱卡克舞約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發展出來, 當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劇依據印度史詩《羅摩耶納》(Ramayana)故事撰寫,描寫 Rama 王子得到猴子軍隊的幫助, 企圖從邪惡之王 Rawana 手中奪回愛妻的故事。《羅摩耶納》(Ramayana)是一篇悽美的悲劇史詩, 它對人性的描寫深入而貼切。加上神話穿插其中, 構成一部可歌可泣的偉大文學作品。

劇情概要

第一幕: 媳妲聽到救命的呼叫聲, 以為是丈夫 Rama 求援, 於是要求小叔前往搭救。
第二幕: 媳妲被魔王拉伐那擄走, 囚禁於宮中花園, 百般戲弄, 企圖娶得媳妲為妾。
第三幕: Rama 拯救媳妲途中遭遇拉伐那之子, 對方以寶箭射向 Rama, 箭化成 怪龍 , 纏住 Rama。
第四幕: Rama 祈求神助, 終於喚得神鷹卡魯達來援, 解脫怪龍之糾纏。
第五幕: Rama 獲得神猴哈紐曼之助, 動員猴子軍隊攻打魔王拉伐那,終獲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