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腳踏車(公路車)

公路腳踏車

公路車一般指本詞條

公路腳踏車,簡稱“公路車”。公路腳踏車、山地腳踏車及休閒腳踏車組成腳踏車類目的三大分類。在中國公路腳踏車運動起步較晚,以山地腳踏車市場居於首位,不過隨著公路腳踏車運動的普及,市場不斷擴大。

作為腳踏車車種時,指的是在公路路面(或人為硬化道路,或砂石路)上使用的腳踏車車種,可用於公路腳踏車競賽。為了使騎行達到高速,車身重量較輕而風阻較小。作為運動賽事時,指公路腳踏車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路腳踏車;公路車
  • 外文名:Cycling Road bike
  • 主要比賽:環法;奧運會;環西;環意等
  • 中國選手:計成 徐剛
  • 發明人:西夫拉克
  • 發明時間:1790年
  • 特點:彎把
車種特點,騎行知識,運動項目,歷史發展,競賽規則,器材設施,相關賽事,運動名人,

車種特點

1.輪胎比普通腳踏車的輪胎窄,並且胎壓可以達到100-200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以上,所以在行駛過程中的滾動阻力和山地車相比小不少。
2.牙盤與飛輪齒比(即齒數比值)很大,一般的公路腳踏車齒比可達到53:11甚至更高。
3. 如今的公路腳踏車廣泛採用了新型材料,比如鈦合金碳纖維,高級鋁合金材料等等,所以公路腳踏車的重量很輕,可以達到5kg以下,但國際自聯規定的參賽車不得低於6.8kg。
4.輪胎普遍採用了很硬的材料,易於運動員發力。這一點和山地車是很不相同的。因為公路腳踏車都是在路況比較好的公路上面騎行,所以不需要象後者那樣,過於考慮吸收震動的問題。
公路車比賽公路車比賽
由於上述的特點,同一個騎行者的情況下,騎公路腳踏車的速度要比騎普通腳踏車快很多。

騎行知識

公路乘騎時握把的位置最好在90~110度
公路賽車中空氣的阻力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是速度超過時速40km時,人本身的”馬達"所發生的200-350瓦的能量的一半以上,消耗在對空氣的阻抗。
集體比賽時跑在先頭,或者單獨練習時,最能感覺到傾斜脖子及把頭向下將可大大減少空氣的阻力。等到速度得到進一步提高時,腹部被壓迫感到呼吸變困難,同時腰周圍的筋肉的負擔增加了,此時騎手都會希望降低手把,以便減少空氣阻力的姿勢來奔跑。其姿勢的標準一般為110-120度。
按自已的情況奔跑,或者有氧運動等健康為目的的騎行者,建議採取呼吸舒暢,減輕對腰部的負擔的姿勢,調整托架至當伸直背部和手腕時,肩關節的角度在90-110度的範圍內。雖然調整了手把,但也可進行上斜坡時的全滿轉距的踩車。想慢慢踩車時推壓托架來支持上半身,輕鬆地踩車,這種方法在比賽過程中也常被採取。
坐墊高低的調整
坐墊的高度是腳踏車設定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與膝蓋傷害與踏踩出力息息相關。坐墊太高的話膝蓋容易受傷,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產生意外;太低的話腳踏踩不出力量,長期用不正確的姿勢踩踏也會對膝蓋與腿部產生不好的影響。唯有正確的坐墊高度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踩踏效率、並擁有最正確健康又不傷害身體的踩踏姿勢,而且不但不會蘿蔔腿,而且還能修飾腿型。
膝關節是腳踏車運動時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我們的腿每踩踏一圈,膝關節就會活動一次,這樣頻繁的動作,如果施力的方法、方向或位置不正確的話,很容易就會讓膝關節受傷、甚至一輩子都不能騎車(很多膝關節的傷害是很難康復回來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設定坐墊高度時最忌諱將坐墊拉得太高(路上有很多中學生喜歡耍酷,刻意將坐墊拉得很高很高,假裝自己腳很長的樣子),這樣的坐墊高度在踩踏時會讓膝蓋打直,是很危險的動作!像腳踏車運動這樣需要雙腿頻繁地作踩踏迴轉的動作,這時如果還讓膝蓋打直,不僅會讓踩踏有“頓點”發生,影響踩踏的連續性,而且打直時的膝蓋也很傷膝關節及腿部韌帶。雖然拉高坐墊後會有一種將踩踏力量“直直打出”的錯覺,好像要這種姿勢才能踏出去,但其實不然,不管是肌肉還是膝關節都很容易在這時(膝蓋打直)磨損受傷。所以一點要記住!騎車踩踏是切記不能讓膝蓋打直。
坐墊的前後位置
坐墊前後位置的設定其實相當簡單:先在坐墊上坐好,將腳掌放在踏板上正確的位置然後踩個幾下,接著將踏板擺成水平,這時前腳的“膝蓋下點”所垂下的垂直線要剛好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踏板軸),這樣就完成了。如果垂線沒有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就要依次調整坐墊的位置。坐墊位置就太過前面,而圖C4則是太后面,坐墊位置太過前面或後面會影響到腿部的踩踏出力,與膝蓋的磨耗也息息相關,所以不可不小心。
一般車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將坐墊放在過於後面的位置,這樣做好像能讓車子看起來更俊更酷,踩踏是好像也比較容易有那種紮實的踩踏感,但這樣硬操的結果,長期下來其實對膝蓋時會有所損傷的。
坐墊角度
首先先調整最簡單的坐墊角度。坐墊的角度大致上要保持水平,由於市面上的坐墊的墊面大多是弧面,用目視可能不太準確,所以可以先拿一把長尺放在坐墊上,再用眼睛目測抓水平,這樣就容易多了。
Time Trail Bike(TT公路計時賽車)Time Trail Bike(TT公路計時賽車)
不過坐墊得角度絕不是死板板的。比如說,有些人騎完車後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或許是坐墊前端的壓力過大所致,這是可以將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壓力,特別是在上坡的時候。相反地,有些人不是很長騎上坡,反而喜愛衝下坡的樂趣,而衝下坡時因為要控制重心的關係,騎乘者常常會在坐墊與坐墊後方移來移去的,這時最好將坐墊鼻端稍微往上仰個幾度,同時將坐管高度放低,這樣做有助於下坡時身體在坐墊上的靈活度。

