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脈渠

宋代,廣州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建設,一是興建了東西兩城,二是開挖了六條排水、防洪,兼可防火、通航的大水渠,即“六脈渠”。它是宋代以來廣州城的主要水系網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脈渠
  • 時代:宋代
  • 地點廣州
  • 主要功能:主要水系網路
水渠走向,六脈渠歷史,屠城慘案,

水渠走向

六脈渠的分布與走向,大致上分成“左三脈”和“右三脈”。第一脈,從越華路向南流經華寧里、吉祥路、七塊石、中山五路、南朝街、教育路,至仙湖街,穿城出南勝里入玉帶濠。第二脈,文溪自城隍廟分南北二支,南流經長塘街,由賢思街出城入玉帶濠;北支經豪賢路與另一支從大石街來的水道匯合,從越秀橋出銅關,流入東濠。第三脈,從東華里南流至越秀北路,折入東濠。第四脈,從人民公園西側,經雨帽街、桂香街、馬鞍街,由孚通街前出城入玉帶濠。第五脈,從六榕寺至中六電腦城附近分南北流,南流經擢甲里、光塔路,由大水關(西澳)出城入玉帶濠;北流經豆腐巷、海珠北路,與來自三元宮的另一支水道合流,由北水關出城,流入西濠。第六脈,從光孝寺向南,流經紙行街、詩書街,折向城西,由小水關入西濠。

六脈渠歷史

六脈渠基本分布在越秀區範圍之內,這與越秀區是廣州的中心有關,在很長歷史時光里,越秀區就是廣州城。此外也與文溪的流向有關,六脈渠有些地段就是利用文溪水道疏浚拓寬的。六脈渠水出城後,匯入東、西、南濠後排入珠江。
《羊城古鈔》說:“古渠有六,貫串內城,可通舟楫。使渠通於濠,濠通於江海,城中可無水患,實會垣之水利。”還有人形容廣州:“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 可見有了六脈渠,廣州城的經脈就通了,就有了水城的生機。
廣州有東、西、南濠,卻沒有北濠。為什麼?原來是與風水有關。因為城北是白雲山,乃廣州地脈所系。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征服嶺南後,有方術之士說,任囂城以北有“黃雲紫氣之異”,乃龍脈所在,他日必出異人。秦始皇馬上派人在白雲、越秀二山之間,鑿了一個二十幾丈的大口子,也就是今天的馬鞍山。廣州的龍脈被鑿斷了,據說開鑿時地下“涌血數日”。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廣州地脈在城北,在城北鑿渠是大忌。明成化年間,開鑿東濠涌時,總督韓雍和巡撫陳濂都提議一併開鑿北濠,與東濠涌打通,有人堅決反對,理由就是“懼傷地脈”。最後提議被擱置了。
如今,廣州城的水系已不用六脈渠來承擔了。六脈渠成了古蹟和回憶。建捷運時還挖出了當年的渠道,被拍照收進了《廣州文物志》。但廣州還殘留著大小兩百多條亂了章法的河涌,成為整治的難題。
隨著六脈渠的消逝,我們也就與水城遠去。

屠城慘案

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率兵攻占廣州城時遭到民眾的截擊,傷亡慘重。後尙可喜發誓要血洗廣州解恨,於是下令殺人三日,從西門起連殺十八鋪路。但是十八鋪路相當於一百八十里路,這樣屠殺下去不知會讓多少廣州人遭殃。還好當時一位有良知的官員突發奇想,想到古代的“甫”與“鋪”相通。於是讓心腹趕製從“第一鋪”到“第十八鋪”的木牌,按順序在每個街角貼上。次日,不熟悉環境的清兵果然殺到釘有“十八鋪”的位置就停下,廣州民眾避免了一場大災難。
可陰差陽錯,其他百姓聽到清兵屠城之後倉皇跑到六脈渠避難,那天恰恰下了一場大雨,許多避難的民眾被淹死在渠內。造成了“殺人十八鋪,塡屍六脈渠案”的慘案。
再後來,人們害怕露餡又偷偷將木牌中“鋪”字的金字旁掛掉,於是“鋪”變成了“甫”,此後西關便出現了許多含有“甫”字的地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