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

八關齋

河南省商丘古城南門外的古宋河畔,有一處風景,這便是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真筆題記——八關齋。

八關齋全稱《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八棱石幢,立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

唐玄宗天寶末年(756年),田神功當過縣史,“安史之亂”發生時,他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陽(今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之圍。田神功歸順後被封為鴻臚卿,後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後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後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睢陽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其解救睢陽危難的恩德的事情。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應邀而來,撰文並親筆書寫了這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關齋
  • 外文名:Ba Guan Zhai
  • 景點全名:有唐宋州官吏八關齋會報德記
  • 建設時期:唐朝大曆七年(公元772年)
  • 地址商丘古城南門外古宋河畔
  • 文物保護批次: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修復時間:1993年
  • 撰記人:顏真卿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開放時間:09:30-17:30
歷史沿革,歷史來由,景區詳解,文獻記載,近代保護,導遊路線,

歷史沿革

唐玄宗天寶末年(756年),田神功當過縣史,“安史之亂”發生時,他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商丘。田神功卻殺了南德信,趕走劉從諫,率將士歸順朝廷,解除睢陽(商丘)之圍。田神功歸順後被封為鴻臚卿,後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叛軍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陽之圍。後來,田神功屢受朝中嘉獎,“安史之亂”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節度使,後升為太子太師信都郡王。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熱疾,睢陽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其解救睢陽危難的恩德的事情。為記錄這次活動,顏真卿應邀而來,撰文並親筆書寫了這篇文章。題為《有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刻於八面幢。此中書法藝術為中外書法愛好者所傾倒,是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關齋
唐武宗會昌年間,武宗李炎下詔清除佛寺,石幢隨開元寺而毀。當時,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動,便將碑文鏨鑿數處,就地掩埋於土中。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石幢,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將缺字補齊,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還是原石拓本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鏨鑿數處(而不是鏨成數段),就地掩埋於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補刻五面卻是事實。通過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驗證,八面中最寬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應該是一致的,崔倬補刻時把有鏨鑿的幾面磨平一些以便補刻字是合乎情理的。另徐珂《清稗類鈔》葉鞠裳論碑之補刻:魯公《八關齋記》,《中州金石記》以為重刻,世無異議。然考記後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書顏魯公石幢事》,有雲“三面僅存,委埋於土”。又雲“惜其煙沒,遂命攻治。雖真瞻懸越,貂狗相續,且復瞻仰魯公遺文,昭示於後”。觀其詞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補刻者五面耳。《寶刻類編》先題顏真卿撰並書,後題大中五年崔倬補書,良得其實。蓋舊碑再立,重刻者多,補刻者少。余所見唐碑,經後人補刻者,唯此四石而已。
經考證:現存八關齋石幢兩截為唐代原石,被毀前石幢通高約2.7米,八面寬度略有偏差,為46—51厘米。全文957字,文後有篆書兩行32字,為篆額。後又有楷書小字四行54個“崔淮”“田廷”“勒字官王良器”“篆額田悅、張希玉”;再後面為宋州刺史崔倬《書顏魯公石幢事》一文,有“崔倬撰”“塗景”“崔麟”“鐫字人石從建、高元贍”具名。
明朝弘治十五年(壬戌,公元1502年)夏,黃河泛濫,水決入城,睢陽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寺院亦蕩然無存,石幢被浸泡於水中。
正德年間重歸德府城,新城址“為避窪趨高乃徙而北之”。八關齋從城內變成了城外。
明喬世寧《丘隅意見》載:嘉靖年間,開元寺已成廢墟,石幢剝落嚴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御史王楠念魯公“風節高世”,將舊碑加亭,亭北新作堂三楹,以僧徒守之,題其堂曰顏魯公祠。
祟禎十一年(1638年)春,八關齋近處築為城牆,下臨壕水,久之浸及碑。翌年,郡人張翮為使碑不受損壞,遷往就近高處。
《偶更堂文集》載:“李自成將通境邑[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一時近郭祠宇,毀棄殆盡,顏祠既不可保,將所謂石幢者,欲盡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
清順治七年(1650年),國史院大學士、太子太保宋權因喪返里,見石幢殘破,又加亭復蓋。

歷史來由

“八關齋”碑為《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簡稱為“八關齋”,由此可知該碑是記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舉行八關齋會來報德所立。那么,何為八關呢?八關亦稱八戒,為佛教用語,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後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八齋戒”、“八關齋戒”。齋,素食不茹葷稱齋;施捨飯食與僧人亦稱齋。施捨素食齋飯,招引眾多僧人來。此後,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往昔繁華成了塵煙,四散而去。但歷經滄桑的“八關齋”碑,卻一直默默地守候著這座幾經榮枯的開元寺,伴著寺中的晨鐘暮鼓,挺立於歲月的風雨之中。

景區詳解

八關齋位於商丘城南500米處,進入院內,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美的八角亭內,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2.7米,每面寬0.5米,上面有顏真卿晚年撰並書丹的《有唐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
碑文記載,田神功在安史之亂中解了宋洲之圍,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 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開元寺設八關齋會, 邀請一千僧人赴齋。石碑初稱顏 魯公碑,因碑文所記是八關齋會的佛事,後人便逐漸將此碑叫成八關齋了。
八關齋歷千餘載,幾度興廢,新中國成立後,對八關齋進行了保護和 維修,十年動亂中,八關齋被拆除,石碑被砸壞。1993年,原商丘縣人民政府據宋代拓片重刻此碑,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分兩次對院內進行了綠化。

文獻記載

《歸嘉靖德府志》:八關齋所在地,唐代名“開元寺”,宋代名“寶融寺”,後又稱“隆興寺”,不知何時又稱“龍興寺”,元明間多次修葺。八關為佛教用語,亦稱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後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稱“八齋戒”“八關齋戒”。
壯悔堂侯方域作《新遷顏魯公碑記》《重修顏魯公碑記》兩文。
康熙初郡倅陳昌國重建。復名開元寺。
宋至、陳錫輅和陳履平也曾為石幢作詩,乾隆十九年縣誌有載。

近代保護

1966年內衣廠職工和五七中學(縣二高)學生組成的“造反派”將其砸斷推倒,石幢被毀前距“鎖龍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門,其餘七面鑲嵌著歷代文人雅士題跋及書法碑刻作品,後被燒石灰了。據參與者回憶,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繩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將其拉倒,因石幢歷經千年本身就有裂紋,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現斷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面斷成兩截;第四面上半部後一行;第五、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體脫落,至今下落不明。1972年再次發現時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民眾藝術館副館長張華亭帶人拉回藝術館,1984年商丘博物館成立後歸博物館,2003年博物館搬遷時歸還睢陽區文物局,現存八關齋景區內。
商丘博物館在成立之後即商討“八關齋石幢”修復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毀嚴重,1988年文物工作隊隊長閆根齊從新鄉博物館借來明拓剪裱本《八關齋會報德記》,由張華亭老師雙鉤一套備用。後因技術、資金和選址等問題一直未能如願。199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張華亭處借得此雙鉤手稿為底本,1993年刻成並立於八關齋景區內。1994年歸還雙鉤手稿,幾年後發現遺失過半。後來張華亭老師將其殘稿送與我進行收藏和研究。殘稿現藏商丘聽雨軒。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兩次對院內進行綠化。

導遊路線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環城南路。
八關齋
路線:商丘市內乘坐9路公車南湖公園下車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