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無畏

六無畏

密法行人所須度除之妄執有三種即粗妄執、細妄執和極細妄執,並將之對應為三大劫(三大阿僧祗劫),故密法言即身成佛,乃盡此生三密經行,消除三妄執如度三大劫。度此三妄執培養清淨菩提心成就法身的過程分為六階段,六階段的心相即是六無畏。度三妄執經歷六無畏乃密法獨有的教理。“無畏”梵音阿濕嚩娑,原意正譯當言“蘇息”即復甦醒轉的意思。“如人為強力者所持扼喉。閉氣垂將悶絕。忽蒙放舍還復得蘇。眾生亦復如是。為妄想業煩惱所纏。觸緣皆閉。至此六處如得再生。故名蘇息處。亦如度險惡道時。其心泰然無所畏懼。故名無畏處也。”

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一切法平等無畏,

善無畏

依照世間善惡道德標準,能除惡生善而得精神快樂是為善無畏。密法行人的三密供養即善無畏。“佛言秘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法害不善法。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於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八心。也漸受三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盤。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蘇息處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等也。”

身無畏

從道德心而向信仰心發展,如實內省反觀自心,修不淨觀,遠離肉體執著,可謂精神無畏,猶如聲聞乘人。密法行者修三密妙行而得本尊三昧現前,成就有相悉地是為身無畏。“當得身無畏者。如修循身觀時。見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五種不淨惡露充滿。終不為此而生貪愛。次復觀受心法。得離不觀我性四種顛倒。於身諸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

無我無畏

觀此肉身不淨,脫離肉體欲望系縛,不斷修行悟知此身五蘊假和而不真實,離我我所,心境安泰。就密法行者對於本尊生有愛染,而離此愛染不著於心,修無相悉地是無我無畏。“若於取蘊所集我身。舍自色像觀。當得無我無畏者。謂觀唯蘊無我時。於陰界入中。種種分折推求我不可得。舍此自色像者。譬如因樹則有樹影現。若無樹者影由何生。今五蘊尚從緣生都無自性。何況此積集中而有我耶。如上所說。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過。是於我之扼縛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不生愛慢位。與此齊也。”

法無畏

既知五蘊假和無我,知五蘊法亦虛假不實,觀法空相而能入於寂然。密法行人不僅不貪愛本尊,亦知有相悉地之本尊並非實有離此住心是名法無畏。“若害蘊住法攀緣。當得法無畏者。謂行者心住蘊中。欲令發起離著。爾時幻焰等喻。觀察諸蘊即空。得離違順八心證寂然界。然離蘊之扼縛。於法得蘇息處。法謂十緣生句也。若真言行者。現覺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無性無生位。與此齊也。”

法無我無畏

既徹透法空相,更明法空之理而證人法二空,離於法執而得無畏自在。密法行者已明三密相應觀修本尊唯自心所變,故知自心功德自在無礙是為法無我無畏。“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者。即是無緣乘心。觀察法無我性。於心外有無影。像智都無所得。心王自在覺本不生。得離法之扼縛。於法無我得蘇息處。若真言行者。於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

一切法平等無畏

觀法本末住平等性,樂於中道。密法行人離所生能生,悟阿字本不生義,證大覺位即一切法平等無畏。“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所縛亦無所脫。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密法教理所以廣明三劫六無畏處眾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跡籍相寓理,以便闡明修證之深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