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中間帶

公路中間帶

公路中間帶由分隔帶和路緣帶組成。分隔帶以路緣石線等設施分界,在構造上起到分隔往返交通的作用;路緣帶起誘導視線及增加側向余寬的作用,以提高行車速度和行車安全、舒適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路中間帶
  • 外文名:Highway intermediate belt
  • 組成:分隔帶和路緣帶
  • 含義:公在分隔帶的兩側設定路緣帶
  • 目的:引導駕駛員的視線
  • 優點:提高行車道的使用效率
中間帶型式,作用,建造要求,中間隔離帶的綠化,1、樹種選擇,2、栽植方式,3、樹高控制,4、中央分隔帶的地表綠化,

中間帶型式

中間帶是由中央分隔帶和兩條左側路緣帶組成的。中央分隔帶有凸型、凹型和齊平式,其中凸型以路緣石圍成並高出路面,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大多採用凸型分隔帶。美國的研究表明,凸型中央分隔帶只適用於設計速度為80km/h的公路。另外,中央分隔帶內護欄面距路緣石面內縮一定安全距離,對行車安全影響較大。

作用

高速公路應設定中間帶,中間帶由兩條左側路緣帶和中央分隔帶組成,其作用是:
(1)分隔對向車流,既可以避免因快速駛入對向行車道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又能減少公路中線附近的交通阻力而提高通行能力。
(2)可以防止在不分隔的多車道公路上因認錯對向車道而引起的事故。
(3)可以避免車輛隨意中途調頭,消滅紊亂車流,減少交通事故。
(4)在不妨礙公路建設限界的前提下,可作為設定公路標誌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設施的場地。
(5)設定一定寬度的中間帶,夜間行車時能起到防眩的作用,從而保證行車安全。
(6)具有一定寬度的中間帶可以埋設管線等設施。
(7)設於分隔帶兩側的路緣帶,由於有一定的寬度且顏色醒目,既增加行車所必須的側向余寬,又引導駕駛員視線,從而提高行車的安全和舒適性。
(8)一定寬度的中間帶可以用來綠化,美化路容,並增加綠地面積。

建造要求

中間帶的寬度是根據行車道以外的側向余寬,防止駛入對向行車道的護欄、種植、防眩網、交叉公路的橋墩等所需的設施頻寬度而定的。中間帶愈寬作用愈明顯,同時也便於養護作業的開展。但對土地資源十分寶貴的地區要採用較寬的中間帶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國基本上是採用窄中間帶。城市道路規定與公路大致相同。左側路緣帶常用寬度為0.50或0.75m。
為了便於養護作業和某些車輛在必要時駛向反向車道,中央分隔帶應按一定距離設定開口部。開口部一般情況下以每2km的間距設定為宜,太密將會造成交通的紊亂。城市道路可根據橫向交通(車輛和行人)的需要設定。
中央分隔帶的開口應設定在通視良好的路段,若在曲線上開口,其曲線半徑宜大於700m。在互通式立體交叉、隧道、特大橋、服務區等設施的前後必須設定開口。

中間隔離帶的綠化

1、樹種選擇

從中央分隔帶綠化的目的不難看出,樹種選擇應“以人為本”,讓綠化、讓樹種造景服務於司乘人員。這就要求樹種選擇必須在經濟實效的基礎上選擇那些感觀美,對土壤要求不嚴、易成活,耐旱耐寒、抗廢氣污染、壽命長的常綠灌木或喬木。這樣把不同形態,不同大小的樹種、花木甚至地被植物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配置形成多層次變化的植物景象,給司乘人員以美而舒適的享受,有利於安全行車。這些樹種植物如:檜柏、大葉黃楊、龍柏、灑金柏、紫薇、木槿等,花卉可採用月季、地被菊、萬壽菊等,草皮可用黑麥草、結縷草或野生雜草等。

2、栽植方式

中央分隔帶設計上強調整體感和連續性,突出綠色基調,中央分隔帶一般較窄,2-4m見多。它的樹種栽植方式有多種形式:單排單株、雙排單株、單排三株四株組合、雙排三株四株組合、單排籬形、雙排籬形栽植為主要形式,雙排單株形式為點綴,籬形栽植為大葉黃楊,單株栽植為檜柏龍柏木槿紫薇等。

3、樹高控制

考慮車輛安全行駛,既要防眩又要開闊視野,中央分隔帶樹高便有一定的高度限制。經廣泛調查和研究,樹高在直線或半徑較大的曲線段不宜過高,過高會使小車司機在超車道行駛時產生壓抑感,中央分隔帶樹高確定在1.5m左右,籬高控制在1.2m較為合適。對於彎道半徑較小,且帶有縱坡的路段,中央分隔帶樹高確定在1.8m左右,宜採用較為瘦細的樹種(蜀柏)既減少了司乘人員的壓抑感,又在夜間充分起到了防眩的作用。

4、中央分隔帶的地表綠化

中央分隔帶的美化作用強調的是“瞬間效果”,因此必須從經濟實效的角度出發,進行綠化美化。以前以種草或栽草為主,美化效果明顯,但投資大,難修剪,人和機械均無法整平,草坪病蟲害較多,而高速公路綠化養護管理屬粗放管理,要求在養護管理上與園林上的有所不同和突破。如,對興蔡段進行了隔段挖除家草,整平野草的試驗,只要求中央隔離帶內無高草、變野草為家草,結果一方面並未減少“瞬間美”的綠化效果,另一方面給高速作業的養護工作人員減輕了負擔,保證了安全,而美更富於自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