運動項目

歷史發展

概述
最早的腳踏車比賽是1868年在法國聖克勞德公園內舉行的。1892年由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美國的一些腳踏車運動愛好者發起,組織了國際腳踏車運動協會,這是國際腳踏車聯盟的前身。1893年組織了首屆世界業餘腳踏車錦標賽。1895年組織了首屆世界職業腳踏車錦標賽。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腳踏車就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1900年4月14日成立了國際腳踏車聯盟,總部設在日內瓦。現國際腳踏車聯盟總部設在瑞士艾格勒(AIGLE)。
早期發展
早期的腳踏車運動主要在歐洲、美洲一些已開發國家開展。在運動成績方面,歐洲選手占有絕對優勢,特別是法國、英國、義大利、比利時、德國選手曾一度壟斷了世界紀錄和世界最好成績。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澳大利亞以6枚金牌的絕對優勢改寫了歐洲在奧運史上腳踏車運動的壟斷地位。
早期腳踏車運動圖片早期腳踏車運動圖片
在20世紀50年代,山地車越野運動出現於法國,並逐漸在歐洲流行。首次山地車賽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聖弗蘭西斯科市舉行的。1991年首次舉行世界盃賽。19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又興起一種新的腳踏車運動:小輪車。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建立了最早的小輪車組織。1981年4月國際小輪車聯盟正式成立。1982年舉行了第1屆世界小輪車錦標賽。1993年小輪車正式成為腳踏車運動大家庭的一員。2003年12月國際奧委會正式批准小輪車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項目。
奧運發展史
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腳踏車項目就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在奧運會發展的初期階段,只有場地、公路兩個分項的比賽。而且在小項的比賽距離和成績統計上變化較大。在20世紀20~40年代,場地、公路腳踏車比賽設項都相對趨於規範;20世紀50年代之後,國際自盟對奧運會腳踏車比賽的項目設定、競賽方法進一步規範化。同時,在奧運會上增設了賽事質量高、受觀眾喜愛的、比較成熟的競賽項目,如:山地越野賽、小輪車項目。從奧運會腳踏車設項表中可以看到,當代奧運會腳踏車比賽既有傳統項目,也有現代新興項目,並且比賽項目和競賽方法更加規範化和標準化。
公路腳踏車公路腳踏車
發展狀況
腳踏車運動於20世紀初傳入中國。
個人計時賽個人計時賽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第1屆全軍運動會首次將腳踏車列為比賽項目。1959年我國自行設計並建成了第一座腳踏車賽車場——龍潭湖賽車場。從此,我國有了真正意義的場地腳踏車比賽。
中國腳踏車運動協會成立於1963年,1979年加入國際腳踏車聯盟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重視科學訓練,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方法,運動水平大幅度提高。之後,在悉尼奧運會上,姜翠華在500米計時賽中獲得了銅牌,實現了我國腳踏車項目在奧運會上獎牌“零”的突破。2002年8月世界盃第五站比賽中,江永華以34.00秒的成績打破500米計時賽的世界紀錄;在雅典奧運會上又以34.12秒的成績奪得500米計時賽的銀牌。我國男子項目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自1994年蘇聯解體,中亞五國加入亞洲腳踏車聯合會以來,我國男隊便失去在亞洲的優勢。通過全國腳踏車界的努力和國際比賽的鍛鍊,我國男子腳踏車項目重整旗鼓,出現了比較好的發展勢頭。

