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復價

八成復價:清代課鹽法之一。同治七年(1868),因銀價昂貴,淮鹽運銷湖北、湖南、江西三岸每引減售價一兩八錢,皖岸每引減售價一兩二錢,分別在商本鹽厘核心扣。光緒二十一年(1895)和二十九年,因鹽價驟漲,先後將此前減岸價一律取消,並將鹽厘內應得復價暫行貼商。三十一年,將貼商鹽厘復價暫先收回八成,計鄂、湘、西三岸每引八錢,皖岸四錢八分,其餘二成仍貼商。宣統元年(1909),因分籌海軍經費,運庫無款可撥,即以前項二成復價,鄂、湘、西三岸每引二錢,皖岸一錢,全數提回,撥充海軍之用,均由岸局扣收。二年傷提商本內復價,以三成歸公,四成津貼場灶,仍留三成貼補運商。三年又將貼商三成續提歸公,總計鄂、湘、西三岸每引銀錢八分,皖岸每引銀三錢六分,由運商於訂單時在場預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