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進鹹陽

兩進鹹陽

八百里莽莽秦川,盡披晚秋之色。老聃先生的牛馱在富庶的秋川之上走著。秋色雖老,但是那樹叢之中染起的簇簇紅葉,卻能使你心頭興起一點春花俏美之感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進鹹陽
  • 人物:老聃先生
  • 對應:直線西行
  • 地點:鹹陽
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第六節:,第七節:,第八節:,第九節:,第十節:,

第一節:

他們又象以往那樣,一路行走,經歷了不少的地方。這一次他們是直線西行的。他們要直去鹹陽,直接去見秦悼公。他要勸說悼公,請他實行德政,以道治國。這樣,天下歸心,秦可觀矣。此時,他的心情是振奮的,胸懷裡是雄偉壯闊、波瀾起伏的。他竟於暮年之時直接走上了挽救蒼生,挽救紅塵的萬里大程。試想,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常懷對人間的慈悲之心,就立志救世,到了這樣的時候,能不振奮!能不壯懷起濤!
他猜想,悼公是會採納他的建議的。他知道,悼公的祖先秦穆公就是個能接受建議的賢德之人。
這穆公,曾為他自己的不能接受建議而悔恨過。那是公元前六二七年。一次,秦穆公派遣大將孟明視以及西乞術、白乙丙率領軍隊去襲擊鄭國。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出來勸說。穆公不聽。軍隊行到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遭到了晉軍的伏擊,竟至全軍覆滅。當秦軍將帥回國時,穆公對自己進行了痛心的責備。秦穆公說:“啊!我的官員們,聽著,不要喧譁!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古人說,‘人只順從自己,就會多出差錯。’責備別人不是難事,受到別人責備,聽從它如流水一樣的順暢,這就困難啊!我心裡的憂慮,在於時間過去,就不回來了。往日的謀臣,卻說‘不能順從我的教導’;現在的謀臣,我願意以他們為親人。雖說這樣,還是要請教黃髮老人,才沒有失誤。……國家的危險不安,由於一人;國家的繁榮安定,也許是由一人的善良啊!”
“能真心悔改,秦穆公能真心悔改。”老聃先生在心裡說,“即如有錯,能真心回改者,不亦賢人乎?”

第二節:

夏曆九月底,老聃主僕進入鹹陽,住進一家姓劉的館舍。和別的館舍相比,這劉家館舍是離秦宮最近的一家。在當時,這鹹陽確實是個好生了得的城市。和周都洛陽相比,它雖說沒有洛陽規模廣大,人口眾多,但是它卻給人以新興之城的感覺。乾淨古樸之街道,別具一格之建築,那給人老樹新花之感的城市風貌,都是其他諸侯國的國都所不能比擬的。
老聃他們所住的劉家館舍是在小巷深處的一個僻靜地方。院裡柳蔭遮掩,大門裡邊還有一道影門牆。老聃他們居住的房屋是三間和農家普通瓦房相似的屋子。屋裡也分里外間。那頭青牛是在那邊的草棚底下餵養的。吃飽了就拴在他們住舍門外的樹底下。
來到秦地,看著徐甲,他感起更親了。象自己的孫子一樣。比自己的孫子還親。為了事業,他可以勞作一生,將最後一把老骨頭都獻上,他也感到這並沒有什麼不應該。這是他心甘情願的。可是,一個不到十七歲的孩子,情願跟隨自己,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多好的孩子啊,多可愛的孩子啊!孩子啊,你不苦嗎?他流淚了,他拉著他的胳膊讓他往自己身邊靠近一點,他看著他的臉,深情地看著他的臉,流淚了。
他走出屋子,來到柳樹下,蹲在臥著的青牛身邊,可憐地摸著它的脊背,疼愛地看著它的臉,心裡說:“青牛啊,為了我的事業,叫你吃累不小啊!”眼裡淚水重又涌滿了。這青牛看來真是懂得人性的,它用力地將頭靠近他,很親很親似的,眼裡也幾乎象是流淚了。
老聃先生今日如此動情,是不是因為遠離故鄉,來到異鄉而致?說不是,也是;說是,也不是。人到異鄉,容易親親,這是真的,老聃先生的動情,不能說不和這有點關係。但是老聃來到這裡,並無身在異境之感,他覺得這裡也是自己的家鄉,秦人也是親人,和自己家鄉親人一樣。他放眼宇宙,常對塵世上所有的人懷著慈悲之感,常善救人,不棄人;常善救物,不棄物,情懷是很大的,甚至大得使某些胸懷很大的人都不能完全理解。那么他今日的流淚是出於什麼呢?是出於對徐甲和青牛的可憐?感激?疼愛?都有一點。反正不完全是某一方面。他的感情是複雜的。
店主人是個五十左右的小老頭,精明,勤快,待人熱情。老聃先生向店主人說明自己的身份。為了避免昭耀,他請店主人給自己保密。他問店主人:“能不能給托個人?能不能托人向秦悼公說知,就說從原陳國苦地曲仁里來個叫老聃的,要見秦君。如果悼公願召見,聃即見,不願見,聃即回。”
店主人對此表示出了異乎尋常的熱心。他為此跑了大半天。夜裡,他忽然跑進老聃先生的住室,說:“我已托到人了。我的一家表親戚,姓謝,人稱謝老頭,他有個兒子,在秦宮裡邊當僕人。他有接近君主的機會。謝老頭已經安排好了他的兒子,答應明日上午向君王將您的請見說知。好吧,明日他說了之後,我再來告知。”
“喔,那好吧。”
老聃先生他們放心地睡了,這一覺,他們睡得很香甜。
秦宮的建築,樣式是古老的。規模也是較小的。但是就其院深和幽雅來說,特點是相當突出的。

