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心智(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

具身心智

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一般指本詞條

《具身心智》是 2010年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智)F.瓦雷拉 / (加)E.湯普森 / (美)E.羅施。

基本介紹

  • 譯者:李恆威/李恆熙                       /王球/於霞
  • ISBN:9787308072656
  • 頁數:295
  • 定價:45.00元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7-29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
  • 叢書:  語言與認知譯叢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內容簡介:人類的心智(mind)和行為也許是宇宙間最頂端、最複雜也是最奇異的現象了,但人類只有通過自身的心智和行為才能認識和理解自己。無怪乎美國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達瑪西奧(A.Damasio)在研究意識時發出這樣的感嘆:“還有什麼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難的事情呢?正因為我們有意識,才使我們能夠,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對意識提出疑問,還有什麼比認識到這一點更讓人驚異和迷亂的呢?”“知道如何知道”——這正是認知科學的根本任務,而且也是促使其從哲學認識論中萌芽並最終在當代的哲學科學研究中枝繁葉茂的根本動力。

作者介紹

瓦雷拉(F.J.Varela)
瓦雷拉1946年生於智利,2001年5月2819病逝於巴黎。瓦雷拉是一名生物學家、認知科學家、哲學家和佛教靜心修行者。他曾任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認知科學和認識論教授。瓦雷拉一生的主要著作包括Principles of Biological Autonomy(1979)、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ving(1980)(與馬特拉納合著)、The Tree of Knowledge (1987)(與馬特拉納合著)、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與湯普森和羅施合著)等。瓦雷拉是認知科學中生成認知研究綱領的主要倡導者,此外。在意識科學中提出了神經現象學的研究綱領。
湯普森(E.Thompson)
湯普森現就職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是一名在認知科學、現象學和心智科學領域從事研究的哲學家。他目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的主任之一。是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雜誌的編委。其主要著作包括Mind in Life:Biology,Phenomenology,and the Sciences of Mind{2007)、Colour Wsion:A Study in CognitiveScience andthePhilosophyofPerception (1995)、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與瓦雷拉和羅施合著)。
羅施(E.Rosch)
羅施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範疇化研究方面,她提出了著名的原型理論;在宗教心理學方面,她最近的研究旨在表明佛教和西方宗教中的沉思傳統對當代心理學的意義。她在認知心理學和宗教心理學領域發表過一系列論著,其主要著作包括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1991)(與瓦雷拉和湯醬森合著)、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1978)(與勞埃德合編)。

作品目錄

致謝導論第一部分 啟程之地 1 一個基本循環:在反思型科學家的心中 1.1 一個既定的條件 1.2 什麼是認知科學 1.3 循環中的認知科學 1.4 本書的主題 2 “人類經驗”意昧著什麼 2.1 科學與現象學傳統 2.2 現象學的瓦解 2.3 一種非西方的哲學傳統 2.4 一種檢視經驗的方法:正念/覺知 2.5 在經驗分析中反思的作用 2.6 實驗和經驗分析第二部分 認知主義種種 3 符號:認知主義假設 3.1 基礎的陰雲 3.2 定義認知主義假設 3.3 認知主義的表現 3.4 認知主義與人類經驗 3.5 經驗與計算心智 4 風暴中的我 4.1 我們所說的“自我”是什麼 4.2 在蘊(積聚)中尋找自我 4.3 瞬間與大腦 4.4 無我之蘊(積聚)第三部分 湧現之種種 5 湧現屬性與聯結主義 5.1 自組織:替代方案的根源 5.2 聯結主義策略 5.3 湧現與自組織 5.4 聯結主義的今天 5.5 神經湧現 5.6 符號退場 5.7 聯結符號與湧現 6 無我的心智 6.1 心智社會 6.2 對象關係的社會 6.3 緣起 6.4 基本元素分析 6.5 正念與自由 6.6 無我心智,分開的行動者 6.7 留心這個世界第四部分 步入中道 7 笛卡爾式焦慮 7.1 一種不滿 7.2 再探表征 7.3 笛卡爾式焦慮 7.4 步人中道 8 生成:具身認知 8.1 恢復常識 8.2 再探自組織 8.3 顏色:一個研究案例 8.4 作為具身行動的認知 8.5 退回到自然選擇 9 演化之路的開闢與自然漂移 9.1 適應論:一個過渡中的觀念 9.2 一個多重機制的視域 9.3 超越演化和認知中的最優 9.4 演化:協調中的生態和發展 9.5 來自作為自然漂移之演化的教益 9.6 定義生成進路 9.7 生成認知科學 9.8 結論第五部分 無根基的世界 10 中道 10.1 無根基性的召喚 10.2 龍樹與中觀派傳統 10.3 兩種真理 10.4 當代思想中的無根基性 10.5 居間的缺乏 10.6 解釋主義 10.7 轉化的潛力 11 在行進中開闢道路 11.1 循環中的科學與經驗 11.2 虛無主義與對行星思維的需求 11.3 西谷啟治 11.4 倫理學與人類轉化 11.5 結論附錄 附錄A 靜心術語 附錄B 正念/覺知中所用的經驗事件的範疇 附錄C 有關佛教和正念/覺知的著作注釋參考文獻索引湯普森:瓦雷拉(1946—2001)之頌詞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