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物質平衡

冰川物質平衡又稱冰川物質收支,是指某時段冰川固、液態水的收支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川物質平衡
  • 冰川積累:向冰川提供物質的過程
  • 特徵值:冰川物質平衡水平和冰川作用能
  • 主要方式:降雪、吹雪和雪崩
計算辦法,積累與消融,冰川物質平衡水平和冰川作用能,中國冰川物質平衡的主要特點,

計算辦法

冰川物質平衡量 ()等於積累量()與消融量()的差值,即:=-。對於冰川上某測點某時段的物質平衡量(b)可表示為 29-01冰川物質平衡直接受大氣降水(固態、液態水)和氣溫等因素變化的影響。冰川上熱和水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每年度的物質平衡量也不一樣,如果積累量大於消融量,便出現正平衡,有利於冰川的發育;若積累量小於消融量,便產生負平衡,導致冰川後退。

積累與消融

冰川積累是向冰川提供物質的過程,主要方式是降雪、吹雪和雪崩,其次是少量的霜、霧凇、雹的生成和液態降水再凍結。冰川消融指冰川上物質的損耗過程。在溫帶冰川區,冰川物質支出以冰面融化為主,而在極地冰蓋及冰川和少數溫帶山地大冰川末端則以崩裂、蒸發等為主。此外,還有一些溫帶冰川存在冰下和冰內融化。

冰川物質平衡水平和冰川作用能

這是描述冰川物質平衡的兩個特徵值。冰川物質平衡水平指冰川的總積累量與總消融量的平均值,它反映冰川在總水量平衡中的作用,表征冰川變化的動態。一般海洋性冰川的物質平衡水平大於大陸性冰川。冰川物質平衡水平影響冰川溫度、成冰作用和運動速度。世界一些冰川物質平衡水平見表[世界某些冰川物質平衡水平(毫米)]。冰川作用能指冰川的物質隨高度增大的年增長量,它說明某一地區冰川的活躍性。冰川作用能越大,運動速度和消融區的徑流也越大,表明冰川作用參加水文循環越強。
根據冰川積累與消融的時、空分布,冰川物質平衡分為:以冬季物質積累為主的冷季補給型(圖1[冷季補給型冰川物質平衡過程線(粒雪盆下部)])和靠夏季物質積累為主的暖季補給型(圖2[ 暖季補給型冰川物質平衡過程線(粒雪盆下部)])。

中國冰川物質平衡的主要特點

中國西部多數冰川區降水較少,氣溫較低,冰川積累與消融強度比較弱,冰川物質平衡水平較低,而且靠夏季補給為主,屬暖季補給型,冰川作用能低,只有西藏東南部海洋性冰川的物質平衡水平較高,通常要比大陸性冰川高1~2倍以上。60年代以來,中國多數冰川物質平衡處於負平衡狀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Ⅰ號冰川24個年度(1958~1982)中有14個年度為負平衡。平均純平衡量每年度為-81毫米 (水柱),零平衡線變幅約200米(圖3[天山烏魯木齊河源Ⅰ號冰川平衡線變化])。祁連山的冰川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處於較大的負平衡狀態,而至70年代中期許多冰川出現正平衡,西段老虎溝冰川正平衡值330毫米,平衡線也下降了200~250米。70年代中期以來,西藏東南部山區的冰川退縮也有所緩和。
根據冰川物質平衡的研究成果,人們能深入了解冰川擴展與退縮、雪線位置變化,進而能揭示氣候波動的趨勢。在冰川物質平衡長系列(如20年或更長)觀測資料的基礎上,還可以預測冰川變化、山區氣候、河川徑流情勢,研究水資源的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