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書架011:中國人的氣質

典藏書架011:中國人的氣質

《中國人的氣質》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19世紀末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和性格特徵,揭露了中國人好面子、缺少公共責任心、缺乏誠信、喜猜忌、保守、節儉過度等劣根。《中國人的氣質》作者明恩溥是位美國傳教士,他曾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資助中國青年學生赴美留學。清華大學、協和醫院、協和醫學院的建成,也都與這位傳教士有關係。時過境遷,今又譯印此書,對比今昔面貌,以期能促進、深化國人的思索。

基本介紹

  • 書名:典藏書架011:中國人的氣質
  • 譯者:劉文飛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028909, 7564028904
  • 作者:明恩溥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16
  • 品牌:鳳凰壹力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氣質》:中國人固有的“劣根性”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明恩溥 譯者:劉文飛 劉曉暘

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國人,基督教公理會來華傳教士。1872年來華,初在天津,1877年後在魯西北傳教30年,在當地建立學校、醫院,並寫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著作。 1908年,在明恩溥等人建議下,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給中國,作為資助中國青年學生留美學習之用。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節儉
第三章 勤勞
第四章 禮節
第五章 漠視時間
第六章 漠視精確
第七章 誤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彎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靈活的固執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經麻木
第十二章 輕視外國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視舒適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堅韌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順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會颱風
第二十三章 相互負責和遵紀守法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真實狀況及其當今需求
譯後

文摘

初看上去,用“面子”這個全人類都有的身體部位來概括中國人的“性格”,沒有比這更為荒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國,“面子”一詞可不是單指腦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個語義甚多的複合詞,其內涵之豐富,超出了我們的描述能力,或許還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能力。
為了大體上理解“面子”一詞的含義,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是一個具有強烈演戲本能的種族。戲劇幾乎是唯一的全民娛樂方式,中國人之熱衷於看戲,就如同英國人喜愛運動、西班牙人喜愛鬥牛一樣。任何一個輕微的刺激,都會使任何一個中國人把自己當做戲劇中的一個角色。他會做出種種戲劇化的舉動,諸如躬身下拜,雙膝跪地,俯地不起,以頭叩地,對於一位西方人來說,這些舉動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純屬多餘。中國人是按照戲劇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一個人需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面對兩三個人,他也會像是面對一大群人那樣說話。他會大聲說道:“我是當著你們的面說的,你,你,還有你,你們都在這裡。”如果他的麻煩事得以解脫,他就會說他體面地“下了台”,如果沒有得到解脫,那他會發現自己無法“下台”。很明顯,所有這一切都與實際情況沒有任何關係。問題從不在於事實,而永遠在於形式。如果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話語,演戲的要求便得到了滿足。我們不必到幕後去偷看真相,否則將會毀掉世界上所有的戲劇。在複雜的生活關係中適當地做出這種戲劇化的舉動,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這些舉動,忽略這些舉動,阻撓這些舉動的展示,就是“丟面子”。如果理解無誤。就會發現,“面子”就是一把鑰匙,用它能打開那隻藏有中國人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碼箱。
還要再補充一點,調控“面子”及其獲得方式的種種原則,常常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總是會淡忘這種戲劇化因素,闖入不相干的事實範疇。對於西方人來講,中國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洋島民的塔布①一樣,是一種不可否認的潛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規則約束,其廢止和更替的依據僅在於一致的感受。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永遠不可能對同樣的事物抱有同樣的看法。在調停每個村子裡都很常見的那些小爭執時,“和事佬們”必須仔細斟酌如何顧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歐洲的政客們對權力均衡的斟酌一樣。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客觀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雖說在理論上可行,但對於一個東方人來說卻不大可能實現,這種調停的目的就在於完全照顧到各方的“面子”。同樣的原則也常常被用在訴訟裁決中,絕大多數訴訟都以對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來收場。
送給一個人厚禮就是“給他面子”。但是,如果這禮是個人送的,最好別照單全收,不過全部拒收也是很少見的,或者說從來沒有。有幾個例子足以說明,什麼叫做保住面子。犯了錯卻又被揭發了出來,就是“丟了面子”,所以不管證據多么確鑿,也必須否認事實,以保住面子。一隻網球丟了,有足夠的理由判定是被一個苦力撿走了。他憤憤不平地予以否認,但是會跑到丟球的地方去,很快,他就會發現那球就在地上(其實那球是從他的袖子裡悄悄落到地上去的),並同時說道:“你‘丟掉的’那隻球不就在這兒么。”一位女僕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間裡,然後,又在檯布下面把它找了出來,裝模作樣地展示給人看。在這些情況下,“面子”都被保住了。一個傭人不小心弄丟了一件東西,他知道他必須賠償,或是被扣除一部分工錢作為懲罰,這時,他會表示他不再幹下去了,並且驕傲地說道:“那把銀勺子的錢我就不要了。”這么一來,他的“面子”便保全了。一個債主,即便明知收不回別人欠他的錢,還是會去討債,說出一番狠話來,以此表明他知道該如何行事。他沒有拿到錢,但是他保住了他的“面子”,而且這么一來,也使得人們以後不再敢賴他的賬了。一個僕人疏忽大意了,或者有意拒絕履行某些職責,在得知主人打算解僱他之後,他會多次重複他的過失,自己解僱自己,這樣來保住他的“面子”。
為了面子而丟掉性命,這樣的事情對於我們而言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但是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國地方官員在被斬首時允許身著官服,作為一種特殊的恩準,其目的就是保住他的面子!

後記

一個外國人在一百多年前關於中國人性格的一番品頭論足,居然曾引起包括辜鴻銘、魯迅在內的中國思想大家們的廣泛關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國人的閱讀興致;一個美國傳教士從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場出發對中華民族的一陣指手畫腳,居然成了西方漢學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國觀形成過程中發揮了持久而又巨大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恩溥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維爾農鎮,畢業於貝洛依特學院和安多沃爾神學院,1872年作為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來華,在上海、山東等地傳教。1905年,明恩溥辭去教職,定居北京附近的通州,專事寫作。明恩溥在中國總共度過了半個世紀的傳教和寫作生涯,留下多部關於中國的研究著作,如《漢語諺語熟語集》(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1888)、《中國鄉村生活:一個社會學研究》(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1899)、《動亂中的中國》(China in convulsion,1901)、《基督王:關於中國的概括性研究》(Rex Christus: An Outline Study of China,1903)、《中國的上升》(The Upllift of China,1906)、《今日的中國和美國》(China and America Today,1907)、《前往中國的年輕傳教士手冊》(A Manual for Young Missionaries to China ,1918)等。而在他的著作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就是這本《中國人的氣質》。(其實,此書名譯為《中國人的性格》更好,故文中仍多將characteristic一詞譯為“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