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或無

全或無

只有閾刺激或閾上刺激才能引起動作電位。動作電位過程中膜電位的去極化是由鈉通道開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極化,只是使膜電位從靜息電位達到閾電位水平,而與動作電位的最終水平無關。因此,閾刺激與任何強度的閾上刺激引起的動作電位水平是相同的,這就被稱之為“全或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或無定律 
  • 外文名:all-or-none law
定義,簡介,動作電位的“全或無”現象,肌收縮的“全或無”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全或無”現象,

定義

瞬時的單一電刺激只要達到一定強度,就會引起神經纖維或細胞產生一個動作電位。能引起反應最弱的刺激叫閾刺激,其強度值稱為閾強度。在達到閾值後再增強電刺激的強度,並不能引起更大的反應。生理學上把這種閾下刺激無反應,閾刺激和閾上刺激在單個神經纖維或肌肉細胞都出現同一幅度和時程的反應叫做全或無定律

簡介

全或無定律all-or-none law,all or no-thing law 亦稱悉無律。由鮑迪奇(H.P.Bowditch,1871)根據蛙的心臟實驗首先提出的,即當所加刺激較弱時,心臟上看不到任何反應,當刺激超過一定強度(閾)時,便引起一定的收縮,再增強刺激強度,則並不引起更大的收縮。也就是說根據刺激的強或弱只能產生收縮或不收縮兩種反應,收縮的大小並不隨刺激的增強或減弱而發生改變,稱為全或無定律,換句話說就是閾上刺激常引起極大收縮。後來,盧卡斯、普拉特和艾森貝格(K.lucas、F.H.Pratt、J.PEisenbcrger)發現這個定律也適用於骨骼肌纖維;艾德里安(E.D.Adrian)及其他學者證實在神經纖維的興奮過程中也有同樣的定律性。但作為纖維集合體的整塊肌肉或神經乾,在給以強弱不同的刺激時,因纖維的閾值不同,參與興奮的纖維數目不一樣,因此不服從這個定律。平滑肌纖維是否也服從全、無定律尚不清楚,在變形蟲那樣低等生物的運動中不服從這個定律的也很多。威沃倫(M.Verworn)曾把服從此定律的興奮系統名為等興奮系,不服從的名為不等興奮系。

動作電位的“全或無”現象

單個細胞的動作電位是“全或無”的,包括兩方面的含義:①動作電位的幅度是“全或無”的,即細胞接受有效刺激後,一旦產生動作電位,其幅值就達到最大(全),否則就不產生(無),增大刺激強度,動作電位的幅值不再增加。②不衰減傳導。動作電位在細胞膜的某一處產生後,可沿著細胞膜進行傳導,無論傳導距離多遠,其幅度和形狀都不改變。
動作電位的全或無動作電位的全或無

肌收縮的“全或無”現象

是指心肌細胞反應的產生及其大小不隨刺激強度而改變的現象,由美國著名的實驗生理學家Browditch所提出。。心肌細胞和骨骼肌細胞一樣,收縮反應是由肌膜的興奮通過興奮~收縮耦聯觸發引起的;但是,從整塊肌肉來看,在骨骼肌,一個細胞產生的興奮不能擴布到另一個細胞,只有在支配一個肌細胞 有神經纖維發放神經波動時,才會出現收縮效應;若發放衝動的神經纖維數目增加,可 以引起更多的肌細胞興奮和收縮,整塊肌肉的收縮增強。因此,如果骨骼肌作單收縮,其收縮強度的改變可以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單個肌細胞收縮強度的改變,另一原因是參與收縮活動的肌細胞數目發生變化。心肌則不同,相鄰的心肌細胞是由閏盤的特殊結構和特性,興奮可以通過它由一個心肌細胞傳播到另一個心肌細胞。因此,整個心室(或整個心房)可以看成是一個功能上互相聯繫的合胞體,產生於心室某一處的興奮可以在心肌細胞之間迅速傳遞,引起組成心室的所有心肌細胞幾乎同步收縮。從參與活動的肌細胞數目上看,心肌的收縮是“全或無”的。這就是說,心肌據要么不產生,一旦產生則全部心肌細胞都參與收縮。由此可見,心肌收縮的強度,不象骨骼肌那樣可以因參加活動的細胞數目的不同而改變;各個心肌細胞收縮強度的變化是整塊心肌收縮強度發生的原因。所以搏出量的調節可以從單個心肌細胞收縮功能調控的角度來探討。
心肌收縮的全或無心肌收縮的全或無

日常生活中的“全或無”現象

全或無現象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因為伴隨著每一次的肌肉運動,都會出現大量的全或無現象。
全或無是這樣的概念,在肌肉運動的過程中,身體其實是有大量的生物電產生,電量雖然很小,但是數量很多,作用很關鍵。我們的肌肉其實就是受到了這種電流的刺激,而打開了鈣離子通道,使得鈣內流引發肌肉運動的。但是,當所產生的電量沒有達到一個標準的時候,內流的鈣離子不足以激動肌肉產生運動。這就好比只要水不沒過鼻子,人就不會被淹死一樣,也就是我們說的無狀態。但是只要電量大到超過那個標準(我們稱作閾電位),就會產生該組織所能產生的最大電位,達到峰電位,也就是說,只要超過了閾電位,那么不論有多大,都會使得組織產生最大的峰值,也就是我們說的全狀態。
細胞的離子通道細胞的離子通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