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

公屋

公屋,即香港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數,本文亦針對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或其前身興建的公屋。現時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於公屋。

基本介紹

簡介,由來,發展,里程碑,

簡介

公屋即香港公共屋邨,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公共房屋,惟以前者占大多數,本文亦針對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或其前身興建的公屋。現時香港一半的居民均居於公屋。

由來

1953年聖誕夜深水埗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令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俗稱七層大廈)。此後,政府又在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黃大仙老虎岩長沙灣李鄭屋等徙置區以吸引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木屋居民入住,自此開始香港政府大量建造公營房屋。

發展

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公共屋邨,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牛池灣彩虹邨
當時的公屋沒有獨立廁所或廚房。在頂層設有天台國小,方便住在徙置區的兒童上學。後來,政府不斷加建學校,天台國小被淘汰,並改建為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
隨著時代變遷,公屋類型推陳出新,樓層也越來越高。在1960年代興建的公共屋村大多都只有16層,近年落成的公共屋邨樓宇大約有30、40層。除此之外,香港政府亦推出小家庭單位大廈及長者住宅以應付特別需要。

里程碑

1954年:徙置屋邨
1961年:政府廉租屋
1973年:十年建屋計畫
1976年:居者有其屋計畫
1987年:長遠房屋策略
1998年: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
2002年: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及有關房屋政策的聲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