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煞窠

凍煞窠

凍煞窠是流布於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村的傳統舞蹈。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凍煞窠(dong sha ke)
  • 出生時間:1470年(庚申)
  • 地理位置:江蘇省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村
  • 榮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參加人數:150——200人
  • 表演時間:冬季、正月
一、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凍煞窠是流布於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的傳統舞蹈。
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之前,乘馬圩地屬湖泊地區,築東壩後,該地逐漸成了米魚之鄉。舊時民諺曰;“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明太祖朱元璋、宰相劉伯溫部署築東壩後,乘馬圩成了魚米之鄉,當時有位麥姓漁民在胥河捕魚(伍子胥開的河叫胥河),捕魚人起網時,網內有張觀音像,捕魚人將它丟在河內,第二次起網時,像又在網內,捕魚人說:“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暈的,你願意吃暈就到我網裡來,不願吃暈,請你另找門戶。”結果第三次起網時,觀音像又在網內,因寒冬臘月在河裡撈起來的,民眾就取名為“凍煞觀音”,於是建寺而供之,並因此形成廟會的習俗。在長期的廟會活動中,逐漸形成一種舞蹈形式,叫做凍煞窠。其後寺廟多次被毀,清代洪秀全舉行農民革命,其信仰天主教,反對佛教,毀過一次,洪秀全失敗後,在夏家灣村又重新建寺廟,一直到解放後,特別是“文化革命”時,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舊立新的衝擊下,乘馬圩凍煞窠廟會所有古老的儺文化遺產全部被毀,廟會所有歷史檔案資料全部被焚,最可惜的已是有500多年歷史精緻的黃楊木刻觀音軸頭像也被毀,數個紫金香爐也無故遺失,所幸由於轉移及時,八個清代所制箱子存留了下來。
二、基本內容和藝術特徵
凍煞窠每年冬天出會,出會意為吉祥,祀盼連年豐收,國泰民安。村民自發組織,自娛自樂,跳凍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還有觀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塊(收災降福)二班大鑼鼓,一班小鑼鼓,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出會時共有150餘人的浩大演出隊伍,可謂聲勢恢宏,陣容齊整。舊社會有“四香”1.烤香,戴著手烤,2、針香,3、刀香,4、鑼香,每逢出會,燒針香、刀香、鑼香人員上身赤裸,胸前、背後紮上繡花針和小刀,鑼香在手腕處扎三個滾勾,滾勾上掛上一面鑼,跟著一起出會。上述“四香”,乘馬圩凍煞窠在1989年建會後全部取消了。
跳神表演共有10個動作過程:1、判官請神,2、四神敖寫,3、四神三刀頭,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頭,6、六神敖寫,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頭,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滾龍。所有動作,喇叭伴著鑼鼓,鑼鼓伴著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每場跳完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舞姿內容,象徵著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消災降福,團結友善,相互尊敬,和諧相處的安居樂業生活情景。乘馬圩凍煞窠共有18位神,觀音神窠、香亭各一個,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所有參加出會人員統一服裝,判官手執筆硯,其他神手舞刀劍、紙寫、雲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後,由大鑼、鎖吶、彩傘、龍鳳旗、大小鑼鼓三班,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隊伍浩浩蕩蕩進入祭台,熱鬧非凡。
三、傳承譜系、代表性人物及作品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擔任會長以來,一直專心從事《凍煞窠》的研究、傳承、指導、改革、鞏固和發展;並傳承了《凍煞窠》活動的內容和祭祀方式的全過程。為該項目的保護、傳承、鞏固、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眾喜聞樂見。
四、保護情況
1989年恢復凍煞窠表演後,每年春節在當地巡迴演出3-5天,跳神60多場次,觀看民眾有數萬餘人,並多次參加溧陽市茶葉節活動、天目湖旅遊節喜慶,並獲茶葉節藝術表演獎。2005年春節參加天目湖跳神6天(年初一至年初六),獲得溧陽市體育局、社渚鎮多次獎勵。
2005年3月乘馬圩祧仁協會被溧陽市民政局、體育局等部門批准,並發了執照與銅牌,在組織上有了保證。跳神樂器、人員年齡老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通過培訓跳神和樂隊青年,能解決協會後繼有人的問題。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乘馬圩村地址
凍煞窠凍煞窠
2015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社渚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
社渚古稱社川,溧陽三大古鎮之一,屬江蘇省西南門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社渚享有“千年古鎮儺文化之鄉”的美譽。七千年前的神墩遺址、春秋時期的歐冶子鑄劍場遺址、伍子胥所鑿胥河、三國時期的知善寺遺址、南宋岳家軍寨和窯場群遺址、社渚古街以及明清時期的祠堂牌坊等星羅棋布;祠山廟會、祠山鼓樂、祠山祭鼓、恩鴿鑼鼓、竹馬燈、凍煞窠、跳幡神跳五猖跳祠山、跳觀音、劃龍船、關公舞、祠山舞、龍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社渚儺文化,源於農耕文明,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祛邪消災的民間情緒表達。從1992年起,社渚儺文化表演團隊,每年都在中國溧陽茶葉節或天目湖旅遊節期間表演,受到中外來賓的喜愛。從1998年起,社渚鎮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舉行“社渚儺文化”表演藝術節,已經成為社渚鎮的文化品牌。
社渚是長三角僅存的儺文化發源地,儺文化已經成為當地的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年度盛宴。從正月初一至十五,這些充滿地域特色的鄉土民俗活動,在給民眾生活帶來歡樂與喜氣的同時,也在當地得到了繼承和發展。社渚鎮每年正月初八的儺文化藝術節都能吸引來自“滬寧杭”等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觀看。
2008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3年,嵩里跳幡神參加中國社火節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社渚儺園社渚儺園
2014年,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民間文化(儺文化)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儺文化)之鄉,還成立了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
2015年10月15日—10月16日在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成功舉辦了“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舉行“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及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主要包括博物館、原生態表演舞台、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儺廟、儺村、儺文化衍生產品開發和休閒度假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