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茲比戰役

內茲比戰役

內茲比戰役(The Battle of Naseby),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全面爆發前發生的一場戰役。因發生地點為英國內茲比而得名。

基本介紹

  • 名稱:內茲比戰役
  • 地點:英國內茲比
  • 時間:1645年6月14日
  • 參戰方:王軍,議會軍
  • 結果:議會軍獲勝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

戰爭背景

英國內戰的爆發有一個漫長曲折的醞釀過程,最早可追溯到都鐸王朝末年。斯圖亞特王朝從都鐸王朝那裡繼承的是一個爛攤子:經濟方面通貨急速膨脹,宗教方面改革很不徹底。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歸咎於查理國王。但是,他驕奢淫逸剛愎自用,使形勢日趨惡化。從1629年起,他拋棄議會,實行獨裁統治達11年之久。當他最終於1642年恢複議會時,又頑固地堅持原有立場,絲毫不肯同議會中的政敵妥協。

戰爭過程

1641-1642
1641年11月,事情發展到了嚴重關頭,議會以微弱多數通過了“大抗議書”——一份令查理聲譽掃地的訴狀。接著,議會又通過了民軍法,剝奪了國王對軍隊的控制權。英國政界逐漸形成兩源:保王派和議會派,俗稱“騎士黨”和“圓顱黨”。但在當時,英國的形勢尚未發展到內戰非打不可的地步,儘管查理本人竭力想挑起戰爭。1642年1月,查理親率300名士兵,闖入位於威斯敏斯特的議會,企圖逮捕帶頭彈劾王后的5名下院議員。由於事先有人通風報信,他們幾位乘船從河上逃走。這件事弄得查理狼狽不堪,而他的政敵卻因此威望劇增。1月10日,國王偕同王后悄悄溜出了倫敦。
當年夏天,約翰·皮姆促使議會通過了19點建議。這些建議經過大量壓縮修改,行文簡潔,措辭委婉,從宗教和世俗兩個方面向國王提出了種種要求,實際上是想讓國王充當議會的傀儡。查理認為,國王的絕對統治是天經地義的,決無妥協可言,他不能屈服於議會的壓力,答應這樣的要求。於是雙方只好兵戎相見。1642年8月22日,國王在諾丁漢豎起戰旗,向議會宣戰。國家從此陷入一場令人深惡痛絕的內戰之中。
在1642年,英國還沒有名副其實的常備軍。最初,王國的防務主要靠海軍(內戰爆發時大部分海軍官兵站在議會一邊)。國家一旦遭到入侵,就由各要塞守備隊和各郡民軍出面抵禦。民軍直接隸屬於各郡軍事長官,大多數是步兵——滑膛槍手和長矛兵,顧名思義,他們是調來集訓的,並非已受過專門訓練。他們中間,除倫敦和康沃爾的民軍素質明顯較高之外,絕大多數幾乎完全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倫敦的8000多名民軍組織嚴密,訓練有素,是議會的一支現成的強大力量。此外,他們在倫敦塔附近擁有一座大型軍械庫。保王派要想彌補這方面的損失就得奪取一些重要港口以及設防城鎮中的武器彈藥。但是,他們發現要做到這一點不大容易,因為海軍已為議會奪取了赫爾港,保王派駐守的多佛堡也已失守,布里斯托和普利茅斯兩地均已宣布支持議會。
起初軍隊的兵員主要來自志願人員。雙方都有現成的兵源,儘管他們多數沒有作戰經驗。不久,國王的侄子魯珀特親王和莫里斯親王帶著一些部隊和武器彈藥從荷蘭回到英國,加入了國王的行列。魯珀特很快成了一名無所畏懼、性情暴烈的騎兵領袖。他血氣方剛,恃才傲物,喜歡炫耀自己,甚至連查理身邊的一些老顧問和指揮官都不太放在眼裡。他很自負,倒也通曉軍事,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國王常常以他的意見為基礎制定戰略。
