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清

全清

全清,漢語詞語,音韻學用語。指發音時不送氣、聲帶不振動。全清是漢語四類聲母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幫、非、端、知、見等聲母均是全清聲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清
  • 外文名:complete voiceless
  • 拼音:quán qīng
  • 解釋:發音時不送氣、聲帶不振動
簡介,清濁劃分,歷史人物,

簡介

漢語輔音發音時候聲帶不顫動的叫清,顫動的叫濁。這兩個術語是從古音樂術語借來的。《禮記·樂記》“倡和清濁”,《正義》說:“長者濁也……短者清也。”這是說管樂器長的音低,短的音高。輔音里聲帶顫動經常是低頻的,所以借用濁來表示。早期等韻家把“見溪群疑”叫“清,次(第二個)清,濁,清濁”。後來等韻家有把“疑”等鼻音叫“次濁”的,也有在“清”、“濁”上加“全”字的(陳澧等人又借用“清”、“濁”來表示“陰陽”調)。另外,《韻鏡》把鼻輔音也叫“清濁”。原意大約是指口腔無音,鼻腔出音。這種用法忽略了清跟濁的分別在於聲帶的狀況。

清濁劃分

本來現代語音學的清音、濁音是對輔音發音時聲帶是否振動(是否帶音)劃分的,發音時聲帶不振動(不帶音)就是清音,反之是濁音。
漢語音韻學的清濁劃分則不僅根據這個標準。
全清聲母指不帶音,不送氣的聲母,如幫端精見照等聲母。
次清聲母是不帶音, 送氣聲母,如滂透清溪澈等聲母。
全濁聲母是帶音的,但都是塞音、塞擦音、擦音,如並定澄從
而次濁聲母也不帶音是鼻音,邊音和半元音,如明、泥、娘、來、日等。

歷史人物

【全清[《神僧傳》卷第九]】
釋全清越人也。得密藏禁咒之法。能厭劾鬼神。時有市儈王家之婦患邪氣。言語狂倒。或啼或笑。如是數歲。召浦治之。乃縛草人長尺余。衣以五彩。置之於壇。咒禁之良久。婦言。乞命。遂志之曰。頃歲春日於禹祠前相附耳。如師不見殺即放之遠去。清乃取一[培-土+缶](步後切)以鞭驅芻。靈入其中而呦呦有聲。緘器口以六乙泥。朱書符印之瘞於桑林之下。戒家人勿動之。婦人病差。經五載後值劉漢宏與董昌隔江而相持越城陷。人謂此為窖(音教)藏。掘打[培-土+缶]破。見一鴉闖(音朕)然飛出。立於桑杪。而作人語曰。今得見日光矣。時清公已卒也。
《佛教人物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