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科古道

六科古道

六科古道起於瑞安湖嶺鎮永安社區呈岙村,由東向西,經長灣山、水井岩自然村,經牛灣降山麓,終於三十三溪附近的六科村。全長約3公里,古道寬約1至1.5米。

古道經過永安社區六科村後,可再往奇雲山、巾子山等山區,是古時湖嶺、永安等一帶人們互相往來的民間通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科古道
  • 起點:瑞安湖嶺鎮永安社區呈岙村
  • 終點:三十三溪附近的六科村
  • 長度:約3公里
鹿窠與六科,吳氏六兄弟,求志社,軍需物資通道,

鹿窠與六科

“窠”是窠窟的意思,在瑞安方言中表示動物的棲身之所。在瑞安,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鴨多不生卵,雞多不歸窠。”其中就有這個“窠”字。
據湖嶺當地傳說,六科古道所在一帶,曾在茂密的森林之中,古代曾是野鹿群棲、繁衍生息的福地,所以,人居遷移至此後,村名就稱作“鹿窠”。又因為有六條溪水匯聚村邊,當地人取鹿窠二字諧音,雅稱為六科。
六科古道旁的路亭六科古道旁的路亭
瑞安市地名志》卷二《行政區劃·居民點》中的“永安鄉(今永安社區)”中有具體記載,其中說法與這個傳說十分相近,載:“據《盧氏宗譜》載,村原有六條水匯聚一處,故名。一說昔為野鹿群集之處,原名鹿窠,後雅化為六科。”
古道附近村居緣溪依坡而建,有的老屋仍保持著塊石砌牆、卵石鋪地的傳統。這些結構簡潔、樸實無華的風格在上世紀風雨中保留下來,顯得很有故事。
古道一旁,昭福寺依山而築,翠木相掩,環境十分清靜。據寺內盧住持說,原寺有觀音閣,曰謝客堂。相傳為大明軍師劉基讀書處,寺梁原有落款“劉基贈銀叄十兩”的題字。寺內有兩方匾額十分珍貴。一方為明永嘉布衣詩人何白所題的“煙雲旅泊”;另一方是清乾隆探花孫希旦題的“南海慈雲”。
“鹿窠”與“六水匯聚”就是六科村得名原因,原來在村民當中口傳的,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故事來源。

吳氏六兄弟

早年,六科吳氏有一位賢明的媳婦,丈夫早逝,留下六子一女,除養育這些子女外,還要侍奉一位瞎眼公爹。她忙於耕織,嚴於課子,盼望能考中科舉,振興門戶,平時侍奉公爹至孝。
有一年大旱,原本草木暢茂的六科古道被曬得“光溜溜”,田地全都曬得開裂,顆粒不收。她忍痛賣掉家裡唯一的小女兒,侍奉公爹一如既往。老人原本十分喜愛小孫女,幾日不見她,便詢問媳婦,小孫女哪去了?
吳氏媳婦回答說,上外婆家去了。幾個月後仍不見小孫女回來,老人便又追問。媳婦見隱瞞不下去,方才道明實情。老人傷心欲絕,不吃不喝,絕食而亡。
由於吳氏媳婦積德,老天保佑,六個兒子讀書十分聰明。待到科考時,雇了一艘小船,準備次日揚帆進城赴考。五個哥哥偷偷商量:“我們明天悄悄上船,丟下六弟,他年紀太小,不要讓他赴考。”這話被六弟偷聽到。他頭天晚上便鑽進船頭,隨船起程了。船到城時,大哥算了一下,五個兄弟連船夫共6人,每人半斤生麵條買來燒燒吃。此時船頭突然傳出聲音:“多帶半斤麵條來!”大家這才發現,老六也來了,只好一同赴考。後來,六兄弟皆中了榜。
當地人說,“鹿窠”與“六水匯聚”是一種解釋,六科村村名實際的由來,是吳氏門中六個兄弟皆中科舉,才將村名改為六科村。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聞在明嘉靖年間,村裡有5位秀才攜一書童進京趕考,結果6人均中了進士。於是,後來改成現名,意為6人科舉及第。

