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莊

冷家莊

冷家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9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等,以漁業生產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冷家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1701人(2002年)
  • 經濟產業:玉米、小麥、花生
概況,組織建設,社會進步,

概況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高姓來此定居。在後不久,冷姓15世祖冷雲登遷來。經兩姓共議,命村名為冷家莊。後有姜姓、王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 冷家莊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2′,北緯36°42′。東與董家莊相連,西隔海與鳳城港相望,南瀕黃海,北與邵家莊、張家莊相鄰。原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大辛家鎮撤銷後,隸屬留格莊鎮。西北距乳即一級公路9公里。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2002年,全村有666戶,1701人。有冷、姜、王、高、辛、張、崔、董、於、邵、劉等11姓,均為漢族,其中冷姓人口較多。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姜文軍由南莊張九川等人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0年成立黨支部,高明章、姜在溪先後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曾組織民兵、青年與日偽軍在海上作戰兩次,積極參與支前南下等工作。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1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80名。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高明章、姜在溪、冷作述,冷紹木、姜在俊、冷廣述、高秀章、王慶平。1997年10月起,姜興春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8月,冷董聯合行政村成立並設村公所,村長為冷世秀。1948年,兩村又分設為獨立行政村。1958年8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4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後,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冷世秀、王良甫、冷紹木、姜在俊、姜福儉、王慶國、姜在暖、王慶洪、姜興華、王英力、王慶平。1999年4月,王慶平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一個多月後辭職,由副主任王英力代理村委主任。 1999年2月,本村被煙臺市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安全文明村。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15年,成立私立冷董國小。1942年,成立公辦冷董國小。1957年,成立南島完小。1970年,南島完小改為南島聯中,學生200餘人。1972年,由聯辦村共同出資2.2萬元,修建新校舍36間。1978年,本村出資2.7萬元,新建國小校園,其中校舍24間。1984年,南島聯中改為聯小。後與本村國小合成南島學區國小,有教職工18人,在校學生247人。後學校出資2萬餘元,新建圖書閱覽室4間,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88年,南島聯小建成煙臺市級“花園式學校”。1990年,被煙臺市教育局評為實驗室達標學校。1999年,建成煙臺市級“規範化學校”。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派人外出學習。到2000年,村民中獲取農業、水產、製冷等方面技術職稱者20餘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7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多半糠菜少半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7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收入52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500餘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0多台,機車100餘輛,電話433部,彩電500餘台,電冰櫃380台,洗衣機75台,VCD14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均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6年後,村逐步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先後用工1000多個,投資15萬元,拆遷舊房87間。至2002年,建新房1000餘間,全為瓦房,人均居住面積23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6年,建起了合作醫療站,為本村和鄰村民眾治病,對老人及重病人上門打針送藥。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同年投資12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79年,村投資2.6萬元,補助村民一次性購買電視機260台,成為海陽第一個電視村。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5年,投資25萬元,村民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8月,在原大辛家鎮率先安裝上了有線電視。1978年,建起了設施齊全的幼稚園。1985年起,村對考入中專的學生獎500元,考入大專院校的獎1000元。對60歲以上老人先後發放福利折款5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