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節

公共藝術節

“公共藝術節”是中國的一個公共藝術活動,於2007年由藝術家張宇創立於中國汕頭大學,至2014年已經舉辦了三屆,成為中國公共藝術的知名品牌。“公共藝術節”以一種充滿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形式與命題,見證了公共藝術概念在中國的演變。

公共藝術是一種以社會生活為基點,以藝術融入為基本理念的藝術方式;藝術通過“被公共”的過程而融入公共生活,使之成為“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節”秉承“融入”的理念,一方面大範圍拓寬了公共藝術概念的定義,同時鼓勵所有人不僅能夠欣賞藝術、也參與到藝術的互動甚至創作中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共藝術節
  • 本質:中國的一個公共藝術活動
  • 創辦時間:2007年
  • 作者:張宇
簡介,首屆“公共藝術節”,概況,言論,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2008,基本信息,宗旨,言論,出版物,第二屆“公共藝術節”,概況,言論,第二屆“公共藝術節”論壇2012,基本信息,主題:公共藝術的演變與社會生活的融入,言論,

簡介

“公共藝術節”以新觀念主導,於2007年由汕頭大學張宇教授率團隊在李嘉誠基金會支持下創立;由於首屆“公共藝術節”在2008年的成功舉辦與影響力,第二屆“公共藝術節”於2012年再度舉辦。“公共藝術節”以高度容納的觀念、全球的視野,由視覺、音樂、舞蹈、戲劇、影像、文字、設計、環境、空間、觀念等藝術構成,塑造了“全領域”形象。通過所獲得的空前成功、以及廣泛的影響,已經使“公共藝術節”成為中國藝術領域的特色品牌活動之一。

首屆“公共藝術節”

概況

剛剛踏入2008奧運年,轟轟烈烈的氣氛已經感染到了中國的每個角落、每個國人。而在位於“國角省邊”的汕頭、在汕頭一隅美麗寧靜的汕頭大學,另外一種與奧運平行的熱烈氣氛同樣在感染著身處汕大的人們。
“汕頭大學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2008”於年初在汕頭大學舉行,全球範圍的幾十位藝術專家、學者蒞臨汕頭大學,共同探討國際、國內公共藝術發展的現狀與未來。結合論壇和研討會,以張宇教授為主導的組委會策劃的“公共藝術節”分別在汕頭大學校園和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同時舉行。
“公共藝術”,這個辭彙對於公眾來說還是一個新的概念,而“公共藝術節”所展示的整體面貌,是對於公共藝術的一個很好的註解。
論壇,藝術節,藝術家,藝術作品……群英聚會,各獻其能。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每天都有許許多多藝術形態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無論我們是否主動,事實上藝術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的概念,不言自明。

言論

公共藝術教育需要直面交流來為學生作品面對現實世界做準備,尤其是關於政治領域或公共藝術方面,這和對技術和空間問題的理解是同樣重要的。
我很高興能看到一些話語展現出一定程度的風險談話;臨時公共藝術是鼓勵學生創作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劉茵茵(澳洲公共藝術項目策劃人)
對學生作品進行了一周的仔細了解,現場有趣,強烈和成功的布展。優秀的作品,優秀的學校,優秀的學生。
——丹尼斯·奧本海姆(美國公共藝術家)
……充滿實驗精神的藝術作品給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懸掛結構的椅子”,我覺得非常有趣,很有感覺。一個漂亮的作品,雨傘,作為空間運動的一種符號,極其快樂和詼諧;那種交錯的幽默,有著映照環境的完美造型……張宇教授為這個學院的公共藝術教育做出實際的努力,他未來會為整體的藝術教育帶來一個標準。我祝賀汕頭大學所取得的成就。
——克勞斯·布利(德國公共藝術家)

