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甾

兩甾

兩甾,又名“兩錙”,戰國中晚期秦國所鑄圜錢。兩甾錢鑄於秦昭王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鑄主”為穰侯魏冉、涇陽君公子市;“鑄地”在穰城(今河南南陽);流通於魏冉和公子市的封地,僅少數流通到域外。

在記值上,一錙為六銖,兩錙為十二銖,即半兩,也就是半兩的異形錢。兩甾直徑為2.9-3.3厘米,重7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圓內方,初期沒有廓、後期可以見外廓,錢背平素無文。錢文挺立,筆畫端正,工藝規整,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其鑄造時間有限,流通區域狹小,加之鑄造量本身並不大,如今少有出土,流傳下來的就更是稀若星鳳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甾
  • 存在時間戰國晚期
  • 直徑:2.9-3.3厘米
  • 量重:7.9克
兩甾錢”早在南宋時就有出土。南宋洪遵《泉志》引敦素曰:“微有外輪,背面無好郭。其文篆書,右曰兩,左曰甾,形質大抵似半兩,製作古異,源流莫知。”清初尚齡《吉金所見錄》:“今按甾即籀文錙字省去‘釒’旁,說文六銖為錙,二十四銖為一兩,今曰兩錙即半兩也。”《金石契》:“此錢形同秦半兩,當亦秦制。”
稽《史記·穰侯列傳》、《史記·秦本紀》載:穰侯魏冉,名焻,其先楚國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異父弟。秦武王死,無子,諸弟爭立。魏焻柄兵權擁立秦昭王,委以將軍保衛國都鹹陽。秦昭襄王三年(前304)秦昭襄王與楚懷王盟於黃棘(今河南南陽);六年秦尋攻韓,占領穰城(今河南鄧州市);十二年穰侯魏冉為丞相;十四年,魏冉使白起代向壽為將,大敗魏韓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首二十四萬;十六年,取楚之宛、葉。秦昭襄王“封魏冉於穰,號穰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為諸侯。”十九年,秦昭襄王稱西帝,遣使尊齊湣王稱東帝。尋皆棄帝號,恢復稱王;二十二年,秦、楚會於宛城(今河南南陽);二十三年,趙、秦、韓等五國聯軍,大舉攻齊,陷齊70餘城。秦奪得原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復益封陶於穰侯。二十四年秦、趙二國會於穰城;三十二年,秦穰侯魏冉再攻魏,大破韓援軍圍大梁;三十三年,秦穰侯魏冉再攻魏,斬首四萬。三十六年,秦王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專制,奪宣太后、魏冉等貴胄權柄。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魏冉罷相。秦任張祿為丞相,封應侯。次年宣太后死,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史記·穰侯列傳》說:“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終卒於陶。涇陽君亦因富而驕奢,同樣落得舉家出關,去封邑宛(南陽)居住。《戰國策·秦策三》:“應侯謂昭王,利盡歸於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境內之利,分移華陽。”
從上述史料看,穰侯權勢傾國,諸君貴胄富埒王室,穰侯、涇陽君在封邑地南陽內公開鑄錢,以斂財牟利。可證兩甾錢“鑄主”為穰侯魏冉、涇陽君公子市;“鑄地”在河南南陽;“鑄期”應在秦昭王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先秦“兩甾錢”文字規整,書法精湛,製作精良,外形華麗,工藝複雜,一般都在當時上流社會流通使用,僅少數流通到域外。建國以來,河南南陽“兩甾錢”頻繁問世,且多散落民間。據統計,目前河南南召、南陽、淅川、方城、鎮平5縣及南陽市區6處,共出土有郭兩甾錢295枚,直徑2.7—3.24厘米、穿孔0.53—0.68厘米、厚0.11—0.19厘米、重3.7—8.25克;其中南陽將軍廟出土數量最多,達150枚。1954年,四川巴縣冬筍壩戰國晚期墓中出土1枚兩甾錢;1962年冬,陝西省長安縣韋曲鄉首帕張堡村西發現一銅釜內窖藏銅錢1000枚,其中兩甾錢1枚(圖2);1989年春,甘肅寧縣長慶橋鎮發現一罐窖藏半兩錢,內僅有2枚兩甾錢;2001年陝西省鹹陽市出土批量半兩,約1500枚,其中發現7枚無廓兩甾,2枚有廓兩甾;2011年河南洛陽出土大量秦末漢初半兩錢,其中參雜3枚兩甾錢。
兩甾錢鑄造時期另有一說法:
兩甾錢與戰國半兩比較有如下區別:
一 兩者大小相似,而重量懸殊,重量為二與一之比。
二 半兩錢文字古樸高挺,兩甾錢文字端正平夷。
三 戰國錢字型高大,兩甾錢字型方正,“兩”字中間二“人”字上部豎筆極短,無戰國文字特證。
於此可知戰國半兩和兩甾錢不是同一時期鑄行。
再根據出土的秦代半兩觀察,可知秦代後期的半兩普遍減重,輕重大小不一。可兩甾錢大小輕重卻無甚區別,其形制風格與陝西臨潼秦始皇臨葬坑出土的半兩錢極為近似。因此可以認為秦未錢幣輕重懸殊,官鑄私鑄混淆,經濟十分混亂。秦始皇在經濟瀕危之際,很可能實行幣制改革,鑄行兩甾錢代替秦半兩。由於秦皇朝急速覆滅,這種變革也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普遍實施,而只是鑄了少量兩甾錢流傳後世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