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傳說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公冶長傳說
  • 主題詞:民間傳說,地方文化,公冶長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間文學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春秋戰國時期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公冶長懂鳥語的傳說,在諸城周邊地區流傳很久,相傳,公冶長生活的年代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傳開,當時主要在民間口頭傳承。春秋時期,孔子未受重視,其弟子的作為上不了書籍。所以,查閱秦漢以前的史籍,未見文字記載。到了南朝(梁),一個懂鳥語的完整故事才記錄書籍,皇侃《論語義疏》引《論釋》記載公冶長說的鳥語:“雀鳴嘖嘖崔崔,白蓮道邊翻車,黍粟撒地,牡牛折角,收斂不盡,相呼往啄。”隨著歷史的變遷,公冶長懂鳥語的傳說愈傳愈廣,內容也有所變異。

歷史淵源

公冶長的生卒年月約在公元前519年到公元前470年之間,他複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春秋時齊國人(一說魯國人),春秋晚期,兩國頻戰,故對公冶長國屬實難詳考。公冶長家境貧寒,青年時在家勞作,後拜孔子為師,精研六藝,成為孔子的得力門徒。司馬遷《史記》中說:“受業身通者”公冶長名列第16位。由於公冶長的特殊地位和貢獻,歷代帝王倍加推崇。清乾隆《諸城縣誌》記:唐開元十七年,朝廷贈封公冶長為莒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又封高密侯。可見公冶長在歷朝歷代皆有很高的名望。

基本內容

傳說公冶長懂得鳥語,世居諸邑公冶場村,在今市區北30公里的馬莊鎮錫山子東南角(後並於近賢村),就是公冶長的故鄉。公冶長死後葬於此。
公冶墓祠,原在錫山之上,後因明朝在此山開礦,將墓遷於山下公冶場村北。今墓堆高大,保存尚好。史料記載,墓前曾有公冶長祠,附有院牆、門樓等建築,院內碑碣林立,古木參天,是境內著名的古蹟之一,為歷代封建官吏、文人墨客禮拜之地。
據清乾隆《諸城縣誌》記載,明弘治六年,山東按察司巡海御史趙鶴齡來諸視事 ,拜謁公冶長祠,縣令馮傑陪同。參拜完畢,趙問馮傑墓在何處。馮答,祠下便是墓。趙聽後甚為不樂,認為這樣年久會無墓可指,遂即倡議,將祠移於墓前,把墓培土成冢,移植樹木,還增設了左右兩廡 、門樓、牆垣等,並固定廟戶二人看守。從此,公冶長墓、祠便初見規模。公冶長祠、墓經歷代多次維修,特別是乾隆二十七年,“知縣官懋讓既修祠、墓,以田隸校官俾奉祀焉,祭以三月三、九月九”,此後,前來拜祠祭墓的人更是絡繹不絕。至民國初,墓、祠更趨完臻,計有三間祠堂,內塑公冶長彩像,四壁掛有歷代聖哲文士的詩、畫、文、聯等。可惜,公冶長祠今已無存,但墓尚在,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