競賽規則

公路個人計時賽
運動員按照規定的間隔時間單獨出發,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成績優劣排名。該項目在奧運會的比賽距離:男子40~50公里、女子20~30公里。
環法個人計時賽圖片環法個人計時賽圖片
運動員在出發前15分鐘到檢錄處報到,並檢查比賽裝備。由同一名裁判員扶車。比賽中,運動員之間不能相互配合領騎。在超越與被超越過程中,運動員不得進入對手左右2米,前後25米的空間。隨隊車輛也必須服從有關行車規定。如果運動員的車輛出現故障,可自行處理故障或由跟隨的器材車進行處理。
公路腳踏車比賽公路腳踏車比賽
公路個人賽
比賽通常選擇路面有起伏和斜坡等各種地形變化的公路上進行。比賽時,運動員在起點線前集體出發,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進行排名。
比賽距離通常為:男子220~250公里、女子100~140公里。運動員必須於賽前15分鐘在集合地點進行簽到。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之間可以相互配合,進行一些幫助,如轉借或者交換食物、飲料、工具和配件。但是,運動員之間禁止互相推行。如發生,取消比賽資格。比賽中行進的隊車要遵守裁判員的指揮,只有得到裁判長的批准後,才能超越運動員隊伍。
運動員的賽車在比賽中如出現故障,可以從本隊的器材車、公共器材車上或收容車上獲得幫助。奧運會期間,修理或更換車輪或賽車等,也可在固定修車點上進行。補給區有明顯的開始和結束標誌,只能由本隊工作人員徒步完成。在賽程的前50公里和進入最後20公里後,不得進行補給。奧運會上,補給的時間和地點由國際自盟根據賽道情況和氣候條件來確定。

器材設施

賽道規格
  • 公路個人計時賽:一般選擇路面比較平坦,整個賽道起伏較小的路段。賽道要安全,並有完好的路段
    標誌。每隔5公里,要標明運動員所剩下的騎行距離。在上坡的路段,每公里都要有標誌。比賽開始後,路段只能由運動員和尾隨的器材車以及裁判車輛使用。在起點附近,組委會還必須提供一個至少800米長的環行路段,作為運動員的熱身區域。如果賽道為雙向行駛路段,賽道中央必須設定隔離帶。轉折點要放置轉折標誌。在比賽的起點線上要設定運動員出發台。出發台前方要放置倒計時鐘提示運動員出發。所有運動員要根據預先排定的出發時間從出發台上起跑。終點線要設定電動計時壓條或光電感應計時設備。終點處還應有三維終點攝像設備和電子顯示屏。在起點處還應設有運動員休息準備區和檢錄、驗車區域,以及裁判員工作區域。
  • 公路個人賽:比賽一般選擇在有各種地形變化的賽道或在環行公路上進行。路面可有起伏和斜坡,路面寬度一般不能少於6米。起、終點路面的寬度不得少於8米。終點前至少有不短於500米的直道,終點線後的緩衝段有不短於100米的直道。起、終點可以設在同一地點。
    賽道上要設定固定的比賽指示標牌:從起點處開始標明0公里,50公里和最後的25,20,10,5,4,3,2公里。在距終點最後1公里處要有明顯的紅色標誌。終點處要有“終點”字樣的橫幅。此外,還要標明以下距終點線的距離:500米,300米,200米,150米,100米和50米。
    如果比賽是在一個環形路段上進行,還要為運動員指示完成比賽的剩餘圈數。如果選擇環形賽道作為比賽路線,環行賽道的周長最短不得小於12公里。
    根據比賽距離和賽事的實際情況,在比賽賽道上可以設定補給區域。補給區的要求:有明確的標誌標明補給區的開始和結束點,還要有足夠長的距離以保證運動員能順利地得到補給。
    在比賽的起點區域,還應設定運動員的出發籤到區和車輛檢查區域,以及裁判員工作區域。
器材要求
  • 賽車的規格與要求:腳踏車全長不超過185厘米,寬度不超過50厘米,重量不少於6.8千克。車座長度應在24至30厘米之間,中軸與地面的距離應在24厘米與30厘米之間,腳踏車前後輪直徑必須相同。車輪的直徑:最大70厘米,最小55厘米。此外,場地腳踏車不能使用活飛輪、變速器和剎車裝置。
  • 參賽裝備:在比賽中,運動員要穿帶袖的騎行服和短褲,可以是連體的。短褲的褲邊應當在膝蓋以上10厘米。在公路比賽中,運動員穿的風雨衣必須是透明的或符合該項目比賽的防雨服。運動員必須戴安全頭盔
  • 參賽標識及規格:通常號碼布和號碼牌要用白色底板,黑色字樣。而且,字型、布底和車牌的大小,要符合規則的規定。

