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缺口理論

兩缺口理論亦稱“兩缺口模式”理論。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 (H.Chenery) 首先提出的用於解釋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主要障礙和引進外資必要性的一種理論。在西方經濟學中,有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基本平衡關係如下:Y=C+I+X-M (公式I)。式中,Y代表國民淨產值,C為總消費,I為總投資,X為總出口,M為總進口。由於又有Y-C=S(總儲蓄),從公式I可整理得到: I-S=M-X (公式Ⅱ)。

正是根據公式Ⅱ,“兩缺口”理論認為: (1) 開發中國家儲蓄率低,在試圖擴大國內投資以加速經濟發展之時,勢必出現I-S>0的“儲蓄缺口”。儲蓄缺口不單是個資金缺口,還包含了擴大投資所需先進設備、建材等的物資缺口。(2) 對此,開發中國家不得不用M-X>0的“外貿缺口”,即持續的外貿逆差來填補儲蓄缺口,以實現投資的擴大,並爭取社會總供求的大體平衡。所以說,儲蓄缺口勢必導致和長期伴隨著外貿缺口。“兩缺口”並存,是開發中國家發展初期必然經歷的共同發展模式。(3) 然而,依靠外貿逆差支持的經濟發展很快會遭遇外匯短缺的檔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