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大元帥

文字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上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 他一些歐洲國家,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 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中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 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只是表示 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 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任命其叔父 宇文盛和宇文@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 設元帥職務,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當時的 元帥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大都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元帥”、 “兵馬大元帥”、“行軍元帥”、“行營元帥”,其中又有“ 都元帥 ”、 “元帥”、“副元帥”的等級之分。金朝戰時設元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元 帥,專掌征討之事。元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都設都元帥府或 元帥府、副元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元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 朝韌年,在樞密院之下設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 戰。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 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以元帥軍銜稱號,至19世紀拿破崙一世, 法國先後有 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 所採用:16世紀有日耳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 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 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 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薩伊、烏干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定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 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主帥、元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 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 元帥,區分為元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的法律檔案規定, 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元帥設而未授,授予元 帥軍銜的有 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 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 軍元帥三種;前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全軍統帥或軍事長官的尊稱。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唐李淵入關後,設有左右元帥。唐代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
元帥是一個軍銜等級,部分國家設有,一般處於軍銜體系中的最高等次,一般只設一級:如英國、法國,美國的五星上將可視為元帥;個別國家設有兩級(如中國1955年軍銜曾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納粹德國設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三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設有大元帥、元帥和次帥)甚至四級(前蘇聯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蘇聯海軍元帥、兵種主帥和兵種元帥/大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