起初,國王軍隊的力量非常薄弱,無力進行大規模作戰。然而,負責指揮議會軍的埃塞克斯伯爵卻在倫敦按兵不動,一直等到查理提出挑戰差不多3個星期後才出來應戰。埃塞克斯將軍辦事慢條斯理,優柔寡斷,情報工作也搞得一團糟(雖然後來議會軍的偵察工作遠遠超過了王黨軍)。結果,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主要任務——把部隊部署到國王盤踞的什魯斯伯里與倫敦的中間地帶。10月12日,正當他在伍斯特策劃加強英國中部西南兩側的防務時,國王卻離開什魯斯伯里,從他身邊溜了過去。內戰的頭一仗是場小規模的騎兵戰,發生在伍斯特南邊的波伊克布里奇。魯珀特親王擊敗了埃塞克斯主力的先頭騎兵部隊。
1642年10月23日,雙方在埃奇丘陵打了第一場大仗。兩軍鏖戰3個多小時未決出勝負。然而,王黨軍終於迫使議會軍撤退,讓出了通往倫敦的道路。在這次戰鬥中,魯珀特親王的騎兵首次(但不是最後一次)發動了毫無控制的騎兵衝鋒,它既顯示了巨大的威力,又帶有極大的危險性。
查理優柔寡斷的個性這時典型地顯露出來。魯珀特曾請求查理允準他率領3000輕騎直搗倫敦,有理由相信,他這樣做是會成功的。然而,國王對於立即採取軍事行動,還是設法與議會尋求和解,一直舉棋不定,直到埃塞克斯勳爵率部回到首都後才決定向倫敦進軍。到11月份,王黨軍在特思哈姆格林發現通往倫敦的道路已被2.4萬議會軍封鎖。於是查理不得不把部隊撤到雷丁。從此他再也未能以自由人的身份到達離倫敦這樣近的地方。
1643-1645
1643年,在英國西南部和英格蘭中部發生過一些戰鬥,相比之下規模都不大。在西南部,王黨軍表現出色,捷報頻傳:1月在康沃爾地區贏得了布拉多克高地的勝利,5月在斯特拉頓又打了一次勝仗。2個月後王黨軍的兩位將軍,拉爾夫·霍普頓爵士和比維爾·格林維爾爵士,在巴思附近的蘭斯當擊敗了議會軍中的一流將軍威廉·沃勒爵士。但是,在這場戰鬥中王黨軍傷亡慘重。驍勇善戰的比維爾爵士在臨近勝利時陣亡。他的犧牲對國王是一個重大損失。此後不久,霍普頓也在一次炮彈爆炸中被炸成重傷。儘管如此,王黨軍在莫里斯親王和威爾莫特勳爵指揮下,還是取得了節節勝利。7月13日,王黨軍在朗德威高地一仗中獲勝。月底,莫里斯親王攻占了布里斯托。9月,埃克塞特向莫里斯親王投降。
在英格蘭中部地區以及稍遠的北部地區,王黨軍也取得了累累戰果。尤其是6月份在阿德瓦爾頓荒原,紐卡斯爾勳爵大敗費爾法克斯勳爵及其兒子托馬斯爵士,使王黨軍占據了整個西賴丁地區。因此,1643年他們的士兵在紐伯里擺開陣勢準備迎戰埃塞克斯勳爵時,顯得非常自信。這是1643年中規模最大的一仗。只要他們能把埃塞克斯的部隊徹底殲滅,最後勝利恐怕就屬於他們了。然而結果並非如此。在城西的那場混戰中,炮兵扮演了重要角色。炮兵在這場戰鬥中的作用,比在內戰中的其他任何一場戰鬥中都大。最後雙方誰也沒有取得明顯勝利。但是埃塞克斯迫使國王退出了戰場,打開了通往倫敦之路。所以桂冠主要歸埃塞克斯。
1644年是以王黨軍在南特威奇的失敗開始的。隨後在3月份“圓顱黨”又取得了重大勝利。沃勒在溫切斯特附近的切里頓擊敗了福思勳爵和霍普頓勳爵共同指揮的部隊。這是議會軍第一次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但是1644年,最重要的一次戰鬥發生在馬斯頓荒原。7月2日晚,魯珀特親王向曼徹斯特伯爵和利文伯爵指揮的議會-蘇格蘭聯軍發起進攻。當時聯軍把約克城圍得水泄不通。戰鬥中一會兒是電閃雷鳴,暴雨傾盆;一會兒是天空晴朗,一輪明月。結果王黨軍遭到決定性的失敗,丟掉了北方。