第三節:

深宮深處,有座靜靜的樓房。屋裡頭,擺設整齊,輝煌富麗。和外貌比較比起來,使你由不得產生雜麵肉包之感。第一層樓房的東間裡,燈火明亮,龍床之上的繡著金龍的大紅被子裡,躺著一個瘦長臉的病老人。床旁邊小心地站立著個侍女。老人花發蓬亂,眼泡虛腫,已經病得迷迷糊糊。這老人就是秦國的君主秦悼公。
當時正值春秋末年,戰國時代即將開始,天下大亂,更激烈的戰爭即將到來,鑒於形勢緊張,為避免外敵乘國君病重以突然入侵,悼公生病並沒讓外人知道。事實上他已病了好幾個月了。
第二天上午,秦悼公從睡夢中醒來,侍女們將御醫特為他調治的藥物遞向他的唇邊。見太子(後來繼位的秦厲共公)前來看望父王的病情,於是就都退到一邊。這位太子,中高個頭,四十上下年紀,長方臉型,劍眉俊眼,高鼻方口,是個很有心計之人。
當太子向父王問過安,讓他將頭蒙在被子裡的時候,謝老頭的兒子,就急急慌慌、小心謹慎地向他走來。
“稟殿下,”他低聲而緊張地說,“有一楚國苦地曲仁里名喚老聃的,前來請見萬歲,托我前來稟知。眼下此人住在劉家館舍。目下萬歲正在患病,我誠恐稟知萬歲,多有不適,如若不稟,又恐不好,因而特來稟明殿下,請求殿下定奪。”
“老聃?噢……,聽說過。”太子微微皺起眉頭。看來他對老聃的請見並無興趣。他想,“這老聃,他那一套我都知道,他的前來,對我國不一定有利。然而,此人系周朝柱下、征藏二史,既已前來,不能不予以很好的應酬。如若向父王說知,父王正在病中;如若我一人應酬,瞞過父王,又恐不妥。這該如何是好?”想了一陣,最後還是決定先向老人說知。
太子小心翼翼地扒開被角,將老聃請見之事小聲向父王告知。
“老聃?”悼公心裡一喜,一抹悅色從乾瘦的面頰閃過,“寡人知,知道。他如今已經……這可是個,賢德之人。然而,我,我。……你們……。”將眼閉上了。那意思是:“我很想見他,雖說他已是庶民百姓了,可他是個大賢大德之人。我喜歡這樣的人。可是我病了,無法接見他,總不能讓人家到病床前來瞧看哪,你們看著辦吧,你們可別慢怠他。”
當悼公又一次睜開眼要說什麼的時候,太子很快用話堵住了:“父王,您別考慮這事了,安心養病要緊,一切由我代辦,我會辦理得很周到的。”
“那好吧。”秦悼公閉目養神了。
秦太子把那謝老頭的兒子叫到門外一個背靜的地方,告訴他說:“你回復老聃,就說因宮中一些不必向外說知的特殊情況,父王無法接見,請他先回去,明年春暖花開時再來。多有簡慢,務請見諒。”
他的意思是:先推他一推。這樣推法,摘有日期,不為之晾人,也不為之不願接見。如果他一去而不再來也就是了。如果他明年還來,那時父王病癒,可以接見。如果父王駕崩,我繼了位,當然可以恰當處置。不過這些他沒說出口來。
“遵旨。”謝老頭的兒子退去了。
老聃先生他們從店主人劉老頭那裡接到宮中回復之後,就離開鹹陽而去了。

第四節:

