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諫

兵諫

兵諫(拼音 bīng jiàn),指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語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諫
  • 拼音: bīng jiàn
  • 注音: ㄅㄧㄥ ㄐㄧㄢˋ
  • 基本解釋:以武力脅迫的辦法向當權者進諫
引證解釋,兵諫實例,鬻拳兵諫,西安事變,

引證解釋

指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必從。
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 , 楚子 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晉范寧《春秋穀梁傳序》:“《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君。”《資治通鑑·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丙戌, 渥 (楊渥)晨視事, 顥 (張顥)、 溫 (徐溫)帥牙兵二百,露刃直入庭中, 渥 曰:‘爾果欲殺我邪?’對曰:‘非敢然也,欲誅王左右亂政者耳!’因數 渥 親信十餘人之罪,曳下,以鐵檛擊殺之。謂之‘兵諫’。”申伯純《記“西安事變”》二:“‘哭諫’失敗了,張學良當晚回到 西安 ,同楊虎城商量,按照預定的第二個步驟實行‘兵諫’。”詩:“為邦兵諫死何哀,臣道終縲不世才。蒼坡受旨觀書處,抗日頻傳捷報來。”

兵諫實例

鬻拳兵諫

十九年春季,楚文王發兵抵禦巴軍,在津地被巴軍打得大敗。回國,鬻拳不開城門接納,楚文王就轉而進攻黃國,在踖陵打敗了黃國的軍隊。楚文王回國,到達湫地時得了病。夏季,六月十五日,楚文王死去。鬻拳把他安葬在夕室,然後自己也自殺身亡,死後被安葬在地下宮殿的前院裡。
當初,鬻拳堅決勸阻楚文王,楚文王不聽從。鬻拳拿起武器對準楚文王,楚文王害怕而被迫聽從。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國君,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於是就自己砍去一足。楚國人讓他擔任衛戍楚都城門的官職,稱之為太伯,並且讓他的後代執掌這個官職。
君子說:“鬻拳可以說是愛護國君了,由於勸阻而自己使自己受刑,受了刑還不忘記使國君歸於正道。”
原文: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送伐黃,敗黃師於踖(jí)陵。還,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
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従,臨之以兵,懼而従之。鬻拳曰:“吾懼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為大閽,謂之大伯,使其後掌之。
君子曰:“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左傳》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蔣介石置全國民眾日益高漲的抗日救國呼聲於不顧,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並親自跑到西安督戰,兵分四路欲一舉消滅我駐陝甘寧將北上抗日的紅軍。這無疑加劇了國民黨內部抗日派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與蔣介石的矛盾。張、楊多次進諫無效。為民族大義,為國讎家恨,張、楊聯手發動兵變。 12月12日凌晨,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下榻於華清池五間廳的蔣介石被槍聲驚醒,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後窗倉皇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藏身處十分險要,一條狹長的幾乎直上直下的石縫,如今也只有年輕人能攀著固定好的鐵鏈子氣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過是石壁略凹進去一點,勉強能立人。很難想像當年50歲的蔣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隻早跑掉了)在寒夜裡怎么跑出這么遠的路,爬上這么險的石縫。這一天對蔣介石而言,當是平生最痛苦、最恥辱、最恐懼的一天,但對我們中華民族而言,卻是一個永載史冊、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轉折點。
“西安事變”在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的多方周旋下得以和平解決,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不僅使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八路軍)獲得迅速發展、壯大的最佳契機,最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另外,在日本戰國時期,竹中半兵衛也曾對自己的主公齋滕龍興進行過兵諫,武力奪取稻葉山城後又主動退隱,以提醒齋滕停止倒行逆施,振舉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