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館

墓區位於陵園北端,由主墓區、側墓區和兩座集體墓組成,共166座。烈士墓用花崗岩砌成,統一規格的長方體,在這次維修改造中,規格整齊的廣場釉面磚代替了原來陳舊的水泥地面;深邃光潔的黑色花崗岩臥碑更換了風化破損的舊式立碑;重新修訂鐫刻的碑文向後人追述著烈士的不朽業績,四季常青的冷季型草坪和大型花壇,烘托點綴著聖潔肅穆的氣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冀東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館
  • 景點級別:不詳
  • 組成:主墓區、側墓區和兩座集體墓
  • 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
概述,陵園設計,展廳分布,館藏展示,公交線路,

概述

冀東,又稱京東,它北據長城、南臨渤海、東扼遼瀋、西屏京津,是華北連線東北的要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冀東,是中國偉大的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的故鄉,是中國北方早期工人運動基地。全園面積75萬平方米,系中軸對稱布局。在中軸線上矗立著大門、紀念塔、紀念堂三大主體烈士紀念建築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均被毀壞。10年後,陵園復建工程竣工。先後隸屬於河北省民政廳、唐山市民政局。是國家民政部、河北省委、省政府 、唐山市委、 市政府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唐山市青少年道德實踐示範基地”。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將冀東烈士陵園列入全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維護改造項目,省、市兩級共投資418萬元對園內主要紀念建築物及館內基本陳列進行全面修繕和改造。至1999年9月底,所列項目全部竣工,維修改造後的三大主體烈士紀念建築物面貌煥然一新,巍然矗立在陵園的中軸線上。抗日戰爭時期,冀熱遼根據地是全國19塊根據地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冀東是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的重要支撐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間,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艱難歷程中,無數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血灑這片熱土。為了紀念犧牲的先烈,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唐山市興建冀東烈士陵園,1958年清明節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陵園設計

1997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將冀東烈士陵園列入全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維修改造項目,省、市兩級共投資418萬元,對園內主要建築物及基本陳列進行了全面修繕和改造。1999年底竣工。修繕後的三大主體紀念建築物煥然一新,巍然矗立在冀東烈士陵園中軸線上。 冀東烈士陵園最南端的大門,是仿古牌樓式建築,高大而雄偉。門的四柱用漢白玉砌成,牌樓正中墨色花崗岩扁額上鐫刻著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的園名——冀東烈士陵園。
沿主甬路往北,在潔白的三層玉石護欄內,是通體漢白玉砌成的烈士紀念塔。塔高34.5米,漢白玉塔身頂部三重飛檐,飛檐上端是一顆碩大的鋼化玻璃紅星。它象徵著烈士們崇高的獻身精神。紀念塔巍峨挺拔雄偉壯觀。塔身四面鐫刻著黨和國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林伯渠、彭德懷、蕭克的題詞:“為人類解放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氣壯山河功昭日月”;“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烈士們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陽光下,金箔貼敷的大字熠熠生輝,它體現了冀東英烈為人民犧牲的高尚品質,表達了黨和人民對烈士的崇敬懷念之情。
此外,唐山市委、市政府撥付專款60萬元,雕塑了20位在冀東乃至全國有較高威望的知名烈士銅像,矗立在紀念館前甬路兩側的蒼松翠柏中。冀東烈士紀念館位於園內中部,建築面積2114平方米,規模為省內同級紀念館之最。館名由蕭克將軍題寫。外牆用真石漆噴塗,建築物頂部金黃色玻璃瓦壓頂,使這座中西合璧式的大型建築物更加古樸凝重、雄偉壯觀。館內由國家級專家設計布展,正廳安放著238名烈士英名錄,基本上按《冀東革命烈士鬥爭業績陳列》展出。主展線長度為255米,輔展線長60米。陳列內容的時間跨度為1919—1949年(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十年),空間跨度為河北、遼寧、內蒙及京、津二市部分地區。在內容設計上,除成功運用“人”“史”結合陳列體例外,著重加大了“物”的份量,現在冀東烈士陵園館藏革命文物1073件,其中一級文物18件、二級文物57件、三極文物336件。形式設計是該陳列的重點,乃由國內著名專家設計完成,通過整體環境的合理布局,相關文物的有機結合,大型景觀及現代聲像技術的運 用,使陳列更具真實性、直觀性。《冀東革命烈士鬥爭業績陳列》在冀東革命史的巨觀背景下,著重介紹了38位烈士的鬥爭業績。他們當中有中共早期工人運動著名領袖鄧培、早期革命家於方舟、華北抗日聯軍第一支隊司令王平陸、八路軍著名抗日將領包森、陳群、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和民族女英雄王冊、爆炸英雄邵洪生等著名烈士的代表。

