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5年

公元835年,乙卯年(兔年);唐大和九年;南詔保和十二年;吐蕃彝泰二十一年;日本承和二年;渤海國鹹和五年。本年發生了神策軍疏浚曲江及昆明池、賈餗拜相、李訓發動甘露事變、鄭覃、李石為相、宦官仇士良殺李訓,兼殺朝官等歷史紀事。

基本介紹

  • 公曆時間:公元835年
  • 陰曆時間:乙卯年
  • 歷史紀事:神策軍疏浚曲江及昆明池等
  • 雜譚逸事:路隋卒
歷史紀事,雜譚逸事,

歷史紀事

神策軍疏浚曲江及昆明池
太和九年(八三五)正月,鄭注奏稱關中有災,須興役作以消災。二月十二日,發左、右神策一千五百人疏浚曲江及昆明池。詔諸司如欲置亭館於曲江,宜撥給閒地。
賈餗拜相
京兆尹賈餗與李德裕不合,而與李宗閔、鄭注為至交。太和九年(八三五)三月三日,文宗賜百官宴於曲江池。據制,京兆尹當於門外下馬,向御史行禮。餗恃其貴勢,乘馬直入門而來,殿中侍御史楊儉、蘇特與其爭論,餗怒罵二人,因違制而罰俸祿。餗以為恥,求出任外官,詔以賈餗為浙西(今江蘇鎮江觀察使。尚未成行,廿三日,詔以餗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李訓與同黨舒元輿、郭行余、王墦、羅立言、韓約密謀誅除宦官。五日,詔命大理卿郭行余為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使。十六日,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墦為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十七日,以京兆尹李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十八日,以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大將軍,使其各居於要職。鄭注始與李訓約定,使注為鳳翔節度使,選壯士數百,以為親兵,待本月廿七日,王守澄出葬滻水旁時,注奏請率親兵參加葬禮,並奏請令宦官神策中尉以下皆集於滻水送葬,屆時令親兵圍而誅之。李訓與其黨密謀,以為如此成功,則注為首功;不如使郭行余、王墦以赴鎮為名,召募壯士作為親兵,並用金吾、京兆府吏卒,先於京城誅除宦官,事成之後再除去 鄭注,遂制定借觀甘露而就宮中誅殺宦官方案。
李訓發動甘露事變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李訓與其同黨策劃甘露事變,以誅除宦官。廿一日,文宗御臨紫宸殿,百官班列已定,左金吾大將軍韓約不報平定,奏稱左金吾廳事後石榴樹夜有甘露,實為祥瑞,昨夜已遣人隔門上奏云云,宰相與百官皆稱賀。李訓舒元輿勸文宗親往觀看,以承天賜。文宗許之。於是,百官皆列班於含元殿。文宗命宰相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先往察看。李訓奏稱已與眾官察驗,似非真甘露,未可急於宣布天下。文宗不信,又遣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眾宦官前往驗證。宦官既去,李訓急召新任邠寧節度使郭行余、河東節度使王墦接旨誅殺宦官。墦膽怯不敢入內,獨行余拜倒受旨。時兩鎮士卒皆執兵器在丹風門外,訓遣人召入,唯河東兵入內,邠寧兵竟未至。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下察驗甘露,韓約變色流汗,士良疑惑。時風吹幕起,士良發現手執兵器士卒,又聽見兵器碰撞聲音,大驚出走。守門人急於關門,士良怒叱,未及關上。士良欲向文宗告變,李訓急呼金吾兵上殿護衛,每人賞錢一百緡。宦官見事態緊急,慌忙扶文宗上軟轎,裂斷殿後門窗格子而出,快步飛奔北門。李訓拉文宗軟轎不放,稱奏事未畢,不可回宮。時金吾兵已登含元殿,京兆少尹羅立言率邏卒三百餘人自東而來,御史中丞李孝本率御史台部從二百餘人自西而來,登殿縱擊宦官,死傷十餘人。而文宗軟轎已入宣政門,訓仍不放手,呼叫益急,被宦官郗志榮打倒在地。宦官遂關宣政門,連呼萬歲。百官警愕散走。訓知事敗,穿從吏綠衫乘馬而逃。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還歸中書省,等待文宗開延英殿召集議政。中書、門下兩省官皆不知發生何事,問王涯等三人,涯等稱不知,請諸公自便。士良等知文宗參預事變,怨憤不止,出言不遜,文宗慚懼不言。
