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震(南宋抗元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凌震(1235~1315年),男,字國威,號雷門,番禺縣東圃宦溪鄉(今天河區前進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父凌棟,凌震為第四子。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凌震中進士。後任南海道宣慰使,舉家遷至廣州。次年升任廣東都統,官封二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凌震
  • 出生地:番禺縣東圃宦溪鄉
  • 出生日期:1235
  • 逝世日期:1315年
生平事跡,評價,

生平事跡

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皇太后帶著年幼的宋恭帝宣布投降。南宋益王趙昰逃至福建,即位為宋端宗,改年號為景炎,號令各地組織抗元。此時,廣州已為元兵占領。被罷了官的張鎮孫(番禺人,狀元、曾任浙江金華通判)在廣州集結南宋潰軍,被宋端宗任命為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統轄廣東軍政大權。凌震和權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在張鎮孫率領下重新整編各路散兵游勇。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張鎮孫率領下分兩路進攻廣州。鎮守廣州的元軍元帥呂師夔因軍餉不繼先自退走。結果,宋軍打敗留守的元將梁雄飛,收復廣州。
十一月,元將塔出率援兵與呂師夔會師,反撲廣州。張鎮孫率戰船在珠江海面迎擊元軍,戰敗退入廣州。守城月余,終以元軍不屠城的條件投降。其後。張鎮孫在押解途中自盡。廣州城被攻陷時,凌震和王道夫突圍走脫,收拾殘兵共數千人,兵分兩路,各據東圃和番禺茭塘,互為犄角。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因元朝中央發生變亂,駐守廣州的元軍主力北撤。凌震與王道夫乘虛進攻,再次收復廣州。宋端宗下詔嘉獎,任命凌震為廣東制置使、光祿大夫,加封一品,王道夫為兵部侍郎、廣東轉運使。詔書中還嘉獎凌震與王道夫:“敬於事上,忠於謀國,緬惟純誠,深用咨嘆。”並將廣州府提升為祥龍府。
十月,元軍主力數路並進,凌震和王道夫迎戰失敗。十一月,元將李恆攻陷廣州城,俘獲戰船三百多艘,官員二百多名,凌震與王道夫再次突圍,退走東圃。十二月,王道夫率軍進攻廣州,大敗,凌震率軍救援,亦敗。凌震再戰於番禺茭塘,又敗。之後,凌震退至東圃,收集軍隊,繼續作戰,但均失敗,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職勸降,凌震拒不接受,後於元延祐二年(1315年)憂憤而死,終年79歲。
凌震死後葬於東圃古鼎岡(現大觀路航天奇觀內)。因建天河航天奇觀,1997年3月22日凌震墓遂遷番禺凌邊村。凌震墓內有兩個塔,塔蓋內寫有父母二字,骨片放在大塔內的小塔里,小塔蓋用油灰密封,雖經數百年,骨片仍乾爽。凌震有妻7人(其中梁氏葬於蘿崗,現該墓仍存,墓碑刻“一品夫人墓”),子13人,其裔甚繁。其長子凌方舉世居宦溪村,其餘子多遷居各地。2005年宦溪村凌氏後人達1500多人。

評價

明隆慶三年(1569年)山東按察副使張敦仁贊道:“後李恆搗城,戰失利,退於城東東圃,復糾義勇力戰,勢莫支,遂憤懣而歿焉。噫!生不受元宣慰之官,死不忘宋王室之難。公之才節,可與三忠並稱,垂百世不泯矣!”“精忠貫日,勁節揚輝,成仁取義,舍公其誰?”明參議梁士楚有吊詩:“再復弧城血戰斑,汴京炎火落崖山。少康舉事無成旅,祿父歸心止義頑。獨木豈能支大廈,一丸猶欲塞函關。當年英毅如公少,真與張王伯仲間。”盛讚凌震不惜以“獨木”和“一丸”拯救宋王室的忠勇犧牲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