老聃先生已經作好了周密的打算。他準備先到鄉下一些地方去傳道,使他的學說先在秦國民眾之中紮下根子。並且先在鄉下找個地方住下,等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來鹹陽見秦悼公,很好地將他勸說一番。另外,他們還打算附帶打聽打聽梅嬴的線索。老聃先生並不知道,那天兩個楚兵,將她拉到荒野,準備對她輪姦。他們發現她是石女,認為是受了極大的諷刺,於是把她扼死,撂到井裡。
這天晚上,老聃先生他們在一個名叫桑園的村子暫時住下,並且向村人們講了道。這桑園村,有一片幾里見方的大桑林。這時大桑樹都已落葉,全部成了光禿禿的桑杈。如果要在春夏之交,蠶結新繭之時,桑葉們肥綠得才叫過勁呢。人說秦人勤勞,男耕女織,秦地多桑,可真不假。可惜啊!“秦桑低綠枝”的美好時令已經過去了。
三天之後,老聃他們離開桑園,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節,蕭條,寒涼。乾黃的原野上,這兒,那兒,稀稀落落地站立著幾個蒼灰的村莊。他們一邊行進,一邊將人的腳印、牛的蹄印灑在身後。他們默默地走著,將希望播種在乾黃的原野,期望來年這裡能夠生出嫩芽,長出枝葉,開出悅目之花,結出豐美之果。
農曆十二月初,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槐里(今陝西興平縣東南四十公里處)的地方。這槐里,當時是個小村。一片亂著灰枝的槐林,映著十幾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顯得很不景氣。
村西有一座壑深澗陡高峻奇異的山峰(正因為這座山高,才致使經幾千年風化消蝕,這裡迄今尚且有山),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藍青色的群峰,簇擁著一個頂端略平的大峰。大峰頂上,松青柏翠,紫竹留雲。在這深重的綠色擁抱之中,一樹樹紅梅和黃梅正在冒著嚴寒怒放盛開。遠遠望去,賽艷霞,似嫣火,動心迷眼,無比的美麗。在這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隱隱約約地露出屋角。那懸崖峭壁之上掛著幾條好幾丈長的青白色的冰條。在那個最高的峰頂之上,有幾株又小又矮擰進子老松,姿式古怪,秀美奇絕。如若是在春夏,這裡更值一觀。綠茵遍山,繁花滿峰。候鳥啁啾,白鶴頂紅。“玉帶”纏山腰,清泉敲銀鈴。氣候宜人堪留住,別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頂的時候就連聲稱讚說:“美哉,美哉!能在這裡住上幾日,死亦足矣!”
下山之後,老聃先生他們走進槐里村莊。進了村,他們的第一要緊之事還是傳道。當時傳道,在秦國更是新鮮之事。人們聽說村上來了一位白鬍大仙一般的騎著青牛的傳道士,倍感新奇,競相傳信。當老聃先生剛在村頭大槐樹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時候,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動的全都來了。連村上的唯一富戶,輕易沒偎過民眾場合的趙先生也來了。
在當時,這槐里村是個異常窮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過著糠菜半年糧忍飢挨餓的生活。有幾家窮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說是一年四季鍋底朝天,也是連糠菜都難吃上的。其中有個叫大黑的,是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這男人,中年喪妻,一個人領著三個象紅蟲一般的小孩過日子。他本人患了個無法醫治的疾病,長期病臥在床,半拉身子已經死了。三個孩子衣不遮體,一個個面黃肌瘦,臉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這家吃一嘴,到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這樣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著。只有趙先生是這村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富家。他家裡吃不完,用不盡,日子過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糧食,即使是遇上災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顯然的要比別家都好得多。他家裡人口不多,良田不少。除了林園,還有一處山林,山林上還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邊那座小山上的石頭屋子就是歸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時去觀山景時所住的。這趙先生本名趙弼襄,自稱趙先生,是個五十多歲,而又有點學問的人。他滿臉細紋,精神炯炯,三縷鬍鬚,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個最大的嗜好,那就是愛觀天象,喜歡鑽研學問和探討預測人間禍福之事。他雖有學問,但是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誰招了他家一棵樹苗或一棵莊稼,他都要大罵一場。他家的東西再多,別人別想沾一點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發要飯的。因而,村上人寧願窮死,也不去挨他一點東西的。

第五節:

趙先生坐在人圈外邊的厚蒲團上,眯縫著眼,用手指拈著清秀的鬍鬚,側耳傾聽著老聃的傳道演講。“這傳道士長那模樣,還真有個風度呢。”他心裡說。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語言講了他認為確實存在著的宇宙的本體——道體的形狀;講了在道的作用下萬物的創生;講了應道之特性所產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幾種規律;講了道和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恆性,說明這“道德”二字是萬古不磨的,萬萬古也不會磨滅的東西。在場的人們聽了,無不感到心悅誠服,歡欣鼓舞。“這是個有大學問的人,可真不簡單。”趙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學問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極有說服力的語言,運用道的反律對《道德經》上的一些語句進行摘論,運用實例,進行了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講述。“我論述的這些雅語原句是來自一個人寫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來個通俗的解說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當他以極為深厚的感情,極為通俗生動的言詞和事例將以上《道德經》摘句解釋完了的時候,趙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夢徹醒了。他很受震動,也異常感動,“沒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間哲理了。這老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實意地佩服了,真真實實地心悅誠服了。
趙弼襄把老聃先生請到家裡,以豐美的飯菜對他們進行了款待,並說出要向他學習天道學說,以更好地研究推知人間禍福,以及打算拜他為師的想法。老聃先生笑著推辭,一連聲謙虛地說:“擔不起,擔不起,我擔不起。咱們只能稱為互相學習。”老聃先生沒說出他的真實姓名,他只對趙弼襄說他姓老。
當趙弼襄再一次準備飯菜款待他們的時候,老聃先生堅決推辭了,他說,“不能,不能,可不能再這樣了。我們帶的有錢,有糧。我們本打算不走了,本打算在這住下來自己做吃、好好觀觀山景,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走,沒想到給您找了這么多的麻煩。您要是再這樣,我們就無法在這住下了。請您給找個閒屋,讓我們在這做著吃吧,這樣我們就可以住下了。”
“好吧,好吧,只要您能在這裡住下,咋樣都好,咋樣都好咧。”
於是趙弼襄就按老聃說的做到了。
老聃主僕在趙家閒屋住下之後,就由徐甲到市上買來一些柴米油鹽,他們開始自做自吃。村上人親熱地前來說閒話。老聃先生得知村上的一些人家窮苦的情況,就從他講學、收徒得到的一些金銀中拿出一部分,讓徐甲給一些窮得很的送去。村上人十分感激。老聃先生又讓徐甲每做炊時,多做四個人的飯。每到吃飯的時候,讓徐甲先用個大陶盆盛好四個人的飯,端著送到最苦的大黑家,讓臥床不起的大黑和他三個可憐的孩子吃。大黑十分感激,問,為什麼要這樣?徐甲說:“不要問,你們只管吃。”當老聃先生親自端著飯盆來到他家,用碗盛好飯送到他面前,並且眼裡噙著淚把他最小的孩子攬在懷裡的時候,大黑感激得張著嘴嗷嗷叫地大哭了:“我的媽吔,我的媽吔,我碰上大慈大悲的菩薩了!老天爺吔!這叫我感激得心裡是啥味吔!”
老聃先生的舉動把全村所有的人全給震動了,人們感動得幾乎全部流淚了。有的人說:“我看這人不是凡人,一定是個白鬍子大仙到咱人間救世來了。”
村上人的淚水把個為富不仁的趙先生也給感動了。他來到老聃先生面前,往地上一蹲說:“老先生,您真是以有餘以奉天下的道者,這真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您是哪裡人,您對我說您是哪裡人吧。”
當徐甲向他說知他的先生就是周朝柱下史、征藏史的時候,趙弼襄一下子跪到地上了:“咦——!怪不得您的行動跟人家恁不一樣,原來您是老聃先生啊!聽說您寫的啥書朝野都轟動了,原來您講的道,就是那書上的啊。先生,您能到我家居住,是我燒上好香了,這是我家幾輩子的榮耀和光彩呀!請讓我拜您為師吧,先生您收下我這個徒弟吧!”對於他早已聽說過的周之老聃,他真是崇敬得五體投地呀!
老聃先生攙著讓他快起來,說:“你恁大年紀了,我不能在你面前當老師了。”趙弼襄說:“您不收我,我就不起來了。”
老聃先生無奈,只好答應收下了。
趙弼襄從地上站起來說:“先生,我以往,行為太壞了,從今往後,我就要按先生講的去辦了。”
老聃先生並不以為這樣,他說:“象你這樣的,反而是很好、很典型的人物。您這樣嚮往道,追求道,五十多歲了,還當小學生,這樣迅猛地革心洗面者,世上少有呢。太好了,你這真是太好了!”