馬斯頓荒原之戰使王黨軍遭受了重大挫折。然而,在9月份,國王和理察·格林維爾爵士在康沃爾的洛斯特威西爾智勝埃塞克斯勳爵,使其部隊遭到慘敗。他們從中多少得到了一些慰藉。國王在回師牛津途中,走到紐伯里時,發現一支部隊擋住了去路。這是曼徹斯特勳爵指揮的部隊,人數大大超過國王的部隊。但是第二次紐伯里戰鬥。雙方打了個平手。最後王黨軍還是穿過該地到了牛津。
在1645年6月之前(即內茲比戰役之前)的那段時間裡,主要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在蘇格蘭,蒙特羅斯伯爵取得顯赫的戰績;二是在英格蘭,議會派創建了新模範軍。到1644年底,蒙特羅斯擊潰了三支盟約軍中的兩支。1645年2月,他在弗洛奇打敗了坎貝爾的宗族部隊,接著又連勝兩仗(5月9日在奧爾德恩,6月2日在奧爾福德)。從戰術上講,這兩仗打得都非常漂亮。新模範軍是我們正規軍的前身。它是為把分散的力量組合成高效率的作戰機器所作出的第一次成功的嘗試。議會派靠它打贏了內茲比戰役。即使沒有其他理由,僅這一點也值得在此對新模範軍特別提幾句。
新模範軍最後確定的編制為:11個騎兵團(每團600人),12個步兵團(每團1200人)和1000名龍騎兵;此外還配有一支強大的炮隊,裝備有德米卡弗林中型火炮和薩克小炮。起初,這支部隊打算用埃塞克斯、沃勒和曼徹斯特的部隊改編。可是他們力量不足,提供不了那么多兵員。騎兵問題不大,因為志願參加騎兵的人很多。但是步兵尚缺7000多人。在倫敦和東南各郡也沒有徵夠所要求的數額。到4月份,這支部隊投入戰鬥時,編制上尚缺4000人。雖說一兩個月後補足了缺額,但補上的這些人既未受過軍事訓練,又不懂紀律。
1645
當時議會兩院曾就由誰來指揮這支精銳部隊的問題展開了辯論。上院傾向於從埃塞克斯和曼徹斯特兩人中選擇,而下院則提名托馬斯·費爾法克斯來擔任統帥。費爾法克斯是一名職業軍人,戰功卓著,而且從不介入政治鬥爭。1645年1月21日,費爾法克斯終於被正式任命為該軍統帥,然而幾乎過了6個月之後兩王國聯合委員會才允許他在戰場上實施全權指揮,不受節制。菲利普·斯基龐被任命為步兵少將兼參謀長。
此時各項職務基本任命完畢,唯獨騎兵中將一職暫時空缺。到這支軍隊參戰時,議會頒布了“自我約束法” [ 註:它是議會在1645年4月通過的一項措施,即不允許上、下兩院中任何一名議員擔任政府公職或軍事指揮官,旨在撤換不稱職的高級官員。 ] 。這給奧利弗·克倫威爾的任命造成了麻煩。克倫威爾顯然是最佳人選。不過議會還是很快找到了一種解決辦法,使這位最傑出的戰士擺脫了羈絆。到6月份,議會正式任命他為騎兵中將。
到4月底,新模範軍仍未滿員,但議會認為它已經準備就緒,可以行動了。議會把馬西將軍、波因茨將軍和利文伯爵的3支部隊分別派到西部、北部和邊境地區。可是蘇格蘭人不願朝南走得太遠,因為蒙特羅斯正在他們的家鄉大肆騷擾盟約軍。國王在牛津駐有一支部隊,他本人在牛津一直住到5月初。國王另有一支部隊在西南地區,由戈林勳爵和雷普頓勳爵指揮。查理·傑勒德爵士指揮的是一支由可以召之即來的威爾斯人組成的龐大隊伍。這樣,第一次內戰的決定性戰役的舞台已經搭好。這是一場迪格比勳爵稱之為“成敗在此一舉”的戰鬥。
當時新模範軍仍然缺編,而且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然而議會還是決定派費爾法克斯率領1.1萬名官兵前去救援湯頓。國王那時由於得到了來自西部的戈林勳爵騎兵的增援,力量頓時大增,於是在5月7日離開了牛津。這使兩王國聯合委員會驚恐萬狀。他們急忙命令尚在布蘭福德的費爾法克斯派5個團去湯頓,他本人趕緊帶領其餘人馬返回。這可是天賜良機。王黨軍可以在費爾法克斯與駐紮在牛律地區的克倫威爾部會師之前切斷前者的退路,隨後再將他們各個擊破。
