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湖

冀州湖

冀州湖,俗稱“千頃窪”,又叫“千頃窪水庫”,東至106國道,西臨冀州市小寨鄉南尉遲-南良村,南靠冀州市區,北接桃城區大趙常莊,與滏陽河相連,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湖面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內57平方公里,桃城區境內1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55平方公里。面積和蓄水規模僅次於白洋淀,是華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冀州湖是由草甸、沼澤、水域、林地、灘涂等多種生物組成的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是多種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密集交匯區,是眾多珍稀鳥類在華北平原中南部最理想的棲息地,其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的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在華北內陸地區具有典型代表性。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冀州湖
  • 地理位置:河北冀州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湖面75平方公里陸地面積55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現狀,地質條件,生態資源,

歷史沿革

相傳當初大禹治水首先從冀州開始,他揚起第一杴土,就形成了今天的冀州湖。這自然是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一種傳說。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前,冀州是古黃河故道。河北省地理研究所《關於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中表明,在巨鹿、南宮、新河、冀州、束鹿、寧晉、隆堯、任縣間有一個很大的古湖泊遺蹟,由西南斜向西北,長約67公里。後來湖泊漸趨淤,分成現在的寧晉泊(在寧晉縣附近)、大陸泊(在任縣附近)等處。冀州湖就是由這個古湖泊所形成的。
孔子在《尚書·禹貢》中曾經記載過大陸和巨鹿澤兩個地方,史學家證實,這兩個地方就在現在的冀州湖。這是關於冀州湖的最早的歷史記載。冀州湖在後代史志中也多有記載。《漢志》(漢代史書,又分《西漢志》、《東漢志》)中提到,信都縣有洚水(即鹽河),稱做信洚。
明代《冀州志》中說:“長蘆水,(《元和志》稱“長蘆水,亦謂之堂水”。)北為博廣池。在衡則指北沼,在冀則指北海子。”海子是北方對窪地的俗稱。《洪志》(明代洪亮志著的一本地理志)中記載“海子所謂鹽河也,又稱洚水,即冀州海子。”明《真定志》(明朝時,冀縣屬真定府,《真定志》為真定府的地方史書)記載,衡水鹽河與冀州城東海子,南北連亘五十餘里,舊名冀衡大窪。清賀濤《冀州開渠記》中談到這方面的情況時說:“滏水自西南來,至州北境,折而東,橫亘衡水界中。縣城俯其南,並岸而西四五里,左轉至冀州城東。地淤下,廣五里,狹亦不減三里,北二十餘里隸於縣(衡水)者曰衡水窪,南十餘里,隸於州(冀州)者曰海子。”據明清《冀州志》載,北魏孝昌三年葛榮攻打冀州城時,曾在千頃窪內築陂引水淹城。清《吳汝綸日記》中也提到:“冀州北境直抵衡水,地勢窪下,乃昔日葛榮陂也。” 冀州湖在歷史上曾為黃河、漳河、滹沱河故道,多次發生水災。
據《冀州開渠記》稱:由於水害,“冀中衡南之地無阡壟疃(音tuan,意為村莊)畛(音zhen,意為田間小路),而為耒鎛(音bo,意為古代農具)所不加者蓋十餘萬畝也。”《冀縣誌》(民國時期王樹楠主編)中提到冀州湖的災情時指出:“方四十里,斥鹵彌望,地不生毛。” 水能利民,亦能害民,為古今之通義。因此,治理開發冀衡窪地就成為歷代冀州官吏利民成業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趙煚(音jiong,意為日光)曾為斥鹵排泄在此處修有趙煚渠(按《冀縣誌》雲,趙煚渠即海子、鹽河)。唐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也曾利用趙煚渠引此窪之水灌溉農田。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敏恪曾將千頃窪水“導使入滏,立閘以為閉縱”,“建石閘三孔,宣洩得利”,使這片荒地變成沃田。知州吳汝綸鑒於“嘉慶以後,閘廢河淤”。於光緒十年開渠通滏,挖成一條長六里余、寬七丈、深丈余的泄水河。由於“泄積水於滏,變沮洳(音,意為低洼的濕地)斥鹵之田為膏腴者且十萬畝”。人民為了紀念開渠的效用,叫這條渠為“吳公渠”。清代州學歲貢生張楚航(清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年,即1903-1904年,任冀州督學署督學)先生墓表中談到吳公渠修成以後的情況時說:“自州城西北八里,尉遲潭迤東北六十里至衡水縣治增田十餘萬畝。斥鹵澤灑悉變膏沃。”
《冀州開渠記》中也說:“水既有歸,田皆沃饒”,“夏秋水盛,舟楫往來,商旅稱便,州境遂富。”治水的效能,給人民帶來一定的利益。《信都樂歌十首》(明代石九奏為描寫冀州治水佳績所作的詩)中記載說:“漳河水濁滏水清,二水同流靜不爭。中有鯉魚長尺半,為郎伴作解酲羹。”冀州湖以它獨特的風光湖韻,甚受歷代文人吟詠。 儘管歷代州縣官曾多次整治冀州湖,以趨利避害,造福民眾,但真正科學規劃、整體治理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當時的縣人民政府對千頃窪重新治理,在窪內筑西圍堤,搞東窪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長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圍土質鹼化,故於1962年放水還耕。1972年冀縣修建東窪水庫。1974年衡水地區又組織原冀縣、 棗強、 武邑、 原衡水縣四縣人民重修東窪。1977年擴建西窪,到1978年為止,將冀州湖建成了一個能引、能蓄、能灌、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習慣上稱為“千頃窪水庫”,為冀州、桃城兩地人民的主要飲用水源地。