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2008

基本信息

論壇策劃:張宇、陳育強、劉小康
日期:2008年01月10-13日
地點:汕頭大學學術交流服務中心
贊助:李嘉誠基金會

宗旨

“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2008”,於2008年1月在汕頭大學舉行。本次國際論壇的宗旨,在於探討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在城市規劃及城市品牌發展過程中所能擔當的角色,並且借論壇的契機,邀集各國公共藝術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對於公共藝術教育這個新的藝術教育課題進行探討,以期一個相當的共識。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門在國際範圍內新的藝術學科,在國內更是剛剛起步。在當今中國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公共藝術被迅速地推到藝術的前沿地位。然而,公共藝術教育在中國的現狀與其地位並不協調,亟待一個完整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的形成。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如何在藝術院校進行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改革,成為公共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借鑑歐美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將公共藝術專業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思想體系的高度進行規劃,是我們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並且從大的概念到小的課程細節絲絲入扣、循序漸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課程設定需要完備、合理、富有時代感,並且注重繼承與發展的宗旨;相應配套的教學理念與基本手段需要構建成型,具有國際相應水平,形成中國公共藝術教育自身不可替代的專業特色。總的來說,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要集思廣益,與不同的院校交流,相互借鑑,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台,推動"公共藝術"這個專業得以有系統地發展。
不同層次的公共藝術,可在不同層面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設定於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融入了藝術與人文氣息的城市街道……可以為現代化的城市注入更為生動的性格特色。許多強調民眾參與性的公共藝術方案,則有助於加強公眾彼此之間及公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從而營造和睦的社會氛圍。由此可見,公共藝術不但關係到城市的硬體規劃,並且對於建構理想的人文社會有重大意義。
另一方面,廣義的公共藝術強調藝術的公共性、民主性和參與性,故此成功的公共藝術作品必須依賴多方的溝通、諒解和包容。而提高一個城市的包容性和對不同觀點的接受能力,對於吸引各方面的高素質人才、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公共藝術並非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工程,透過公共藝術的發展而確立的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
要達成理想並非一朝一夕,公共藝術在世界範圍的發展,都有待各方面專家學者的努力,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藝術革命。我們希望藉助於“公共藝術節”的影響力,並且透過“後山論壇”學術平台,加強各方面對於公共藝術的認識和關注,並且集思廣益,以有效地推動為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

言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是公共空間中的自然人還是社區中的建設意識,其民主的價值觀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當代藝術的觀念的濫觴為這種公共民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和形象資源,因此,對於中國這樣的一個開發中國家來說,發展“公共藝術”既是一種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一種策略。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雖然當代有經驗的藝術家尋求以有意義的方法創作動人的作品,但大多數作最後決策的官員主要從設計模型和藝術家克服技術問題的能力來考慮藝術作品,不幸的是他們很少關注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文化、政治和社會的脈絡關係,以及它跟地方、小區、處境的關係。
——劉茵茵(澳洲公共藝術項目策劃人)
公共藝術也可以是短暫的,而且短暫的公共藝術作品一樣可以跟紀念性質的建築作品相比,因為它容許暫時性和一點藝術的極端作風,可以說,這樣的作品體現了概念藝術的基本原則。
——丹尼斯·奧本海姆(美國公共藝術家)
公共藝術的發展既確認了雕塑的傳統操作方式,同時亦藉著它的複雜性和規模擴展了雕塑的內容……現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公共藝術概念是發掘該空間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亦即該地的種種歷史、用途、個性、物理特徵、空間使用者的活動等。
——陳育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我認為真正的公共藝術作品,就應該能為人所使用,而不該被質問“這是藝術或這不是藝術”。
——克勞斯·布利(德國公共藝術家)
公共藝術就是用一種“擴大的藝術觀念”探討城市空間與人類生活的互動關係。
——王中(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
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當代社會的藝術發展主流,“不再公共”觀點的提出,嘗試著在傳統藝術觀念與當代主流公共藝術之間作出另外一種判斷。
——張宇(汕頭大學教授)
公共藝術中最重要的不是藝術的形式或風格問題,而是公共領域使藝術能夠為更多的民眾發揮其積極而有效的文化和社會作用。
——翁劍青(北京大學教授)

出版物

《集·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
公共藝術節
出版年份: 2009-10 ISBN: 9787563389810
《集·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是“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暨教育研討會”的論文集。書中收錄了來自中、美、德等國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專家學者的講演及論文,探討了公共藝術與現代設計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反映了世界公共藝術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現代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和建設等諸多問題,對於研究當今中國公共藝術發展及進行公共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第二屆“公共藝術節”

概況

“公共藝術節”的誕生,實質上是汕頭大學公共藝術專業發展的衍生品,但由於其品牌特質,“公共藝術節”的影響效應遠遠超越了公共藝術專業本身。早在首屆“公共藝術節”舉辦的同時,由於其成功的影響力,公共藝術專業團隊籌劃與運作,專業學術機構“後山論壇”學術支持、李嘉誠基金會贊助,第二屆“公共藝術節”即提上日程。
從第二屆“公共藝術節”的籌劃案來看,團隊的目標體系非常清晰,一是推進“公共藝術節”在全國範圍的發展,二是進一步推動公共藝術在公眾當中的影響力。經過第二屆“公共藝術節”的運行與推廣,“公共藝術節”已經成為中國公共藝術的形象名片,而載入中國公共藝術發展的史冊。