第六節:

從此,趙弼襄真正的成了老聃先生的學生了。他開倉放糧,一升升,一鬥鬥地送給了村上的窮人家。還把家財拿出一部分給窮人。村上人都很高興,更加感激老聃先生。趙弼襄要求老聃先生不要再走,永遠住在這裡,說:“您永遠住在這裡,我家的人世世代代都值了。”鑒於先生喜愛西山,他提出,要把西山上的石頭屋子送給老聃先生。先生不要,他說不要不中。先生問他為啥要這樣。他說:“落實先生之教,以有餘補不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嘛。”他再三要給,老聃先生再三推辭。他說:“不管您要與不要,您得先住那個,我請您先住那個。”處於無奈,老聃先生只好說:“中,我先住那。”
趙弼襄派人在西山石頭房裡立了鍋灶,置了床鋪,找了廚人,催老聃先生快快搬去。公元前四七八年農曆十二月底,老聃先生主僕二人搬進了槐里西山頂上的新居。
“仙境寶地配仙人,這樣配合才恰當。”槐里人有的這樣議論說。
從這以後,趙弼襄天天到山頂石屋去和老聃先生一起談德說道。眾鄉親也都很樂意地天天到這來。趙弼襄為了使他們二人的師徒關係更加密切,要求收徐甲為他的乾兒。徐甲笑而不語。老聃說:“你收這個乾兒可是不能給你行孝哇,因為他還要跟著我去做事業哩。”趙弼襄說:“中,只要他願意,我情願收個空頭乾兒。只要他說個願意,我就值了。”“中,我願意。”就這樣徐甲笑著答應了。
光陰易過,冬去春來,轉眼之間到了公元前四七七年的桃杏花開之時。看到滿山錦繡,老聃先生想起春暖花開,到了再進鹹陽的時候了。
老聃先提出要辭別槐里,前往外地講學。聽說先生要走,槐里人個個感到難分難捨。趙弼襄難過地說:“先生,先生您不能走啊,我們村上的人不捨得叫您走啊。”
老聃先生安慰他們說:“我還回來的,放心吧,以後我一定還回來的。”
就這樣,老聃先生主僕二人,辭別槐里村人,驅動青牛,向著鹹陽前進了。
秦國的大地復甦了,幾個月來埋在地下的希望此時開始勃發了。山山野野,一齊醞動著希望。柳林上的紫燕,用展開的翅膀架著希望;桃林上的蜜蜂,顫動著銀翅,哼著希望;麥田上的黃蝶,翩翩起飛,舞著希望;池塘里的青蛙,伸著雙腳,浮在水上,看著無數個遊動的蝌蚪,鼓動著腮下的白泡,唱著希望。河邊上,園子裡,短短的蘆葦芽,紅紅的芍藥芽,以及樹林上那嫩綠的桑樹葉芽和滿山遍野的嫩嫩草芽,一齊將希望從蘊藏著的地方突破出來。此時,騎在青牛上的老聃先生的心也象這山野上的春之景物一樣,希望開始迸發了。幾個月來,他盼望的春暖花開的時候已經來到了,他就要按約定的時間見到悼公了。這一回他的學說將要落到秦國的政治層面,秦國將要大有希望了。
進了鹹陽,老聃主僕第二次住進劉家館舍。對於他們的再次來臨,店主人劉老頭心裡特別高興。他以真誠歡迎之心,更加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嗬,好時,好啊,可把你們盼來了。”他把他們領進他們原來住過的屋子。端茶,送水,備俊,理鋪,餵青牛,把個劉老頭兒忙得不亦樂乎。
飯後,劉老頭兒又一次從門外進來,走到老聃先生身邊,搬個墩子坐下來,笑眯眯地看著他說:“先生那次從這裡走後,我的表親戚,也就是謝老頭的那個兒子對我說:‘秦王約老聃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來,這事你們不要往外說,因為這關係著宮中的秘密’。從那時起,我至今還沒向人說過。沒人知道您在這館舍里住過。您這次來,人們也還都不認識您。我想,這樣也好,這省得使您招麻煩。先生,您不知道,您的名份太重了。現在呀,聽說您的五千言著文在周朝已經朝野轟動了,在函谷一帶就不用再說了。”停了一下,看看老聃,又接著說:“我也是個識字的,我還沒有見到您的大作哩。我弟弟是個研究學問的。他說他很想看看這部書。您帶的可能有這部書的抄寫卷。我想借一借,讓我弟弟抄一下。我不說是從您這借的,我給您保密,還不暴露您的身份。只用一天,明日送回,不知您意下如何?”
“可以,可以。”老聃先生說,“大侄子對我過誇了。這部書不足之處一定不少,我還沒顧得審查一下。你多批評,您們多批評好了。”說罷,從包袱里拿出那捲子寫有《道德經》
全文的絹帛遞給他。
劉老頭滿足地拿著帛絹出去了。
當劉老頭又一次地來到這裡,在老聃身邊坐下來的時候,老聃先生就說話了:“大侄子啊,我就要打算去見秦悼公了。還得麻煩你呀。請你還給那個謝老頭的兒子說一句,還叫他給我傳稟吧。”
“好,好,這就去,我這就去。”剛剛坐穩的店主人,趕緊起身離去了。
劉老頭第二次找到謝老頭。謝老頭第二次將老聃要見秦悼公的事告訴了他的兒子。
第二天上午,謝老頭的兒子打算去見秦太子。因為悼公近來病又復發,暫把處理日常大、小事務之事交給了太子,所以有事是需找他的。