宦官仇士良殺李訓,兼殺朝官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李訓發動甘露事變,謀誅宦官而敗。左神策中尉仇士良將文宗劫奪至宣政殿,遂命關閉宮內諸門,由左右軍副使劉泰倫、魏仲卿各率神策兵五百人誅除李訓及其同黨。神策兵逢人即殺,中書、門下兩省官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南衙諸司吏卒及百姓販賣送貨者千餘人未及逃走,皆被殺,流血遍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亦皆搗碎焚掠。仇士良又遣左、右神策各千餘騎兵出城,追捕逃亡者,遣兵大索京城宰相舒元輿、王涯、河東節度使王墦、京兆少尹羅立言皆被捕。王涯時年七十歲,被桎梏掠拉,信口承認與李訓謀反,欲立鄭注為帝。神策兵乘亂以搜捕為名,掠奪前嶺南節度使胡證、左常侍羅讓、詹事渾穢、翰林學士黎埴等家。京城惡少年亦乘亂殺人報仇,剽掠百貨、互相攻劫,塵埃蔽天。廿二日,京城坊市剽掠仍未停,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將楊鎮、靳遂良等各率五百人分屯大街要道,擊鼓以警,斬十餘人,然後方定。宰相賈餗換衣潛藏民間,自知難逃,乘驢至興安門,被押送右神策軍。李孝本乘騎逃往鳳翔,至鹹陽e西,被追兵擒獲。李訓逃奔終南山,依好友僧宗密,宗密欲剃其發而匿之,其徒以為不可。訓出山,將往鳳翔,被周至鎮遏使宋楚所擒,斬其首送京城。廿四日,王涯、王墦、羅立言、郭行余、賈餗、舒元輿皆被斬,親戚不管親疏皆死,孩童無遺,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奴婢。
鄭覃、李石為相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李訓策動甘露之變,謀誅宦官失敗,其黨羽盡被宦官捕捉。廿二日,百官入朝,至日出時,始開福建門,禁兵露刃夾道。至宣政門,尚未開。時百官無宰相、御史領班,班列混亂。文宗御臨紫宸殿,問宰相何故不來。左神策中尉仇士良答稱,王涯等因謀反押於獄中。文宗召左僕射令孤楚、右僕射鄭覃入殿,命二人留宿中書門下,參決機務。時令孤楚起草制令宣告中外,制令敘述王涯、賈餗謀反之事含糊其辭,仇士良不悅,由是令孤楚不得為相。廿三日,詔以鄭覃同平章事。廿四日,以戶部侍郎李石同平章事,仍判度支。以令孤楚為鹽鐵轉運使,左散騎常侍張仲方代理京兆尹。數日之間,殺生除授,皆決於神策兩中尉。
宦官殺鄭注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注率親兵五百人由鳳翔出發,至扶風(今陝西),聞李訓己先行動敗北訊息,遂返風翔。左神策中尉仇士良等派人攜帶密詔授鳳翔監軍張仲清,令其擒拿鄭注。仲清惶惑無措。押牙李叔和獻誅注良策,仲清信從,遂伏兵以待注至。注恃其親兵,長驅直入鳳翔城內。叔和引其親兵宴於外室,獨注與數人人監軍府內喝茶。叔和抽刀斬注,遂閉外門,盡誅其親兵。出密詔宣示將士,殺注全家,並殺注副使錢可復、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等千餘人。
令狐楚奏罷榷茶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一日,諸道鹽鐵轉運榷茶使令狐楚以榷茶不便於民,奏請罷停。文宗準奏。
敕禁諸道私置曆日版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六日,敕諸道不得私置曆日版,此為民間雕刻曆書最早之記載。英國倫敦藏有乾符四年(八七七)刻本曆書,為現存最早之刻本曆書。
田全操等驚擾京城
太和九年(八三五),李訓、鄭注謀誅宦官,因遣宦官田全操、劉行深等六人分赴鹽州(今陝西定邊)、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六道巡邊,命翰林學士顧師邕起草詔書,使六道節度使殺此六人。及甘露事變兵敗,六道雖接詔書,皆未執行。十二月,召六道巡邊使回京。田全操等怒訓、注之謀,途中揚言入城後盡殺朝官和士大夫。十二日,全操等乘驛馬長驅直入金光門,京城謠傳有敵寇入侵,百姓驚擾奔逃,煙塵四起;中書、門下及諸司官員聞訊,亦皆奔散。坊市惡少年持弓握刀,欲行剽掠。時宰相李石鎮定自若,仍坐中書辦公;左金吾大將軍陳君賞率兵立於望仙門下,遂止驚擾。至晚京城方定。
薛元賞杖殺神策大將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二月,甘露事變後,禁軍暴橫。京兆尹張仲方懼怕宦官權勢,坐視不問。十六日,宰相鄭覃、李石以其不勝任,奏罷其官,以司農卿薛元賞代任。元賞赴任後,聞知某神策大將不顧禮節,與李石爭辯喧譁,即命左右擒拿。神策大將部下向左神策中尉仇士良告狀,士良命召元賞。元賞杖殺神策大將,遂白衣面見士良請罪。士良知大將已死,無可奈何,命置酒與元賞歡飲而罷。
宦官專制朝政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六日,詔甘露事變討亂有功將士,皆據功賞賜官爵財物,左神策中尉仇士良等各進爵遷官。自此朝廷大事皆決於宦官,宰相惟奉行文書而己。宦官氣焰益盛,脅迫皇上,蔑視宰相,凌侮朝官如草芥。每於延英殿議政,士良等動輒以李訓、鄭注為言,指責宰相。鄭覃、李石則以李訓、鄭注皆由宦官王守澄薦引相譏,宦官無言以答,氣勢稍息。時中書門下惟有空垣破屋,百物皆缺。
(圖)阿爾弗烈德畫像(圖)阿爾弗烈德畫像
(圖)木板刻印曆書出現於唐(圖)木板刻印曆書出現於唐
(圖)盧仝的七碗茶歌(圖)盧仝的七碗茶歌
(圖)《張好好詩並序》杜牧詩書,書寫於835年(圖)《張好好詩並序》杜牧詩書,書寫於835年