現狀

冀州湖為淺碟形窪淀,由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前緣的窪地積水而成,屬黑龍港流域沖積平原中沖蝕低地帶內的天然湖泊。
目前, 冀州湖分東、西兩個湖區,涉及93個自然村,7032公頃耕地,5.84萬人。最大蓄水量1.88億立方米。冀州鎮北關村北的南北堤稱作西圍堤,以此堤為界,西邊的稱西湖,又叫滯洪區;東邊的稱為東湖,又叫蓄水區。西湖面積3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米,其中西岸23米,地勢較高,高程較一致,可容水0.65億立方米,除豐水年份外,一般不蓄水或短時間蓄水,以便種植五穀或一季小麥;東湖面積32.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米,其中東岸22.5米,可容水0.91億立方米,是千頃窪水庫的主體,每年都擔負著較大的引、排、蓄、灌任務。
東湖湖底有一條低洼地帶,分布在從南關閘至大趙閘。從南橋閘向東北方向延伸至魏屯鎮王口村的湖堤,稱作小湖隔堤,以這條堤為界,把東湖又分為大湖和小湖,堤北的稱大湖,堤南的稱小湖。小湖面積不大,僅有10.1平方公里,地勢最窪,可容水3200萬立方米,在缺水年份用此蓄水。
小湖湖底有兩條低洼地帶,分布在小湖的中西部,呈南北向,中部低地高程大體為17.1-17.6米,西部低地帶15.5-16.5米。 冀州湖有東、西兩條引水通道。西線通過東羨樞紐調節經冀碼渠引滏陽河、滏東排河水入湖,該線建成於1976年。東線通過衛千渠將運河水引入冀州湖,建成於1985年。冀州湖是"南水北調"調蓄工程的樞紐,"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每年至少可為衡水湖提供3億立方米的水量。 衡水湖作為京津及下游地區的主要水源地,對於蓄洪防澇、涵養水源、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質條件

冀州湖區屬第四紀基底構造,處於新華夏系衡-邢東隆起東側的威縣-武邑斷裂帶附近。湖區及東部以亞粘土和粘土為主,中隔堤以輕亞粘土為主。從地質時期的第四紀全新世以來,冀州湖經歷了三個大的演變發展階段,即早全新世溫涼稍濕的湖泊形成階段,中全新世溫暖濕潤的擴展階段及晚全新世溫涼偏乾的收縮階段。從環境演變的階段來看,冀州湖形成今日的濕地生態環境,具有自然性、稀有性、典型性和生態脆弱性等特點。 冀州湖區有優良的地熱資源,沿滏陽新河帶狀分布。其南界在南良-小候一線。地勢儲層分第三系孔隙類型和基岩碳酸鹽裂隙岩溶型兩大類。可利用的熱儲層埋深,在700米以下為第三系砂岩夾泥岩層,呈半膠結狀。1000米埋深溫度40-50℃,基岩地溫梯度2-2.5℃/100米。

生態資源

冀州湖是華北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最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有著很高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湖內現有植物71科231屬370種;昆蟲12目76科194種,魚類7目13科26屬3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目8科17種,鳥類17目47科286種,獸類5目9科17種。 冀州湖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以湖區為主體的濕地生態系統。在冀州湖棲息的水禽多達286種,其中,丹頂鶴、白天鵝、灰鶴、鵜鶘等40種被列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湖內人鳥共生,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在後趙村東幾十米處的葦塘中就能見到灰鶴翱翔的壯麗景色,從順民村往東,更能觀察到大批水禽,“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色十分怡人。 冀州湖水源充足,豐水期時,波光浩淼,一碧萬頃,十分壯觀。湖內水優草茂,為富營養型淡水湖泊,是淡水養殖的理想環境,目前湖內共有魚類計,其中鯽魚占93%;浮游植物計7門53屬,以蘭藻占優勢,平均數量352.93個/升,重量20.818毫克/升;浮遊動物計3門4綱45屬,其中以輪蟲生物量最大,占48.5%,其次為撓足類,占32.3%,平均數量29816個/升;水生維管束植物計3門14科22屬32種。另有還有大片蘆葦、 蓮藕分布。
水產品年產量為2463.8噸(魚類) 按照冀州湖周邊的土壤地質條件,適宜種植柳桿、紫樹槐和花卉等經濟林木(目前面積2000畝)。 冀州湖位於嚴重乾旱缺雨的華北平原中心地帶,以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及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動物為主要保護對象。冀州湖不但是珍稀鳥類和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也是開展華北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效益研究的重要場所,在保護珍稀物種,維護華北平原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性、稀有性等方面占具有重要作用。
冀州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及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2001年11月4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衡水視察工作期間,十分關心它的建設,並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傳,把這片濕地保護好。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河北省委和省政府、衡水市委和市政府以及各級主管部門都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極為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