第七節:

秦悼公去年患病,至今未愈。中間一大段時間裡是好好歹歹,歹歹好好,以至拖拉到今年(公元前四七七年)春天。後來又好好歹歹,歹歹好好,直到這以後的第二年(公元前四七六年)病逝。他病逝後的繼位人就是他早已確立的太子——秦厲共公。這是後話。
這天上午,秦太子和幾位大臣商討完幾項國務之後,打算撫琴彈上一曲壯歌的時候,謝老頭的兒子就向他走過來了。
“啟稟殿下,”他十分恭謹地跪在地上說,“去年來過的那個老聃又來了。他說他是按約定時間前來的。他又要拜見萬歲。如今萬歲仍在病中。是否接見,如何接見,小人特稟明殿下,望予定奪。”
“起來,起來。”太子的臉上顯出和氣的神色。
謝老頭的兒子在一旁站好,單等太子殿下的口旨。沒想到太子勾著頭,一手按琴,好一會兒沒有說出什麼來。
他不知怎樣說才好了。他心裡想:“這個老聃,我知道他那一套。他的言論,是只利庶民,不利君王。如要按他的辦,我今後這個萬歲爺不成了一歲爺了嗎?父王信奉他,是只知慕他人格、名聲。這個人聲望重大,非同小可,如若我們接見他,讓他大發言論,將來在我國造成的影響會是大得無法想像的。……如若我們不接見他,將他拒之門外,這樣的人物,兩次來訪,拒而不見,會遭天下人恥笑,後果將會不堪構想。他是周朝柱下、征藏二史,如今周朝雖已十分衰弱,然而周天子名義上仍是我們的天子,我們各諸侯國,還算歸他所管,對老聃的前來,若不理睬,實是不大好說。然而,要我接見,我的心裡實又不願。如若稟明父王,父王會拖著病體接見他,這很不好。怎么辦?這怎么辦?……好則是父王正在病重期間。……不能說,不能跟他說。……然而,我,我該怎么辦呢?”想到此,他抬眼看一下謝老頭的兒子,什麼話也沒說。然後,勾下頭,乾脆一聲不響了。
謝老頭的兒子見此情形,心領神會,趕緊說:“啟稟殿下,請讓小人我先回去吧。”
太子微微點一下頭,還是一聲沒響。就這樣,謝老頭的兒子拱手告退了。
等一天不見回音,等兩天不見回音,老聃先生開始疑慮了:“這是怎么回事?”等三天不見回音,等五天還不見回音,老聃先生心裡開始明白了:“不歡迎,這是不歡迎,我們是不受歡迎的人。”
“然而,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他又開始疑慮了。他找到劉老頭兒。劉老頭也表示替他著急。他找到他的表親謝老頭。一問,謝老頭也感到稀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劉老頭直接找到謝老頭的兒子,問是怎么回事。謝老頭的兒子不知咋說才好,就來個上行下效,也學著太子的樣子,不長,也不短,唔里唔噥的也不知是些什麼。
劉老頭明白了。他回來向老聃先生一學說,老聃完全明白了。
“人家不歡迎,我們是不是立即就走呢?”老聃先生拿不定主意了。他一手提著小麻扎子,一手掂著拐棍,走出屋門,行至館舍院內的東南角,在一個坑塘旁邊的一棵大柳樹底下坐下來。
“是不是走哩?他們不歡迎,我們是不是立刻離此而去呢?”他在心裡朗聲地問著自己說。憑心而論,他是不願意立即就此走掉的。他幾千里迢迢,好不容易來到這裡;等了幾十月,又抱著極大的希望來到這裡,這不長也不短,一句話也沒說,就從這裡離開,他是很不甘心情願的。
他坐在這裡,想了好長一段時間,到底也沒想起該怎么辦。他站起身,提著小麻扎子,掂著拐棍,又往回走。剛走了不到十步遠,他又轉身拐了回去。他重斷在坑塘邊上的大柳樹下坐下。剛坐下,他又站起身,提著麻扎,掂著拐棍往回走。走了不到二十步遠的時候,他又重新拐回來,在大柳樹底下坐下了。
店主人劉老頭,見此情形,趕緊走過來,往他面前一蹲,十分關切地說:“先生,您不要著急,更不要立即就走。我知道了,您來的主要意思,是向秦王傳道。您千辛萬苦來到這裡,他弄個不長不短。依我看,這個道咱們要傳。他願意聽,咱們要傳;不願意聽,咱也要傳。他不想聽,秦國的百姓可都想聽呢,很想聽呢。他不聽不要緊,他不聽,咱叫他聽。”
“咱叫他聽?”
“是的,咱叫他聽。”
“那,……咋個叫法呢?”
“您看這樣中不中。”劉老頭湊到老聃先生耳朵上,小聲地向他說了一遍。
“噢——,噢——。”老聃先生一下子滿臉堆笑了。
“請先生可要記著!千萬可別露出真實姓名來。”劉老頭特意重新安排說,“在這鹹陽城中,除了悼公和太子,除了廣大庶民之外,光在士大夫階層中就有主張德政和主張苛政兩種勢力呢。我是極力擁護德政的。那些主張苛政者,心狠手辣,先生名份太重,如若暴露身份,恐怕會遭暗算的。”
老聃先生一聲沒響,只是同意地點了點頭。
從這天起,老聃先生就開始向徐甲講解他的五千言著文了。白天講,黑夜講,一連講了兩天又零兩個半夜。
接下去,是徐甲對著牆練習講話,光見他的嘴一動一動的,就不知道說的是些什麼。
再接下去,是劉老頭請人寫廣告。那時的廣告沒有廣告頭,也就是沒有“廣告”二字,只是在一塊布上寫幾句話,就象是發個短短的訊息。他們的廣告內容全文是:
為增我館聲望,為傳播新立天道學說,以滿足對此學說愛好者的渴求,我劉家館舍特聘請十七畫先生在館內倒座房裡演說五千字著文,並講故事。來聽者,一律免費,並以香茶招待。歡迎明日巳時屆時光臨。劉家館舍。×年×月×日。
當他們把一張張白麻布告文貼上街頭的時候,立即吸引了不少的人來看稀奇。
“好傢夥!十七畫先生,這名字稀罕。”
“光會演講文章嗎,他還會說故事哩!”
“聽聽去,聽聽去。明天巳時一定按時到場。”
一傳十,十傳百,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