展廳分布

修葺一新的冀東烈士紀念館,館名由蕭克將軍新近題寫,真石漆噴塗的外牆使這座中西合壁式的大型建築更加古樸莊重。全館建築面積2114平方米,由紀念堂、陳列館、影視廳組成,總計8個展廳。
紀念堂陳列著全國238名烈士的英名錄和遺像。他們中有早期工人運動著名領袖鄧培、早期革命家於方舟、華北抗日聯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王平陸、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國際主義戰士周文彬、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和民族女英雄王冊等著名烈士。
在這次改陳中,陳列內容在原來成功運用“人”“史”結合陳列體例的基礎上,著重加大了“物”的分量。所展文物、實物在全部千餘件展品中的比例,由原來的20%,增至60%以上。形式設計是這次改陳的重點,仍由國內著名專家擔綱完成。通過整體環境的重新布局,相關文物的有機結合、大型景觀及現代聲像技術的採用以及新增加的近百米輔助展線,合理利用了陳列空間,提高了陳列的真實性、直觀性、生動性。
冀東烈士紀念館現有館藏文物、實物1072件(套),其中國家級革命文物338件。在新近展出的革命文物中,有數件堪稱珍品。墓區位於陵園北端,由主墓區、側墓區和兩座集體墓組成,共166座。烈士墓用花崗岩砌成,統一規格的長方體,在這次維修改造中,規格整齊的廣場釉面磚代替了原來陳舊的水泥地面;深邃光潔的黑色花崗岩臥碑更換了風化破損的舊式立碑;重新修訂鐫刻的碑文向後人追述著烈士的不朽業績,四季常青的冷季型草坪和大型花壇,烘托點綴著聖潔肅穆的氣氛。冀東烈士陵園綠樹成蔭、松柏蔥鬱,這裡安息著先烈們不屈的忠魂:鄧培、於方舟、江浩、洪麟閣、楊十三、節振國、黃天、今歌、王克如……

館藏展示

安體誠等新中學會成員1919年與周恩來在日本京都的合影 安體誠等新中學會成員:安體誠是中共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論家,1917年畢業於天津法政專門學校,1919年~1921年公費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留學。周恩來與他同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學校,早於安體誠半年赴日求學,共同的報國志向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新中學會是以在日本的天津南開學校和天津法政專門學校中的留日學生為主體的愛國學生團體。這張照片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4月6日攝於日本京都,合影者除安體誠(存齋)、周恩來(翔宇)外,還有童啟顏(冠賢)、於樹德(永滋)以及鋪青、東美、洗凡、子綸、朴岩共9人,其中大部分是新中學會主要成員。照片托版上安體誠親筆書寫的題款字跡清楚工整,照片中人物圖像清晰,保存完好。它是周恩來、安體誠等中國早期青年愛國知識分子五四運動前夕重要革命活動的見證,是中共黨史的珍貴史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發現的周恩來在日本的早期照片,1998年曾於周總理百年誕辰之際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
司令員的望遠鏡(國家一級文物):這架望遠鏡是1939年冀東抗日武裝繳獲日軍的戰利品,由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使用。1940年初,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率部開闢盤山抗日根據地,李運昌把這架望遠鏡贈給包森。包森將軍指揮對日作戰,戰果輝煌,尤其是在打偽治安軍戰役的果河大戰中,包森以7個連的兵力與偽治安軍第二集團展開激戰,全殲第四團、擊潰集團司令部及第三團,斃俘敵官兵千餘人,繳獲大量輕重武器,創造了敵後對日作戰以少勝多的奇蹟。
1942年2月,包森親臨遵化北部前線指揮作戰,在用這架望遠鏡偵察敵情時,不幸被日軍冷槍擊中,光榮犧牲。這架望遠鏡作為烈士遺物又送還到李運昌司令員手裡。李運昌繼續帶著這架望遠鏡指揮冀東抗戰,直至勝利。這架望遠鏡記錄著兩位司令員之間的戰鬥友誼,又是冀東抗戰史的重要物證。?  1992年,李運昌把這架珍藏幾十年的望遠鏡捐贈給冀東烈士陵園紀念館,成為館藏珍品。

公交線路

唐山火車站乘坐40路公車,如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