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教育制度

兩種教育制度 全日制學校和半工(農)半讀學校同時存在的學校教育制度。1958年由劉少奇倡議實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種教育制度
  • 提倡者:劉少奇
  • 實行時間:1958年
  • 學習形式:全日制學校和半工(農)半讀
改革背景,改革模式,改革成效,

改革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一個時期內國家主要發展全日制學校。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只是發展這種單一類型的學校有不少問題,如:①由於國家經濟條件的限制,這種學校難於迅速發展,不能儘快普及教育。②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脫節,不能升學的大批中國小畢業生,缺乏一定的生產知識和技能,很難安排工作,同國民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③許多出身工人、農民家庭的學生往往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或怕耽誤農時而中途輟學,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1957年11月 8日,劉少奇建議試辦半工半讀學校。1958年 5月27日,天津市創辦了第一所廠辦半工半讀學校。同年 5月30日,劉少奇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應該有兩種主要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工廠農村的勞動制度,即一種是全日制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廠、機關工作制度;一種是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工廠勞動制度。此後,1964年 5月,劉少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曾進一步提出實行兩種教育制度與兩種勞動制度的建議。

改革模式

全日制學校和半工(農)半讀學校同時存在的學校教育制度。1958年由劉少奇倡議實行。全日制學校,由國家主辦,學生在校期間整日進行學習;半工(農)半讀學校多由廠礦、企業、公社主辦,或在中等技術學校、大專院校附設半工半讀班,學生一部分時間學習,一部分時間勞動,根據情況可實行“ 4·4制”(每天4小時學習,4小時勞動)、“6·2制”(每天6小時學習,2小時勞動)或“隔日制”(隔日學習或勞動)等形式,學習內容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

改革成效

在劉少奇的倡議下,各方面辦學的積極性很高。有些省市為了加強對半工(農)半讀教育的領導,相繼成立了第二教育廳(局)。1965年,教育部先後召開了半農半讀和半工半讀教育會議,總結經驗,制定規劃。原高等教育部也召開了半工半讀高等教育會議。半工(農)半讀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據教育部統計,1958年半工半讀在校學生200萬人,到1965年,已達443.3萬人,增長了一倍多。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教育結構,一方面切實辦好全日制普通學校,一方面有計畫地把城鄉部分高中改為各種類型的職業中學,恢復了農業中學,發展了中等專業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工廠、企業的職工教育也開始恢復和發展,實行多層次、多規格、多種形式辦學,改變教育制度同勞動制度不相銜接的狀況,正在使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適應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