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良鄉

內良鄉

內良鄉地處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的西南邊陲,東與吉村鎮、南與河洞鄉交界,西連廣東省仁化縣長江鎮,北毗崇義縣聶都鄉,距大余縣城49.2公里,水泥路面可直達縣城。內良鄉面積11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67畝,人口7200餘人,總戶數1600餘戶,分布在全鄉7個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屬大余縣三個少數民族村之一)的83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良鄉
  • 所屬地區大余縣
  • 電話區號:0797
  • 面積:114.82平方公里
  • 人口:7200餘人
  • 方言客家語-於信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經濟發展,地理位置,行政區劃,資源優勢,土特產品,民俗風情,鄉鎮發展,事業發展,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20萬元,比上年增加10.6%;財政收入實現78萬元,比上年增加6.3%;農民人均純收入1700元,比上年增長11%。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內良鄉
1、農業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我鄉始終堅持農業生產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導向,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針對山區鄉鎮實際,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了以內良村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五洞、李洞、白井、堯扶為主的筍竹兩用林基地,以白井村為主的竹腔施肥技術示範基地,以南洲、石溪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內良、南洲為主的生豬養殖基地,不斷轉變農民傳統種養觀念,促進效益提高;二是不斷加大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與運用,與縣陽光工程培訓學校聯合,舉辦了毛竹低產林改造、竹木深挖墾復、竹腔施肥、生豬養殖、臍橙管理等12期實用技術培訓,促進了農民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我鄉農業產業化進程;三是把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放在農業工作的首位,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先後投資11萬元修建了內良青草陂、南洲渡頭等一批水利設施,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防澇抗旱能力。
2、個私經濟蓬勃發展。一年來,我鄉堅持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山區經濟原則,通過招商,爭取上級政策,引進外資外商,辦廠開店,促進了個私經濟發展,截止2007年底,共發展個私經營戶103戶,嘉和連鎖店4家,在原有通達、桂良等竹製品加工廠的基礎上,引進康爾公司在我鄉建廠,推動了我鄉經濟上新台階。
3、財稅工作穩步推進。為做好全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財力保障,我鄉堅持了拓財稅保征管,保持了財政收入的增加,同時大力壓縮“人、車、會、話”等經費開支,保障了內良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
(二)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在鞏固擴大原有新農村建設點成果基礎上,2007年、2008年分別以南洲小水、內良三橫里及南洲渡頭、內良紅灣、圍足下為示範點,大力引導農民依山就勢,按照“美觀、整齊、實用”的原則,結合山區實際,以“三清三改”、村莊整治和產業發展為主要內容,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努力擴大民眾受益面。截止目前,列入2008年度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的內良紅灣、圍足下及南洲渡頭,在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下,三個建設點共拆除空心房8間,豬牛欄雞舍58間,斷牆殘壁210米,清路障123處,硬化余坪階檐620平方米,漿砌水溝132米,粉刷牆壁2650平方米,種植綠化樹木280餘株,硬化路面980米,改廁59戶,建設點農民都用上了乾淨、衛生的山泉引用水,各建設點工作進展順利,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素質得到提高,在2008年度全縣第一次考評中,我鄉榮獲山區鄉鎮第一名。
在新農村建設中,注重以點帶面,整體推進。一是因地制宜做好村莊規劃。按照保持生態環境的要求,根據山區特色,對全鄉22個20戶以上村莊,科學縝密地編制了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建設,分步實施;二是加大了農村及圩鎮環境整治力度。採取了有力措施淨化村容村貌,革除農村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向上的生活方式。在圩鎮成立環境衛生隊,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植樹60株,安裝路燈36盞,實施綠化、亮化工程;三是大力培育新農民,發展新產業。在保持各建設點原有產業特色基礎上,大力培植毛竹、食用菌、生豬、苗木等特色、優勢產業;以毛竹林高產技術、竹腔施肥技術、果業生產技術等為重點,提高農民現代農業生產技術,促進培育新農民。
(三)著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計畫生育水平大幅提高
我鄉著力在網路建設,提高計生專乾自身素質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基礎工作規範化,工作決策科學化、宣傳服務系統化、管理工作制度化,全面推進計生工作的開展。一是加大了宣傳力度,倡導婚育新風;二是堅持以村為主,抓好了各項基礎工作和集中服務活動;三是為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和完善了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加大了對社會撫養費的徵收力度和獎勵扶助政策的落實;四是加大了村計畫生育工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各村計生專乾和組服務員配備註重文化素質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並確保其待遇和正常工作開展。在鄉財政極端困難情況下,擠出資金確保計生工作正常開展,各項獎撫政策落實到位。目前,全鄉完成四術任務82例,環孕檢率達95%,計生率達88.3 %,流動人口辦證率達96%,合格村達標率達80%,全鄉徵收社會撫養費達23萬元。

地理位置

內良鄉地處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的西南邊陲,東與吉村鎮、南與河洞鄉交界,西連廣東省仁化縣長江鎮,北毗崇義縣聶都鄉,距縣城49.2公里,水泥路面可直達縣城。全鄉面積11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67畝,人口7200餘人,總戶數1600餘戶,分布在全鄉7個行政村(其中李洞村屬大余縣三個少數民族村之一)的83個村民小組。鄉內以竹木、小水電、石材資源最為豐富,有山林面積13.8萬多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0萬餘畝,占山林總面積的72.5%,屬一個地廣人稀的山區鄉。地形以低山為主,山勢陡峻,溝坳縱橫,最高海拔(全縣最高峰天華山)1383.83米。平均海拔在400—700米,年平均溫度14.6℃,最高氣溫37℃,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年日照時數4336小時,屬於亞熱帶山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最適宜毛竹的生長和小水電開發。
內良鄉毛竹內良鄉毛竹