求志社

發生於明嘉靖年間的“六人科舉及第”是一個傳聞,表達了古代先民嚮往由農入仕的科舉制度的話。那么,發生於清同治、光緒間的“求志社”,則是瑞安人富民強國的真實夙願。
清光緒七年(1881),許啟疇、陳虬、陳國楨、池志微、陳國楨、陳黻宸、宋恕、金鳴昌及心蘭社部分同人結成“求志社”,推許啟疇為社長,提倡新學、“持清議、談新法”,人稱為“東甌布衣”。
求志社員陳虬寫的《求志社記》中說:“吾友許子拙學(啟疇),負經世材,久不得志,嘗欲率同志入山舉……”取“隱居求志”的意義,於是,就在六科這個可耕可樵、可仕可止的山村隱居。
求志社員把隱居講學理想處所選在六科村。他們曾議定:20多戶人家,每家出資五百錢,買地三頃,在六科建房聚居。房屋有講堂,有社員們的住宅、書塾、藏書室、倉庫;還闢田疇、修溪塘、植樹種瓜果,還有婦女手工勞動場地,設專人購買生活必需品,各家搭買公派。
從心蘭書社建立的同治十一年(1872)、求志社成立的光緒七年(1881)起,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二三十年中,社員中就有6人蟬聯五科舉人,其中2人又中進士。同期中,瑞安縣中舉28人,進士10人,居溫州各縣之首。

軍需物資通道

1946年3月,中共浙南特委在湖嶺召開重要會議,研究分析抗戰勝利後的形勢,及特委在此後的新任務。此後,“陶山區游擊根據地”擴大,一下子從陶山擴展到湖嶺的六科古道一帶。當時,西北區改為陶山區。區委根據上月中共瑞安縣委擴大會議關於進一步擴大、發展根據地的精神,將陶山區游擊根據地擴大到永峰鄉(今永安社區)的六科、瑤廊、南岙、草岱、白竹壠、呈岙、長塆等地,也就是如今的六科古道附近一帶的地方。
這使湖嶺根據地和陶山沙門山根據地連成一片,並打開陶山區游擊根據地與東區聯絡的通道,使武工隊員在這條通道上安全出入無阻。這一年11月1日,中共浙南特委在永峰鄉呈岙村(今永安社區呈岙村,是六科古道的起始處),創辦《新民主》半月刊,其為32開本的油印小冊子,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1948年冬,在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勢下,為使宣傳工作跟上形勢發展需要,中共瑞安縣委決定迅速創辦瑞安鉛印(石印)印刷廠。
1949年2月,第一批印刷物資由縣委交通員項永初負責護送,郁宗鑒隨往,運往永安鄉呈岙(今永安社區呈岙村)長灣山自然村蔣余滔家裡。第一次運輸的軍需物資終於安全到達目的地,接著幾次運送,也都一一過了關。古道儼然成為安全通道,在運送軍需物資上暢通無阻。
1949年2月底,印刷機器在呈岙村安裝就緒,開始印刷,日夜趕印浙南地委的宣傳品和縣委檔案,檔案和宣傳品源源不斷被印出來,送出去。其中包括張貼在全縣各地的“打倒土豪劣紳”、“耕者有其田”等標語。4月22日一早,該印刷廠接到地委專人送來《迎接解放軍渡江南進宣言》稿,立即印成數萬份,分發張貼街頭村口。國民黨當局感到十分驚訝,共產黨怎會有如此新式的鉛印印刷設備呢?
瑞城解放前後,全城張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遊擊縱隊司令部的進城布告,解放城市政策,以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標語,都是由該印刷廠印的,這些宣傳品起到宣傳政策、安定人心的作用。
縣城解放後的5月份,印刷廠仍在呈岙村繼續印刷。過了1個多月,縣委才通知印刷廠搬遷,先在莘塍沙塘底澱粉廠里印刷,兩個多月後,才遷到瑞安城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