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風練習曲

冬風練習曲

冬風練習曲,作品25-11(Op.25 No.11)是蕭邦練習曲中技巧最艱深篇幅最大的音樂會練習曲之一。它的訓練課題是手指觸鍵的靈敏,快速和準確,與此同時,由於篇幅大,因此對手指快速跑動中的耐力也是一大考驗。 這首練習曲的演奏版本很多,比較出色的包括義大利鋼琴家波利尼(M.Pollini),法國鋼琴家弗朗索瓦(S.Francois),智利鋼琴家阿勞(C.Arrou),美國鋼琴家布寧(J.Browning)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風(枯葉)練習曲
  • 外文名:Op. 25, 12 Études No. 11 in A minor ("Winter Wind")
  • 作者蕭邦
  • 類型:音樂會練習曲
  • 國籍:波蘭
  • 練習曲:op.25 no.11
簡介,分析,

簡介

在演奏中右手持續彈奏快速的高難度音群,左手走旋律,彪羅對此曲評介:“在你能想像的範圍內展現著最豐富的音。”有人覺得這些快速的音群像是冬天的狂風將枯葉捲起,而枯葉在空中舞動的景象,故命名為《冬風》,又名《枯葉》。屬於《蕭邦練習曲》中難度較大的。
儘管蕭邦成年以後大部分時間客居法國巴黎,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祖國波蘭的思念。而波蘭人民在19世紀30年代的兩次起義失敗沉重地打擊了蕭邦的愛國熱誠,使得悲劇性色彩在蕭邦的音樂創作中難以抹去,如c小調革命練習曲(作品10-12),升f小調波蘭舞曲(作品44)升a小調前奏曲(作品28-15)和c小調夜曲(作品48-1)等都充滿悲傷,憤慨,有的甚至不乏絕望的情緒。該曲也不例外。在電影好萊塢上個世紀30年代拍攝的蕭邦傳記影片《一曲難忘》中有一幕,波蘭起義失敗,蕭邦在極度悲憤和抗爭的情緒下,選擇演奏這首練習曲來宣洩和爆發,可見蕭邦在這首練習曲中傾注感情之深。

分析

樂曲以簡短的引子開頭,作曲家在a小調上迫不及待的把這首作品的主要動機,即一個帶有進行曲風格的節奏型用單音的形式展示了出來,隨後又用和弦的形式重複一遍然後又停在a小調的V級和弦上,這個引子只有兩句,力度從p到pp,表現出黎明前的黑暗,爆發前的平靜感,在第一句的呈示之後,接著用極弱的音量來重複次句,幾乎弱到不能再弱,為馬上爆發埋下了伏筆。
接著所有的音符在沉寂了許久以後終於爆發了,右手以快速的音群從高音區開始下行,左手則以和弦的形式呈示主題,並手以不斷的發展最終由a小調轉為E大調,並在E大調主和弦上宣告結束,接下來一句同樣是在a小調上以同樣形式重複主題,不同是在不斷發後轉為C大調。
接下來是樂曲的中段,先是在e小調上再現主題,經過發展轉到C大調,在C大調上左右手換位,右手演奏和弦,左手演奏快速的下行音群,接下來是一連串連續的變調,並採用同一音型在不同音調上互相模仿手法,使音樂得以不斷向前發展,最後在雙手同時演奏快速音群並且力度到ff之後,在a小調上進入再現部分。
在再現段結尾,是第一段的再現,樂曲在a小調中被推向了高潮,並在最後以a小調旋律小調一個上行三個八度的音階結束,把情緒推到了頂點,在結尾處蕭邦用標有fff力度的雙手和弦再現了引子的動機。使整首樂曲形成了很好的呼應,成為整首曲子的點睛之筆,蕭邦的音樂創作在這音樂曲里得到極致的發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