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褌

六尺褌

六尺褌,特點是吸汗強,預防濕疹,外痔等,按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尺褌
  • 外文名:ろくしゃくふんどし
  • 俗稱兜襠布
  • 特點:吸汗強,預防濕疹,外痔等,按摩
  • 尺寸:二百三十厘米
  • 拼音:Kun
  • 發音:糞兜子
  • 分類:三類
  • 顏色:黑色,紅色等
「褌(讀KUN)」譯成現代中國語,「兜襠布」庶幾近之。穿法不同,形狀各異,兜襠布大致分三類,曰「六尺褌(讀KUN)」、「越中褌(讀KUN)」、「畚褌(讀KUN)」。「六尺」大約合二百三十厘米,估計比阮式犢鼻褌(讀KUN)長得多。這種兜襠布年代最古老,通常是勞動者穿用。力士的兜襠布(特別稱之為「回」)要經得住搏鬥,在腰間纏兩三圈,扯不掉,拽不開,那就更長寬厚重。相撲的最下級力士叫「褌(讀KUN)擔」,就是給上級力士搬運兜襠布的。「越中褌(讀KUN)」短一半,當年「皇軍」穿上這種兜襠布,像酒館的門帘,四出侵略,據說就兜住「大和魂」。懸想八路軍夜襲炮樓,鬼子兵從鋪上跳將起來,下身當郎著白布,群魔亂舞,倒也要嚇人一跳。「畚褌(讀KUN)」尺寸比較短,其形如畚,過去用作游泳褲。
日本打不少勝仗的年月,兜襠布被賦予民族精神,有人曾寫道:俗話說情義與兜襠布不可少,穿上了洋服的今天也繫著紅兜襠布、黑兜襠布、白兜襠布,這才真是保存國粹。國家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要繫緊兜襠布(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下定決心),沒有兜襠布的話,那可就起不到作用。兜襠布是甚么?過去是「戎裝」,現今是「軍服」,也許因此才寫作衣補加一個軍字。後來崇拜中國的漢學家開始穿「吳服」,日本國曾遭遇一大危機。如今崇拜西洋的人又大穿「洋服」,其實穿「吳服」或者穿「洋服」也無所謂,底下總要繫著兜襠布。有時換成褲衩也無妨,但心裡要牢牢繫緊兜襠布兜襠布本來是熱帶民族特有的東西,地球上居溫帶系兜襠布的,唯我大和民族。用兜襠布把太平洋的大小島嶼連起來,變太平洋為一湖日本水。兜襠布的使命可真叫偉大,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歐美物質主義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徒有其表,緊要關頭不能像兜襠布那樣發揮作用。吾人切不可忘掉兜襠布。云云。
兜襠布加三八大蓋到底不頂用,美軍在沖繩登入。一個七歲的女孩跟家人失散,躲進洞穴,裡面已藏著一對老人。聽見美軍在外面喊「戰爭結束了,出來吧」,老奶奶把老爺爺的兜襠布撕成三角形,系在樹枝上,讓少女求生:出去吧,舉得高高的,讓人能看見。她舉著「白旗」走出來,美軍的隨軍記者拍下歷史性照片,題作「白旗少女」。那之後不久,兜襠布系得最緊的關東軍被蘇軍打垮,給虜到西伯利亞做苦力。饑寒交迫,俘虜兵拆掉兜襠布的帶子,冒充手巾跟蘇聯人換一片黑麵包。
列島上出土的土俑已塑有兜襠布,足證使用之久遠。明治政府搞開放,金髮碧眼上島來,看見男人露出兩瓣屁股走路,瞠目結舌,當權者不好意思起來,發告示禁止陋習,可能像北京近年的不許赤膊。生物學家、民俗學家南方熊楠(1867~ㄢ941)是日本代表性人物,最早搞自然保護運動,傳說他不穿兜襠布,理由是「放牧比圈養有益於衛生」。二戰後日本被美軍占領,男女一齊丟掉兜襠布,以至「褌(讀KUN)」都不好說出口。那位不安於久事筆硯的三島由紀夫揚厲國粹,就繫上兜襠布,手持大洋刀拍照。如今只有七老八十的人可能還使用兜襠布,但時逢盛夏,大街小巷辦廟會,為神抬轎子,男人兩股間用「六尺褌(讀KUN)」一兜,「形如犢鼻矣」——這就是「犢鼻褌(讀KUN)」之稱的由來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