第八節:

第二天,劉家館舍寬大的倒座房內,一大早就已布置好了會場。屋裡地上,一溜溜的設定著小書幾一般的小茶桌。桌子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陶壺和陶碗。桌旁邊的地上擺著一溜溜的厚蒲團。離東山牆不遠處面朝西放置著一張黑色的書幾。書幾後邊,靠牆放一把尺把高的小麻扎。書幾兩頭,是兩個一扠恁厚的大蒲團。
早飯剛過,就已有不少人開始入場了。
來場者越增越多。不大會所有的蒲團上都坐上了人。再來的只好蹲在地上或站在旁邊。早早的就來了這么多的人,這是劉老頭他們預先沒有想到的。
這些來場的人,有的衣服很破;有的穿得很新。有的出落得素素淨淨;有的則是花花綠綠。他們中,多數是中年和老年,也有不小一部分是青年,少年人為數不多。絕大部分都是男的。女的除了幾個陪同老人前來的小女孩之外,就是少數幾位花頭髮老太太。有一位歲數最大的白頭髮老奶,是她的孫子攙著來的。按階層分,他們的類別也很複雜,從大方面講,有庶民百姓,有士大夫,也有錦衣錦裳的秦宮之人。坐在前排略略靠後一點的那個少年,頭戴白金髮束,寬腳紅褲,淺紫中衣,金黃腰圍。從腹部那兒的腰圍底下垂著一條帶著綠邊的嫩黃板帶,活脫脫的給一個小文生增添了一派武士氣氛。這人是誰?老聃和徐甲都不認識。然而劉老頭心中十分清楚。
劉老頭和兩個店員,每人攜著一個大陶壺,笑眯眯地走進屋子。他們分頭將大陶壺裡泡好的葉子茶沖入那些木几上的小陶壺,並隨時用小陶壺將茶沖入陶杯之內。
沖茶一畢,劉老頭來到靠東山牆的麻扎北邊,面對眾人,恭敬地站在那兒,笑著說:“好啦,大夥都來到了,請讓我先來謝謝各位對我們館舍的賞光。在十七畫先生髮表演講之前,先請他的弟子徐甲給講一講。好,徐甲的演講現在開始!”說罷,坐在書幾南邊的蒲糰子上。
徐甲面帶紅暈地從門外走來,笑眯眯地神氣地走到書几旁邊。故作存氣,但是總掩飾不住內心的緊張。他還是去年入秦時候的那個模樣,也還是那樣的裝束。所不同的是身材比那時高了點,胖了點,臉比那時大了點,才縫的新衣也比原來胖大了些。
他在小麻紮上落座之後,兩隻手機械地按著面前的書幾,抖膽地看了聽眾一眼,很快勾下頭去,一臉羞怯,眼珠一轉不轉地看著幾面說:“各位眾人都來了。爺爺、奶奶們好,伯伯、叔叔們好,年輕的朋友們好。”對於他的拘束,聽眾感到很逗,很有趣味,有的發出笑聲。這一刺激反而使他膽大起來,“師傅叫我先講。叫我講,我就講。周朝有個柱下史,也是守藏室里征藏史,他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人稱老聃先生。他創立了一種天道派學說。他將這學說記載到了五千多字的著文之中。老聃先生在五千言裡,闡述了他的天道觀,人生觀,為人處世觀。對於天體之本,萬物之源,社會哲理等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這部書具有著獨樹一幟的新思想。此書問世,眾人競相傳頌,爭著傳抄,研討究析。此書一出,老聃先生聞名遐邇,朝野敬佩。眾人以看到他的面目,聽到他言語為一生中的快事。對於他的學說,有些人還沒有見到,甚至還沒有聽說過。我和我的師傅每人弄到了一份,先一步地做了深入研究。今日應邀,冒昧在這裡試作講演。講好講歹,只管一講,講完之後,請各位多多指教。”說到此,神采奕奕,精神煥發地看著大家。
“中,中。”
“這年輕孩中。”
有人小聲議論說。聽眾們開始有點佩服了。

