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脊龍

冰脊龍

冰脊龍(屬名Cryolophosaurus)又名冰棘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也是一種中型的食肉恐龍,性情兇猛,生活在距今約一億九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在其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可能是用來異性展示和炫耀的裝飾物。由於它的頭冠像1950年代埃爾維斯·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高聳髮型,所以亦有非正式的暱稱“Elvisaurus”。在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它是首例在南極洲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且是首例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它的生存年代可追溯至早侏羅紀的普林斯巴赫階,是最早的堅尾龍類恐龍。後來的研究認為冰脊龍可能較接近雙脊龍科。冰脊龍的後肢強壯,牙齒鋒利,用兩條腿行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冰脊龍
  • 拉丁學名:Cryolophosaurus
  • 別稱:埃爾維斯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獸腳亞目 Theropoda
  • :雙脊龍科 Dilophosauridae
  • :冰脊龍屬
  • :角冠龍類
  • 分布區域:南極洲
  • 身長:6-6.5米
  • 體重:450-500千克
  • 食性:肉食性恐龍
  • 保護現狀:已滅絕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亞種分化,分布範圍,分布範圍,棲息環境,

物種學史

學名:冰脊龍
冰脊龍
冰脊龍
冰脊龍
生存時期:侏羅紀早期
食性:肉食,身長:6.5米長,比異特龍的12米身長,明顯的要小。
冰脊龍冰脊龍
體重:450-500公斤
目別:蜥臀目
科別:雙脊龍科

形態特徵

冰脊龍的化石是一個高及窄的頭顱骨,約65厘米長。它那獨特的鼻冠位在眼睛之上方,垂直於頭顱骨,及橫向排列。頭冠是有縐折的,外觀很像一柄梳。它是從頭顱骨向外延伸,在淚管附近與兩側眼窩的角癒合。其他有冠的獸腳亞目,如單脊龍,它們的冠多是沿頭顱骨縱向長出,而非橫向的。這個頭冠若用在打鬥上是很易碎的,故認為是作為求偶用的。冰脊龍最大的特徵就是頭部長著一個梳子狀的頭冠,不過這個頭冠是很脆弱的,不像在爭鬥時使用的,推測是求偶用的,頭冠的顏色可能是很艷麗的。

亞種分化

冰脊龍的頭顱骨由於冰脊龍同時有著原始及衍生的特徵,故替它進行科學分類很是困難。股骨有著早期獸腳亞目的特色,而頭顱骨則更像較後期的物種,如中國的中華盜龍永川龍。因它的特徵趨向較進化的堅尾龍類,所以起初它被懷疑是屬於角鼻龍下目,或早期的阿貝力龍超科。
冰脊龍
後來發現冰脊龍是更為原始的,接近雙脊龍腔骨龍超科。這引發了對堅尾龍類的肉食龍下目(如異特龍),是否與原先被認為是較為原始的角鼻龍及其近親,兩個演化支有著同一祖先、且是近親的爭論,而冰脊龍是否就是這兩類恐龍的祖先,或是它們祖先的近親亦有所爭議。
但是,大部分的學者依然相信冰脊龍是較早期及原始的堅尾龍類恐龍。William Hammer與其他研究人員將冰脊龍歸類于堅尾龍類,但他們在2007年提出冰脊龍較接近雙脊龍龍獵龍(Dracovenator),而離堅尾龍類較遠。在2009年,S.J. Nesbitt提出Tawa的研究時,也提出冰脊龍的新演化位置理論,認為冰脊龍不屬於雙脊龍科,也不屬於Averostra演化支(包含角鼻龍下目、堅尾龍類),而是屬於一個包含雙脊龍科、Averostra的演化支,位於這個未命名演化支的基礎位置。
冰脊龍冰脊龍

分布範圍

冰脊龍的重建模型(正面),位於布魯塞爾在1990年到1991年的南半球夏天,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南極橫貫山脈比爾德莫爾冰川柯克派屈克峰發現冰脊龍的化石,化石出土於Hanson組的矽質粉砂岩,年代估計為早侏羅紀普林斯巴赫階。在1991年,Hammer與地質學家David Elliot的挖掘團隊在比爾德莫爾冰川分別展開挖掘工作。Elliot的挖掘團隊在離南極650公里的海拔4,000米處發現化石,這個發現吸引了Hammer的注意。在接下來三周,Hammer挖出2,3噸重的帶有化石岩塊,其中共挖出超過100個骨頭,包含冰脊龍的化石。
冰脊龍冰脊龍
冰脊龍的重建模型,位於布魯塞爾化石包括部分壓碎的頭顱骨、一個齒骨、30節脊椎、腸骨、坐骨恥骨股骨腓骨脛跗骨蹠骨。頭顱骨部分被比爾德莫爾冰川所壓碎,但該部分經已被重組。在1994年,Hammer與William J. Hickerson正式將這些化石描述、命名為冰脊龍,並發表在《科學》期刊上。冰脊龍的學名是從古希臘文的“κρυος”(意即“冰”或“凍”)及“σαυρος”(意即“蜥蜴”)而來。這個名字並非指發掘隊伍所面對的嚴峻環境,而是這頭恐龍所生活的較涼氣候。種名則是以首先發現化石的David Elliot為名。在2003年,發掘隊伍回到原來的地方發現了更多的化石,並在30米的更高處發現第二個挖掘地點。

分布範圍

除了發現冰脊龍以外,該地還有大型的原蜥腳下目(類似板龍科板龍及祿豐龍)、小型的翼龍目似哺乳爬行動物三瘤齒獸(是合弓類的一種,約有老鼠的大小)及另一頭不明的獸腳亞目。在兩米以外的範圍亦有矽化木。這個挖掘地點大約在海拔4000米。在早侏羅紀時,這裡是岡瓦那大陸南岸的一條河床。這些支持了一個理論,早侏羅紀的南極洲縱然在緯度較高的地方,至少沿岸地區仍有著森林,生存著多樣性的物種。雖然當時的世界較現在為暖和,而南極洲當時是較接近赤道,南極洲的氣候仍然是屬於溫帶氣候。最近的侏羅紀氣流模型研究顯示,雖然內陸地區有極端的氣候環境,但海岸地區並未曾過於嚴寒。可見當時恐龍可以抵受相對較涼的環境及可能在下雪時仍可生存。
冰脊龍冰脊龍
冰脊龍的化石在距南極約650公里的地方被發現,但在它們生存的時期,這個地方距離約1000公里或更為偏北的地區,因此冰脊龍並不會遇上極夜。與這個標本同時被發現的有原蜥腳下目的化石,因此有猜測指冰脊龍是因吞食時窒息至死,不過這卻沒有實質證據。

棲息環境

冰脊龍生活在侏羅紀時的南極。據考證,侏羅紀早期的南極洲還沒有移到高緯度地區,而又通過地質檢測與冰脊龍的糞便化石檢測,發現那時的的南極洲氣候溫和不像現在那么寒冷,並且還被植被覆蓋,生活著一些小型的動物。因此,這些因素得以使冰脊龍得以在南極生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