5月8日,國王在斯托昂澤沃爾德召集了一次御前會議。會上討論了兩項建議:一是揮師西進,進攻費爾法克斯;二是設法救援(受到威廉·布里爾頓爵士圍攻的)切斯特,然後打敗蘇格蘭人,奪回整個北部地區。開會時他們還不知道費爾法克斯已經奉命分兵,所以要西進就得出動大量部隊。另外他們了解到蘇格蘭軍隊已陷入困境,而切斯特因有海路可通愛爾蘭,地位極其重要。於是魯珀特親王和馬默杜克·蘭代爾爵士強烈主張揮師北上,儘管他倆出發點各不相同。其他人則贊成進攻費爾法克斯,趁新模範軍尚未部署停當打它個措手不及。最後國王採取了折中辦法:由國王率領一部分部隊揮師北上,由戈林率領其騎兵返回西部——這正中戈林下懷,他本不願意受制於人。這種折中方案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戈林走後,國王身邊僅留下大約3000名騎兵和5000名步兵。他在向北挺進時把所有能集中的守備部隊都集中起來,以加強他那薄弱的力量。議會方面決定包圍牛津。但是查理國王並沒有象他們所期望的那樣撥轉馬頭返回牛津。國王認為牛津城糧秣充足,固若金湯,不用擔心。然而,他對失去戈林開始感到後悔。他意識到,沒有戈林幾乎就沒有可能擊敗費爾法克斯。於是他命令戈林立即率領他“能動員的所有人馬”向馬基特哈伯勒進發。戈林根本不打算服從國王的命令,找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藉口加以推託。查爾斯·傑勒德爵士也接到了國王要他把部隊帶往馬基特哈伯勒的命令。
王黨軍抵達馬基特德雷頓時聽到了一則振奮人心的訊息:布里爾頓已經撤走了包圍切斯特的軍隊。現已不必匆忙北上。國王決定轉向東進,等增援部隊到達後一起奪取萊斯特。攻打萊斯特是在夜間。經過短時間的激戰,魯珀特親王攻克該城,然後無端地對當地居民進行了卑鄙的屠殺。攻占萊斯特後,王黨軍內部再次出現意見分歧。迪格比勳爵和一些人主張向牛津進發,擊敗費爾法克斯。而魯珀特認為,目前兵力不足,等增援部隊來後再說,而且費爾法克斯肯定會尾隨而來。在這兩點上,魯珀特的看法都是正確的。
最後決定向達文特里進軍。6月7日,王黨軍抵達該地,並在此停留6天,目的是搜羅大批牛羊送往牛律。為了護送這些牛羊,他們出動1200名騎兵。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那時國王和魯珀特親王想必都已獲悉牛津城已經解圍,他們絕不應花那么多時間和兵力幹這種事情。他們白白浪費了這么多天,結果主動權落到了費爾法克斯手裡。費爾法克斯終於在傑勒德的威爾斯士兵和其他援軍尚未到來之前緊緊咬住了王黨軍。
6月5日,費爾法克斯離開牛津前去襲擊博斯塔爾豪斯,但沒有成功,轉而向紐波特伯格內爾以北推進,到達斯托尼斯特拉福特。途中,弗默依登團與他會合,使其實力增加到1.3萬人左右。因此,與國王相比,他在兵力上占有很大優勢。費爾法克斯在斯托尼斯特拉福特一直停留到6月11日。在此期間,他把團改編成旅並讓指揮官熟悉戰鬥序列。他還緊急派人去克倫威爾處,令他率領騎兵前來會合。當時克倫威爾正忙著為東部聯盟招兵買馬。隨後,費爾法克斯率部朝北安普敦方向機動。在快接近北安普敦時,部隊折向西行,朝基斯林波里進發。他知道王黨軍目前正在達文特里地區。
在內茲比戰役打響之前那段時間裡,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是:議會軍的情報保障工作做得比王黨軍好得多。議會軍的指揮官和倫敦的兩王國聯合委員會能夠迅速得知王黨軍的調動情況(雖然他們並不總是能正確解釋那些調動),而查理國王和魯珀特親王卻常常不知道費爾法克斯的位置。王黨軍在巴勒山遭到偷襲一事就是明證。當時情況確實很危險。查理正在福斯萊公園狩獵,魯珀特也沒有想到敵人近在咫尺,其巡邏隊竟然同他的前哨接上了火,王黨軍分散在各處毫無準備。幸好天色已晚,費爾法克斯無法再對王黨軍發動進攻。