言論

小彩、張宇、幼稚園的孩子、工友、王受之和同學們的作品和個展無差別地並置在校園裡:《植著》在花盆裡種植了800多件從網上徵集的人與植物的合影,覆蓋在被水泥硬化的廣場上;《一出蓮花》在人工游泳池裡上演了200枝人造蓮花的淨土夢想;陳金嬋的《飄離混沌》運用了現代的身體語言;古洋菲《散落的梅》則擷取了古代寥落的詞意;《看鼓聲有多亮》的鼓聲是綠的;《陽光》和《花》當然應該五彩紛呈;還有《橙色雲》和《橙風》提醒著我們橙色的鼓動和搖曳;還有馬濤那些石頭的內在光芒;還有盧遠良在日光燈管上潑墨的肌理……
——唐堯(策展人)
我看汕大公共藝術節的作用有三,一是予以學生以協作或獨立方式實踐對應實際公共場所的創作;二是向校內同仁、同學展示藝術如何可影響生活、產生啟示、活化已被日常生活鈍化的觸覺,也提供公眾和創作者交換對美感經驗看法平台。其三是讓各地前來的專家、學者審視、評鑑學院的發展路向,提供連結、交流機會。這次汕大公共藝術節在這三方面實在取得不錯的成果。
——陳育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無論在學術環境還是在社會環境,儘管語境不同,只要給予藝術的空間,藝術就能夠介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視覺,影響人們的心情和生活品質。汕頭大學的公共藝術無論在專業教育實踐過程中,還是師生在校園、在城市、在鄉村,都能輕鬆舒展地將公共藝術作品與人們聯繫在一起,構成非常自然的溝通與交流。作為公共藝術的參與者,我感到快樂。
——韓然(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當觀者真正地在物理空間中經歷一定的時間之後才能完成對作品的事件性轉化。在這裡,表演性、反美術館性、日常生活與藝術語境的交錯構成了作品主體。
——郝楠(汕頭大學副教授)
“公共藝術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並且富有意涵,例如“橙色年”的色系概念,例如創作和展示的操作方式,甚至在接待活動中亦充分體現了學術性和風土人情這一地域特色的結合;“公共藝術節”的創辦對於公共藝術專業乃至整個文化領域有關“公共性”的探索都提供了一份可供參考的檔案資料。
——馬濤(汕頭大學教師)

第二屆“公共藝術節”論壇2012

基本信息

學術支持:後山論壇
總策劃:張宇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地點:中國廣東汕頭金平區鮀浦鎮蓬州大街膠走巷一號(傳統潮汕民居)

主題:公共藝術的演變與社會生活的融入

自“公共藝術”這個詞出現開始,其概念一直處於演變過程之中。
公共藝術是一種社會生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創造力。這樣的定位,將現行的公共藝術概念外延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擴展。
比如,多年來流行於當代藝術領域的“介入”說,在我們的概念里被“融入”所取代。一字之變,道出了公共藝術真正的精髓所在,開拓了公共藝術更為寬廣的領域。這將包括拓寬公共藝術媒介的使用,以及新媒介的創造。通過這些媒介,公共藝術將以更多的可能性進入民眾的生活。諸如電視、網路、遊樂設施、交通工具等各種媒介;也包括超市、自由市場、飯店等等社會生活環境;亦包括書籍、雜誌、免費冊頁、公司宣傳頁等等平面媒體;當然傳統的“公共藝術”媒體,諸如城市環境、廣場等等也在持續發展之列。通過這些媒介,公共藝術將得以創造、發展、傳播與推廣。
在此觀念的推動之下,公共藝術將成為一種與社會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行為。即,公共藝術應該是一種社會性的藝術行為。

言論

論壇的地方選擇在學校附近的老村落,在灰磚白牆的院子開會更像是宗祠的議事聚會,院落中堂擺放著桌椅,各地專家圍坐四周,談論著後世博城市空間與藝術和公共的話題。在傍晚的餘暉映照下,院落中央熱氣騰騰的爐灶,海鮮和米飯香氣四溢,在這樣的議題和時空下,精神與食糧兩者可以兼得,實為公眾們最大的樂事。
——畢學鋒(深圳設計師)
公共藝術現已被推到當代藝術的前沿地位,強調作品、人及環境的互動,從而衍生出普羅分享、相互補給的契機。是次公共藝術節中,觀者從各展品深深感應到那份師生及工作人員之間的互相影響、互助互勉的分享情操,淋漓地從是次展覽中發揮出公共藝術的核心價值–理想的人文社會精神。
——李展輝 (香港雕塑家)
倏忽5年,還是那片綠鬱郁的樹和水。公共藝術節周而復始,但規模與氣象振翅一新。
——唐堯(策展人)
整個公共藝術節呈現出了一種民主的、戲謔的、批判的、融入社區生活的後現代氣質。開幕式是最為點睛的一筆,恐怕這是我第一次親身見識到如此大膽而突破常規的開幕。其中以金工師傅郭宏典命名的"宏典獎",對應設計界高高在上而又名聲江河日下的"紅點獎",嘲弄之餘引人深思。而用潮汕日常用來做魚飯的鐵鍋所製成的獎盃,本身也算是現成品的裝置吧,令人感到熟悉親切又出乎意料。這樣的安排也只有在邊緣且思想異常活躍的區域才可能實施。
——王夢佳(《雕塑》雜誌副主編)
論壇我參與的很多了,甚至自己主辦的也不少,然而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次論壇,在古村落環抱的老宅,頗似北京的四合院中,在這散發文化基因氣息中,大家香茶一杯,緩緩而談,心是沉靜的,話語是睿智的……。
——王中(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