第九節:

坐在前排靠後的那個頭戴白金髮束的少年開始高興了。他看著徐甲的長方形的俊秀臉龐,看著他的紅褲、藍衫以及頭上那肘雙牛角般的高髮髻,心裡說:“嗨,他真行。我看最多只有十八歲,比我大不多。年輕輕的就會傳道了。聽他說話又清又脆,還帶點奶腔。不賴。”
坐在書幾南邊的劉老頭心裡笑著說:“這孩子能講。可就是,你把老聃先生抬舉出來,先生並不知道。他要知道一定會動氣的。”
接下去,徐甲學著老聃先生以往的樣子,把天道學說的內容大概地作了介紹;把道體的無狀之狀作了描述;把天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政治層面時所產生的人德、政德作了講解;把天道創生萬物以及它帶著自己特性往物界落實時所表現出的規律作了闡明。在場的聽眾無不感到此種學說新鮮,獨到,上合天理,下合人情;無不感到徐甲是個新出現的能說能講的人材。
店主人劉老頭高興地站起來說:“好!徐傳士已將五千言的道德學說講解完畢;現在請十七畫先生向聽眾進行講演!”
話音剛落,幾個店員半是攙著半是護擁地陪同老聃先生走進屋來。
看到一個手持拐杖,半掂半拄的白鬍大仙一般的老人走來,場上的聽眾一下子轟動了。“咦,我的娘哎,我說十七畫先生是個啥樣的人哩,這不是個風度不凡的老爺爺嗎?”大家張大眼睛夠著頭看。後邊看不清的,乾脆從蒲糰子上站了起來。有的還從後頭跑到前邊去了哩。
“坐下!坐下!請各位坐好,好讓十七畫先生給咱們演講!”
劉老頭笑著,朗聲地喊著,用雙手往底下按著手勢說。
聽眾重新坐好。徐甲離開麻扎,給先生謄出座位,自己在書幾北邊的蒲團之上坐下。
老聃先生在書幾後面麻扎之上穩穩坐下。他,親切,祥藹,逸然,大懷,清雅之中透出一點風趣。這居於平凡而不平凡的風度一下子使在場的所有聽眾悅然起敬起來了。
“感謝諸位光臨。感謝諸位歡迎我傳道。”老聃先生開始說,“既然劉君(指劉老頭)邀我給諸位講道,我就講講,喔。”說到這,吸溜一下嘴。他牙齒已經全部脫落,說話不如早期那樣伶牙俐齒,但是仍然清楚,明白,字音真切。正因牙齒全部脫落而不是部分脫落,正因脫落之後牙床齊截,排氣仍然勻稱,所以說話和原來大致一樣。不同之處就是如今在說話停頓,一時沒有想起下句是什麼的時候,好加上個閒字“喔”,並且吸溜一下嘴。然而當他的話說到熟口時或是激情上來的時候,那個“喔”字就和吸溜嘴一起不見了。
“關於道德著文已有徐甲作了講述,我不打算再去重複。”老聃先生接著說,“下面,我想按照這五千多字的著文中所涉及的德政,說說以德治國和以智以苛治國的問題。以德取天下、治天下,人心悅服,天下長治久安;以苛取天下;治天下,狂風不能終朝,暴雨不能終日,兔子尾巴是長不了的。喔。”說到這裡又“喔”了一下,但是沒有吸溜嘴。“以德治國的中心問題是個‘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問題。”他又接著說,“真正的聖人,真正英明的君主是沒有一顆固定不動的心的,是沒有常心的。他沒有常心,那他的心到底是啥哩?以百姓的心為他的心,百姓怎樣想,他就怎樣想嘛。真正的明君是不跟百姓的心對立著過日子的呀。以智治國也是不好的。我說的以智治國是不以誠信治國,是以狡治國,以詐治國,以欺騙治國。玩手段治國是不行的。‘天下’這物件是很奇怪的,‘天下’二字是神聖的,是玩弄不得的,玩弄者是要掉窯里的,即使一會兒半會兒不掉窯里,最終也要掉窯里的。以德治國,國之福音,以狡詐治國,民也狡詐,統治者誠信不足是不行的。”說到此,他眼珠一轉不轉地看著那個身穿綿衣綿服的中年男人。從心裡,他把這男人擬設成了秦悼公。那“秦悼公”微微點頭,同意地笑笑,好象說“是的,是的,你說的是的。”
“統治者的誠信,是以德治國中不可沒有的。因為這裡有個誠可換誠,詐只換詐,你尖我比你還尖,你賴我比你還賴的問題。”見人們一聲不響的在靜聽,他又接著發話了。他習慣地摸了一下白鬍,風趣地笑笑,沒說“喔”,光吸溜一下嘴。
“講到這,我想起個笑話,也算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說了個兩人比尖比賴的問題。說是從前有兩個親家。兩親家一個住在尖莊,一個住在賴莊。住在尖莊的這個,名叫老尖;住在賴莊的這個,名叫老賴。有一天,老賴到老尖家去走親戚,吃飯的時候,老尖端來兩碗清湯,兩黑窩窩。老尖端起湯碗遞給老賴說:‘來吧親家,咱喝湯。”老賴接過湯碗,往那一放,伸手去拿窩窩,說:‘我不好喝湯,好吃饃。’老尖伸把把他手裡窩窩奪過來,笑著說:‘親家,別吃饃了,你喝湯吧。喝湯饃好放。這倆饃給我放著,叫我明兒個吃吧。’第二天,老尖去老賴家走親戚,一進門,老賴就說了:‘親家你來了?走吧,上地吧。’‘上地弄啥?’‘幹活吔,從這會兒到吃飯的時候你還能給我家乾好大一會活哩。我知道親家是個勤快人,不好閒著。’老尖乾半晌午活,肚子餓得吸多深。吃飯的時候,老賴端來兩個盤子,一盤子裡頭是個雞蛋,一盤子裡頭是把豆秸。老賴說,‘我的招待可比你強吧。看,一盤小雞,一盤豆芽。除了小雞嫩了點兒,豆芽老了點。’老尖想去叨‘小雞’,老賴伸把把雞蛋抓過來說:‘親家,你叨豆芽吧,你牙口得勁,你看著,遍牙口。’‘咋?’老尖瞪著眼說:‘那小嫩雞叫誰吃吔?’老賴說:‘我吃吔,老豆秸我嚼不動,你看我的牙老得都沒齲啦。’”講到這裡,老聃先生摸著白鬍,咧開沒牙的嘴。
“哈哈哈哈!”在場的人們全笑了。
“以上說的所謂的故事,只是個笑話,沒影子的事兒。”老聃先生接著說,“然而它能說明一個問題,‘投我一木桃,報之一瓊瑤,’‘投我一缺德,報之一豆秸’,一個國家的政治,缺了道德是不行的。有人說,國家是通過戰爭奪來的,戰爭是不要道德的;我說,不,戰爭也要道德的。請讓我根據五千言道德著文的二十九、三十、三十五、三十六、四十八、五十七、六十一、六十二、六十六、六十九等章的意思,說一說以道治兵、以道治國的道理。請記著我送的兩段話語吧。