魯珀特親王希望在援軍到來之前避免交戰,國王也贊同這個意見。因此他們從巴勒出發時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對去向嚴加保密。他們向馬基特哈伯勒前進,準備進軍貝爾沃堡,但是沒有成功。6月13日凌晨,議會軍偵察隊總負責人沃森送來了有關王黨軍撤退的訊息。與此同時,戈林的一封信被截獲。費爾法克斯從中得知戈林的軍隊還在湯頓城前,因此不必擔心這支部隊。6月13日夜,費爾法克斯在吉爾德斯伯勒紮營駐宿並派出巡邏隊前去盯住敵人。巡邏隊在內茲比抓了對方幾名後衛人員。
13日午夜,國王在馬基特哈伯勒召開御前會議。大家擔心,敵人已近在眼前,如果進一步撤退,勢必會影響士氣,於是決定戰鬥。魯珀特對此雖持保留態度(他仍堅持原來的觀點,認為現在作戰為時尚早),但是決定既已作出,他只好在14日凌晨把部隊沿著從東法恩登到大奧克桑登的高地一線展開。這裡居高臨下,在此地實施防禦,等著擁有優勢兵力的敵人前來進攻,那是再理想不過了。
當天日出時,“圓顱黨”軍隊抵達內茲比嶺。上午8時左右,費爾法克斯和克倫威爾策馬前去偵察地形,想選擇一處最佳陣地。當時還不能肯定王黨軍是否會停下來進行戰鬥、兩位將軍心裡最關心的是如何選擇一處可能促使王黨軍冒險發動攻擊的陣地。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克倫威爾建議選擇米爾山一帶的高地,他認為這塊高地似乎比他們目前所占據的內茲比東北的有利地形更為合適,因為後者前面是一片起伏不平的沼澤地。費爾法克斯表示同意。他令軍隊開進陣地,開始將他們部署在前山坡上,但後來又把他們撤到背面的山坡上,或許是考慮到新兵處在敵人視野之外心裡會踏實一些。直到王黨軍向前推進時,議會軍才從山背後衝出迎戰。
上午7時30分在東法恩登嶺,魯珀特親王派偵察隊長去偵察敵人陣地。但是魯斯回來說沒有新情況,其原因難以理解(儘管它可能反映出王黨軍的偵察工作十分薄弱)。魯珀特只好親自出馬。他很快發現了敵軍此時正向最後陣地機動,當然,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軍官,不會認為敵人是在撤退。但是他又是一位進攻精神極強的人,難以抗拒機會的誘惑,他想趁此時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他一面派傳令官向國王匯報,要求國王火速把兵調上來;一面繼續騎馬勘察陣地。這是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
魯珀特選擇的陣地在杜斯特山的山樑上。軍隊進入陣地後分三線部署。第一線,久經沙場的名將雅各布·阿斯特利率步兵居中,魯珀特親王的騎兵居右,蘭代爾的部隊居左。第二線是霍華德上校的步兵,騎兵中隊夾在步兵團中間。第三線為預備隊,共1300人,由國王的近衛騎兵、魯珀特親王的步兵和國王的騎兵衛隊組成。總共有騎兵4280人,步兵3900人。
在杜斯特山以南半英里處平行駐紮著費爾法克斯的部隊,總計1.46萬人,其中騎兵7200人,步兵6400人,奧凱上校指揮的龍騎兵1000人。他們成二線配置,中央為斯基龐少將的步兵,右翼為克倫威爾的騎兵,左翼為艾爾頓上校的騎兵。最左翼是一片稱為薩爾比樹籬的茂密的灌木叢,克倫威爾將它選為左翼屏障,並令奧凱的龍騎兵下馬沿樹籬布防。
