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溢口

冰川溢口

冰川溢口簡稱溢口。在冰川槽谷側旁的山脊或山坡的低處所展現的U形缺口稱冰川溢口。由冰川充滿槽谷時向側旁溢流並對山脊或山坡進行鏟刮磨蝕而造成。冰川消融後冰川溢口則高懸于山脊或谷坡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川溢口
  • 外文名:glacial spill way
  • 所屬學科:地理
  • 相關地理知識:冰斗、角峰、魚脊峰
成因,類型,

成因

冰川溢口是指冰川充滿U形谷時,向旁側溢流並對山脊進行鏟刮磨蝕形成的U形缺口。冰川消融後冰川溢口形成的小U形谷高懸于山坡上,相對下方的大U形谷而成為懸谷。漢口峽冰川溢口是大校場U谷西側女兒城刃脊上的一個冰蝕缺口,形成的小U形谷高懸於東谷U形谷之上而成為懸谷。
冰川溢口
冰川溢口
冰川溢口

類型

冰斗、角峰、魚脊峰、冰川溢口:冰斗是冰川積雪襖凹地呈三角面被陡壁環繞之雪蝕坑,出口朝向山坡前方,出口處常有凸起的岩坎,整個地形呈圈椅狀。融凍與向源侵蝕是冰斗和加深的主要因素。角峰是多個冰斗或冰窖包圍的岩壁陡峭的金字塔形山峰。
大圍山冰川遺蹟大圍山冰川遺蹟
魚脊峰有稱刃峰,是冰川山嶺兩側冰都或冰窖向後擴展,或兩側山谷冰川的古坡後退形成的如刀刃或鋸齒狀山脊。冰川溢口為冰川充滿冰斗或冰窖時向旁側溢流並對山脊鏟刮磨蝕形成的U形缺口,冰川消融後高懸于山脊上。典型的地貌特徵有:
扁擔坳冰斗、角峰:角峰標高為1563.3m,左右各有一個圈椅狀冰斗,標高1400m,右側稍大冰斗向東出口處殘留有阻止冰流下行之岩坎(冰坎),其兩側為冰流下瀉之冰筧,而今為流水溝。冰斗間魚脊峰(刃峰)上冰川溢口清晰可見,岩坎向南東陡傾斜形成冰坡,其下為冰川流行道跡—U形谷向南東傾斜伸展。雖經長期侵蝕改造,但結構仍較清晰。
七星嶺魚脊峰、冰川溢口:位於禱全湖及七星湖冰窖北側,魚脊峰呈近東西向伸展,標高1560m左右。脊嶺被一系列呈U形的冰川溢口分割,U形缺口向北偏西將魚脊峰改造呈弧形“鋸齒”狀。7個小山頭是七星嶺一名的由來。
冰窖:是山谷冰川發源地,屯凍的基岩窪地,整個地形成三面環山、底部平坦的圍場狀盆地。出口與冰川流行道跡—U形谷相連線,有的在出口處也有岩坎橫亘。典型的有:
禱全湖冰窖:為於七星嶺主峰南西約1.5㎞左右,呈近東西方向的高山濕地,呈緩坡寬底的U形寬谷,面積500*300㎡。窖底標高1500m,微向東傾斜。超東偏南出口。
 冰窖-U形谷 冰窖-U形谷
水打壩(勺子棚)冰窖:位於上洪鄉文竹村,呈北西向倒葫蘆型窪地,長約1000m左右,最寬處約300M向南東傾斜,出口處寬僅50M左右。窖底標高700—650m。出口處基岩冰坎橫亘(當地稱石壩),並與U形谷相連,向南東伸達標高300m地帶形成開闊地。
U形谷:從冰斗或冰窖伸出的冰舌在山谷流動時磨蝕、掘蝕冰床岩石,形成底寬、坡陡、橫剖面呈U形,縱剖面有時階梯狀的槽形谷。發育較好的有:船底窩—栗木橋U形谷,玉泉水寺(遺址)——細棚子——石羊城U形谷,邱家老屋——大王坑U形谷等。
冰流沿山谷流動形成的槽形谷地,大圍山地區較新的U形谷分布在標高1000-1300m地帶,因長期受侵蝕破壞,原貌不復存在,僅在一些近代V形谷之上保留有昔日U形谷的殘跡。
冰臼巨礫、漂礫:大圍山冰川漂礫較醒目,不僅分布於冰斗(冰窖)中,槽谷及谷坡地帶乃至山嶺地帶也有分布。其成分以花崗岩居多及少量條帶狀混合岩。有的漂礫可見有冰臼、擦口、壓蝕坑等冰川動力痕跡;有的具有有冰裂縫及漂礫壓在另一漂礫上,形成冰桌。這些現象在禱全湖冰窖出口之基岩冰坎上,五子石及七星嶺道路兩側均可見及。這些漂礫甚為壯觀,大圍山可謂漂礫的海洋。
葫蘆谷:是冰川在山谷流動中形成的冰坎與冰坎之間的圓形凹地,由上而下一個接一個,大圍山地區分布在標高500—800m地帶,山谷中的此種圓形凹地,現已開發為農田。
冰積物:由冰川搬運堆積的各種物質,既冰磧,其特徵是無分選、大小雜亂。一般情況下,磨圓度較差,常有磨光面及條痕石。在谷側或谷底及冰川前緣堆積下來形成冰磧物。此類冰磧物在大圍山分布廣泛,有些具有奇岩怪石特怔,並有保存較好的冰磧物系統剖面,極具科研價值及農業利用價值。
冰積物冰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