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區

具區

具區(ou),太湖之古稱,另一古稱為“震澤”,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蹟,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具區
  • 最大深度: 3.34米
  • 平均深度:1.89米
  • 容積:51.5億立方立米
  • 成因類型:古澙湖 
  • 面積:2427.8平方公里
文獻,生態特徵,形態描述,太湖簡介,

文獻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山鎮曰 會稽 ,其澤藪曰 具區 。”
《爾雅·釋地》:“ 吳 越 之間有 具區 。”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地名異》:“ 嵩高 、 外方 一山而名二, 具區 、 震澤 一湖而號殊。”

生態特徵

太湖富營養化明顯,磷、氮營養過剩,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總磷、總氮屬嚴重超標,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標;年最高水溫出現在7、8月,年最低水溫出現在12月下旬~2月上旬,歷年最高水溫達38℃,最低水溫0℃,水溫年變幅介於29.5—38.0℃之間,歷年平均變幅34℃左右,歷年平均水溫為17.1℃,太湖歷年平均水溫較陸上氣溫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過程相應、最高、最低值分別出現在7、8月份和1月份,歷年各月平均水溫均高於氣溫;太湖現有魚類106種,隸屬15目24科,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54種。

形態描述

為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又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態,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盪相間分布,以湖岸計算的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太湖中現有51個島嶼,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因此太湖實際水面面積為2338.11平方公里,湖岸線匯流排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從湖底地形可見湖盆的地勢是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形態呈淺碟形。

太湖簡介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占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占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位於富饒的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太湖水域面積約為3159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1982年,太湖以江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