行政區劃

內良鄉轄內良、堯扶、李洞畲族、五洞、白井、南洲、石溪等7個村委會。
內良鄉天華山內良鄉天華山

資源優勢

1、毛竹資源:通過實施毛竹林改造和加強林政管理,內良鄉的竹木蓄積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已建成筍竹兩用高效毛竹林7萬餘畝,年可產毛竹300萬根,冬筍500餘噸,春筍乾150餘噸,為內良鄉毛竹產業走產業化經營、系列化開發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水資源:獨特的地理及氣候條件,為內良鄉豐富的水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內良鄉地處山區,山勢陡峻,溝坳縱橫,年降雨量1500—1700毫米,雨量充沛,水頭高,落差大,最適宜發展小水電。通過工程技術人員對全鄉水利資源的普查,已確定了一大批小水電開發項目,小水電開發前景十分看好。內良鄉已開發成功的小水電站有15座,裝機容量達5000個千瓦。
內良鄉風光內良鄉風光
3、石材資源:內良鄉石材資源豐富,已建成投資1300萬元的大余縣現代石材有限公司,年產值達600餘萬元。鎢砂的儲量也極其豐富。
4、旅遊資源:地處李洞村的天華山海拔1383.83米,是大余縣內的最高峰,整個山體呈現出竹林、灌木岩石草原等多種氣候景觀,是遠近聞名的旅遊聖地。鄉內遍布的竹海、錯落有致的梯田和天然溫泉吸引著眾多遊客。

土特產品

1、竹製品: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外資老闆創辦竹製品加工企業,生產的竹地板、竹窗簾、竹筷子、竹工藝品遠銷港、澳地區及東南亞。2、竹蓀:竹蓀又名仙人笠、竹參,是一種名貴珍稀、高檔的食用菌,由於其含有19種胺基酸,美味可口,有很好食療作用,並含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物質,是上等的滋補保健佳品,被譽為“山珍之王”、“菌中皇后”。
內良鄉內良鄉
3、黃溪苦茶:黃溪苦茶產自於海拔600米左右,溪流縱橫的深山老林當中,由於氣候濕潤,溫差大,形成了其味苦且甘的獨特風味,因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是降暑保健的上等佳品。
4、筍製品:由於毛竹資源豐富,冬筍、春筍乾的產量十分可觀,由此還推動了竹筍罐頭產業的發展。由於筍製品清脆爽口,頗具山珍風味,深受廣東、江浙等地消費者的歡迎。
5、香菇、食用菌:由於地處山區,氣候濕潤,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因此香菇、食用菌的口味好,產量大,內良鄉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香菇、食用菌生產流通集散地。

民俗風情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後,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並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後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扎在一起的竹梢上繫著大紅布的翠竹,伴隨著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後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鄉鎮發展

內良鄉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狠抓新農村建設,緊扣“抓項目、辦實事、看結果”工作主線,以抓項目帶動經濟發展,以辦實事推進社會和諧,著力解決民眾當前最關心的問題,抓好了一批項目,辦好了一批實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為著力點,突出抓好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在村道建設方面,已完成五洞、堯扶、李洞、石溪等村道及內良圩至中學道路,2007年通車裡程達到12公里,計畫2007年7月開工建設內良圩—九牛塘公路。在組道建設方面,謝屋、三橫里、小水、張屋場等均已完工。在水利設施方面,以內良、南洲、白井等村為重點實施水渠建設,著力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對境內各小水電站實施除險加固和壩面整治工程;在產業發展方面,內良鄉立足本地資源,積極發展三大支柱產業,即毛竹生產和加工產業、小水發電站建設產業和石材加工產業,內良鄉已發展7萬畝毛竹林面積,興辦了4個毛竹深加工企業,興建了15座小水電站,2個石材加工廠,通過“山上辦基地、山下辦工廠”經濟發展模式,推動了內良鄉經濟快速發展,2007年全鄉工農業產值超億元,人均純收入3125元。
二是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內良九年制學校教學樓主體工程已完工,敬老院大樓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協調移動公司在南洲、五洞、堯扶設立移動基站一個,內良、石溪、九牛塘移動基站擴建已竣工投入使用,爭取2008年再設基站,實現村村通手機,使通訊快捷便利。
三是切實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步伐。內良鄉加快了“一鄉一院、一村一所”建設步伐,改善內良衛生院和村衛生所醫治條件,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有1593戶5973人參合,參合率達91%;不斷加強食品安全、疾病預防知識宣傳與普及,全面落實了兒童疫苗接種。
四是不斷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堅持新增財務向困難民眾、貧困村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公益事業傾斜,妥善安排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農村五保戶供養配套。2007年底,內良鄉共有53戶88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65戶190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敬老院供養21人,分散供養38人。添錦潭水庫小水移民點計有24戶94人,每年每人享受600元補助。

事業發展

近年來,內良鄉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全鄉現有13個黨支部,黨員209人;鄉機關幹部職工29人,村幹部28人;教育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有九年義務制學校1所,村初小8所,教職工112人,在校學生1065人;醫療機構布置合理,有中心醫院一所,村醫療所8所,個體診所4所;交通網路漸趨完善,吉村至內良21.5公里公路全面水泥硬化,7個行政村已通公路;廣播通訊事業進一步發展,村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戶達1100餘戶,村村開通程控電話,電話用戶達800餘戶,GMS移動通訊信號履蓋全鄉;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河兩岸“目”字形新格局,小城鎮建設面積由原來的0.2平方公里達到現在的0.5平方公里,圩鎮人口達到1100人,新增商住兩用房216套;農產品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現已建成高山蔬菜和香菇兩大農產品專業市場,農村民間流通協會3個;勞務輸出人數發展較快,全鄉現有外出務工人員93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