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書院

冠山書院

冠山,山西古平定州境內的名勝遊覽之地,海拔1125米,蒼松翠柏,煙雲繚繞,山勢嵯峨挺拔秀麗。冠山因其主峰形狀似冠,並高冠於附近群山而得名。有資福寺、冠山書院、槐音書院、仰止亭、呂祖洞、文昌閣、夫子洞等名勝古蹟。現存建築除夫子洞為明代所築,余皆為清代晚期重建。“冠山雨過”為平定州八景之一。金、元時期祖籍平定的著名愛國詩人元好問在《鄉郡雜詠詩》中讚美冠山曰:“新堂縹緲接飛樓,雲錦周遭霜樹秋。若道使君無妙思,冠山移得近城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冠山書院
  • 位於:山西古平定州境內的名勝遊覽之地
  • 海拔:1125米
  • 類別:為平定州八景之一
冠山書院史話,高嶺書院,槐音書院,呂思城,

冠山書院史話

冠山書院(第二批省保),位於平定縣冠山鎮後溝村西南,自古被歷代文人所仰慕,元朝中書左丞相呂思誠、明朝南京兵部尚書喬宇都曾在冠山書院讀書治學。明末清初民族志士傅山也曾隱居於此,這些志士豪傑都曾留下了不朽詩作。尤以喬宇詩碑、玄秘塔集五言刻石最為著名。
宋初,繼全國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之後,北宋末年在平定州城西南八里,山明水秀的冠山上建起了“冠山精舍”,書院屬民間私辦。元初,中書左丞呂思城父祖數世讀書於此。元代,在“冠山精舍”的基礎上,擴建為“呂公書院”(呂公即呂思城),亦稱“冠山書院”,成為山西顯赫一時的最大書院。

高嶺書院

高嶺書院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時任臨洮太守的孫傑,字朝用,別號高嶺,回歸故鄉後,寓居於冠山書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見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資鑿石洞曰:“夫子洞”,供奉孔聖人,另鑿兩洞,供奉顏子、曾子,在夫子洞的左面修建了高嶺書院。聚書萬卷,校勘其間,從嚴規範以導迪子孫,亦稱上書院。明代陸琛作《高嶺書院孔子調銘》今猶立於夫子洞院中。

槐音書院

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郡人張佩芳任壽州時,與多人募資,在冠山資福寺東面修建。起初欲名“梵宇書院”,因院內有古槐參天濃蔭蓋地,山風時至疑有絲竹音,直隸總督那彥成題額“槐音書院”。自好之士,習靜之儒,避城市喧囂,本州外地好學之士接踵而至,多至100餘人,每科名麗桂籍者,珠聯星耀不下數人,亦稱下書院。
冠山書院,舊址在平定師範禮堂附近,清代官辦書院。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王祖庚,勸捐銀2683兩,以利息作為師生費用,借用上城州署西部學院行署為講學所,因上城為漢淮陰侯韓信下趙駐兵處,舊稱榆關,故初取名“榆關書院”。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陶易奉禮部咨查各省書院名目,以榆關名義未確,思及嘉水貫通山城,始自嘉山源遠流長,改稱“嘉山書院”,咨部纂入《大清一統志》。乾隆五十年,學使戴衢亨易名“冠山書院”,有房屋50餘間,規模宏大極一時之盛。現僅存零星碑記石刻,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古冠山書院,創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一年(1806),奉直大夫孫裕重建。書院坐西朝東靠山臨谷建於冠山腹部,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占地面積為737平方米。內院正面月台上有西窯五眼,居中一明兩暗稱崇古洞。月台下南窯三眼,中窯壁嵌集柳公權玄秘塔,五言詩石刻十六塊,窯門額書“廣業”。北窯三眼額書“新德”也為一明兩暗。外院有窯洞一孔為書院僕役居室,外形為瓦房,內部為窯洞,冬暖夏涼。里院月台下立有明代嘉靖年間,喬尚書(喬宇)的《雪中訪左丞呂公書院舊址》詩碑曰:“峻岭崇罔冒雪來,冠山遙在白雲隈。松盤厚地蜿蜒出,花散諸天縹緲開。傍險欲尋歸隱洞,凌高還上讀書台。平生仰止鄉賢意,莫遺遺蹤悶草萊。”筆者幼年時,經常聽老人們叨咕,喬尚書在冠山上讀書時,夜遇狐仙伴讀,星空淡月下,孤燈苦讀的喬尚書,每當夜深人靜,饑渴難忍時,青青松濤中,總有一仙女飄然而至,到身邊伴讀,適時送上明珠一顆為他解飢止渴,喬尚書為獲取功名,怕墜入愛河,與狐仙女情斷意決後,狐仙女在一棵歪脖子古松上吊死。這些美麗的傳說,在兒時記憶中留下許許多多神秘的想像。
資福寺為一單進四合院,占地面積147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山門、正殿,兩側有鍾、鼓二樓對峙,正殿東西為配殿三間,建築形制為清代風格,寺記憶體清碑8通、元碑1通。
文昌閣和呂祖洞,依地勢分上、下兩層,坐西朝東,上為文昌閣,下層為呂祖洞,均為單開間磚結構拱券式窯洞。夫子洞位居冠山山腰上部,為一組砂石質石窟。開鑿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窟檐外平面利用天然石略加修飾形成一坐北朝南的單進四合院落。

呂思城

呂思城,字仲實(1293———1357),平定人。泰定元年中進士,後擢升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及編修。順帝初,拜監察御史、侍御史、集賢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湖廣參政、中書參知政事、左丞轉御史中丞等職。有《介軒集》、《兩漢通紀》、《正典舉要》、《嶺南集》等著作傳世。他性情剛直、體察民情、秉公辦事,倡導破除迷信,不畏權勢,直言進諫。在任翰林院期間,曾總裁宋、遼、金三史,病逝後贈齊國公,謚忠肅。
“呂公書院”雖系官辦,但實成於呂思城之手,因而得名。志載:左丞呂思城,以元世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化之所”立書院令,並奏請賜額,造燕居殿,設宣聖孔夫子肖像,以顏子與曾子配祭,另築會經堂,以及德本、行源齋舍,書院藏御賜經籍、圖書萬卷。
石樓書院建於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學正,夏廷器修建,系官辦。舊址在今平定縣聖廟大成殿東側,相對城南10公里的石樓山。
名賢書院建於明代弘治十一年(1489),知州吳賢在冠山呂公書院遺址的石洞前構築正堂叫“名賢書院”,時任山西布政司左參汪藻在弘治十三年立有讚頌呂左丞詩碑:“冠山山勢碧棱曾,駐節來游吊左丞。十里紅塵飛不到,百年青史價先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