上午11時左右,戰鬥開始了;王黨軍穩步向前推進。整個戰線幾乎同時打響。在東側,克倫威爾揮兵迎戰正朝這邊衝來的蘭代爾部。北方騎兵只有1700人,數量上居於劣勢,根本不是克倫威爾騎兵的對手,何況克倫威爾的部隊還占了下坡的便宜。北方騎兵很快被打得潰不成軍,被驅趕到魯珀特的預備隊的位置。當對方敗局已定時,克倫威爾非常明智地命令手下的2個團鉗制蘭代爾的部隊,防止他們重新集結,同時調集其餘兵力,準備迎接最後階段的決戰。克倫威爾這一指揮策略與魯珀特那種一味衝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中路,阿斯特利的部隊與“圓顱黨”的步兵相比占有明顯優勢。前者作戰經驗豐富,後者新兵居多。阿斯特利部隊經過艱苦的白刃戰之後,衝破對方第一道防線,迫敵退到第二道防線。然而由於兵力不足,後來又未得到騎兵支援,他們自己反倒成了瓮中之鱉。對王黨軍右翼採取的作戰行動也許至關重要,它可能對戰役結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至少可以肯定它對阿斯特利步兵的命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魯珀特親王實際上是王黨軍的統帥,儘管他發現國王越來越相信自身的軍事才能,並且很想親自掌握戰場指揮權。儘管如此,作為統帥的魯珀特親王無論如何不該親自帶領騎兵衝鋒,應該把騎兵交給莫里斯親王去指揮,自己掌管戰役的全局。然而這顯然不符合他的個性。如果騎兵要發起衝鋒,他是非親自參加不可的。他率領兩路騎兵去迎戰艾爾頓部,混戰一場後,窮追不捨,結果跑出了戰場範圍。
魯珀特的部隊向前推進,必然會遭到埋伏在薩爾比樹籬內的奧凱部隊交叉火力的射擊,從而可能稍微加快了向前推進的速度。實際上奧凱的龍騎兵並沒有擊中對方多少騎兵。由於某種原因,在這一翼,雙方騎兵在距離對方不遠的地方都收住了腳步。相視一兩分鐘後,魯珀特首先發起進攻。戰鬥打響後,雙方激戰了半個小時。剛開始艾爾頓略占上風,他右翼的兩個騎兵中隊突破了正面的王黨軍騎兵部隊,可是中路的騎兵中隊未能發起衝鋒。最左翼的“圓顱黨”騎兵則被對方打得落荒而逃。
這時,魯珀特帶著他能聚集起來的全部騎兵飛奔著離開了戰場,去追趕艾爾頓的部隊,一直追到距內茲比1英里以外的地方才收住韁繩。在那裡他們與“圓顱黨”輜重部隊遭遇,受到了該部護衛隊的猛烈攻擊,他的部隊被打散了。待魯珀特把打散的騎兵收攏來,撥轉馬頭返回戰場時,他的馬隊已無力投入戰鬥,而且無論如何現在也為時太晚了。留在戰場上的王黨軍步兵遭到了克倫威爾騎兵和艾爾頓餘部的左右夾攻,同時奧凱的龍騎兵現在也重新躍上戰馬。王黨軍步兵進行了極為英勇的戰鬥,終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不得不放下武器投降。在龐大的俘虜隊伍中數他們的人最多。
魯珀特親王回到國王和預備隊那裡(預備隊多數沒有投入戰鬥,如果魯珀特在場全面指揮的話,他們是應當投入戰鬥的)。魯珀特與國王作了部署,準備應付正在重新組織以便發起最後衝擊奪取勝利的敵人。但是議會軍並沒有發起最後衝擊,因為只需奧凱的龍騎兵一陣排槍就足以解決問題了。雖然王黨軍的軍官仍竭盡全力企圖穩住陣腳,但士兵們再也招架不住,紛紛逃離戰場。追擊大體上是有節制的,但仍追出了12英里。追擊中殺死了不少人。在這次戰役中,議會軍方面損失不大,約有180人陣亡。王黨軍方面在戰鬥中損失了大約450人,後來遭議會軍追擊時又有350人喪生。另外,所有的給養都落到了勝利者之手。議會軍還繳獲了裝有國王私人書信的檔案箱,其中有國王與王后之間的使他們身敗名裂的一些信件。

戰爭結果

第一次國內戰爭在內茲比戰役之後又拖了一年。然而內茲比戰役已敲響了國王軍事機器的喪鐘。因為王黨軍雖然被打死的不多,但是有5000名官兵被俘,其中有許多是久經沙場的軍官。國王再也無力徵集一支部隊到戰場上與新模範軍一決雌雄了。被一支人數比自己幾乎多一倍的軍隊打敗或許不算丟臉,況且,敵人贏得也並不輕鬆。但是必然會有許多王黨分子在悲愴之中認真地思考那些對他們的失敗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