第十節:

“我送的第一段話是:天下有道,把運載的戰馬還給農夫用來耕種;天下無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用來作戰。善作將帥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激怒。禍莫大於輕敵。善於戰勝敵人的,不一定非得直接對斗。將要收斂的,必先擴張;將要削弱的、必先強勝;將要廢棄的,必先興舉;將要取去的,必先給與。兩軍相當的時候,慈悲的一方可獲得勝利。柔弱勝過剛強。以道輔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強於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用兵的只求達到救濟危難就是了,不敢用兵力來逞強。達到目的卻不誇耀,達到目的卻不驕傲,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凡是氣勢壯盛的就會趨於衰敗,因為這是不合於道的,不合於道,得了天下也難保長。大國要象居於江河的下流,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匯的地方。正因為它能雌柔,可以交匯,小國才佩服它。大國對小國謙下,小國對大國謙下,特別是大國更應該謙下。
“我送的第二段話是:治理天下,用強力去做,是達不到目的的。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因此聖人要去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措失。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嚴苛,人民就狡狤。以德治國,國之福也;以智(詐)治國,國之賊也。大海之所以成為許多河流匯往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下。聖人要做人民的領導,必須心口一致地對他們謙下;作他們的表率,而把利益放在他們之後。他居於上位,而不使人民感到負累;居於前面,而不使人民感到受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他。以道治國,天下都來歸往,歸往而不互相傷害,大家都能和平安泰。道是神聖的寶貝,治理國家決不能沒有它。立位天子,設定三公,送上千車金銀碧玉,也不如用道作為獻禮。上士聽了道,努力實行;中士聽了道,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為道。我的話完了,謝謝諸位。”
話音落地,聽眾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只見這時屋子裡所有的空地上都擠滿了人,甚至連屋外的窗戶上都趴滿了人呢。徐甲緊緊接繼,進一步發表演講。老聃先生在幾個店員護擁陪同下,走出屋子。
當人們悟出十七畫就是老聃的時候,他們已經不知去向了。
一傳十,十傳百,知道老聃來鹹陽傳道的人越來越多,全城轟動,連秦宮裡的人也都知道了。秦宮裡那個聽老聃講過道的、頭戴白金髮束的錦衣少年就是秦悼公的孫子。當孫子向他爺爺秦悼公說到老聃先生講得如何如何好的時候,說到他不露身份、講過之後就不知去向的時候,連這個病中之人都感到未聽他講道“這是終生遺憾”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