雜譚逸事

路隋卒
路隋,字南式,陽平(今山東莘縣)人。貞元(七八五—八0四)年間,舉明經,授潤州(今江蘇鎮江)錄事參軍。元和五年(八一0),擢左補闕、史館修撰,累遷司勛員外郎。穆宗即位,遷翰林侍講學士,著《六經法言》二十卷上奏,拜諫議大夫。與韋處厚同修《憲宗實錄》。敬宗朝(八二四—八二五),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即位,擢翰林承旨。太和二年(八二八),拜同平章事、監修國史。奉詔修《穆宗實錄》,重修《順宗實錄》。九年四月,李德裕貶官,隋不署奏狀,為鄭注所忌,出任鎮海。卒年六十歲。著有《平淮西記》,已佚。
舒元輿被殺
舒元輿,江州(今江西九江)人,一說婺州東陽(今浙江)人。元和八年(八一三)舉進士,歷藩鎮使府從事。入朝拜監察御史、刑部員外郎。太和五年(八三一),獻文乞試效用,宰相李宗閔指斥浮躁,出為著作郎、分司東都(今河南洛陽)。時李訓以母喪居東都,與元輿結為至交。及訓入朝得勢,召元輿為尚書郎,累遷御史中丞、刑部侍郎。九年九月,拜同平章事,密與李訓等策劃誅除宦官。十一月二十一日事敗,易服單騎出逃,被神策軍騎兵追殺。作有《牡丹賦》、《尋桃源畫記》、詩《坊州按獄》等。
盧仝遇害而卒
太和九年(八三五)十一月廿一日,李訓策動甘露事變失敗,詩人盧仝留宿宰相王涯宅第,被誤捕遇害。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河南)人,長期隱居東都,與韓愈孟郊過從密切,終生未仕。作有《月蝕》詩,千言長篇,風格險怪,稱為“玉川體”或“盧仝體”。有《盧仝詩集》二卷、《外集》一卷傳世。
姚合編成《極玄集》
太和九年(八三五),姚合編成《極玄集》,收王維等二十一家詩一百首,今本存九十九首。
(圖)盧仝(約795-835年)(圖)盧仝(約795-83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