相關賽事

公路腳踏車賽的頂級賽事主要是三大腳踏車賽,分別是每年五月的環義大利腳踏車賽(簡稱GIRO)、每年七月的環法腳踏車賽(簡稱Tour)以及每年九月的環西班牙腳踏車賽(簡稱Vuelta),但是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的環法國公路腳踏車賽,始於1903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比賽一般在每年的七月舉行,參加比賽的選手在23天的時間裡,完成21個賽段。總騎行距離長達三千多千米,途中還要翻越高聳的庇里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比賽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個比賽路線沿途風景如畫,選手們不時穿越一個個美麗的鄉間小鎮,而這一切正是環法腳踏車賽的魅力所在。
環北京職業公路腳踏車賽
首屆環北京職業公路腳踏車賽(簡稱環京賽),於2011年10月5日至9日在北京成功舉行,該項賽事是與環法腳踏車賽同級別的國際自盟(UCI)最高級別賽事,也是國際自盟世界巡迴賽在亞洲的唯一一站。在賽事級別、參賽車手水平方面比肩環法、環西、環意三大賽。
比賽分為5個賽段,途經北京市區和遠郊區的9個區、縣,比賽路線總長614.3公里。該項比賽深受全世界眾多腳踏車愛好者的熱愛。

運動名人

莫里斯·加林(Maurice Garin)——第一屆環法腳踏車賽冠軍。
菲利普·蒂斯(Philippe Thys)——第一位環法三冠王。
阿爾弗雷多·賓達(Alfredo Binda)——第一位環義大利腳踏車賽五冠王。
吉諾·巴塔利(Gino Bartali)——環法雙冠,極力推動公路腳踏車變速器的使用,並在1937年環法中率先使用campagnolo公司設計的第一代變速器。
福斯托·科皮(Fausto Coppi)——環義大利腳踏車賽五冠王,環法雙冠,二戰後首位公路腳踏車巨星。
雅克·安奎蒂爾(Jacques Anquetil)——環法歷史首位五冠王。
雷蒙·普利多(Raymond Poulidor)——安奎蒂爾一生的對手,生涯榮譽無數卻從未獲得過環法的總冠軍(但有一次環西總冠軍,1964),無冕之王。
艾迪·莫克斯(Eddy Merckx)——對勝利擁有極度渴望的“食人魔”,獲得過所有公路車比賽的冠軍,包括五次環法冠軍,五次環意冠軍,一次環西班牙腳踏車賽冠軍,以及三次公路車錦標賽世界冠軍,被譽為“車王”。
貝納·伊諾(Bernard Hinault)——被認為是環法歷史上第二偉大的車手(第一是Eddy Merckx),獲得過5次環法冠軍,三次環意冠軍,兩次環西冠軍。職業生涯中鮮有總成績前三以外的成績。當被記者建議到應該多關心自己的冬粉時,他曾這樣回答:“我比賽就是為了勝利,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I race to win, not to please people.)退役後曾與1995年環西冠軍羅宏·加拉伯特(Laurent Jalabert)一同客串過電影《人生迴環賽》(又名《騎動人生》)。
米蓋爾·安杜蘭(Miguel Indurain)——『只』靠計時賽奪得環法五連冠的傳奇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心率相當低,每分鐘只有28次。
蘭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連續七屆獲環法腳踏車賽冠軍,後因興奮劑事件取消所有冠軍榮譽並處以終生禁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