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爆(社會學名詞)

內爆(社會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內爆是由加拿大當代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在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the Media,1964)一書中提出來的概念。麥克盧漢說:“憑藉分解切割的、機械的技術,西方世界取得了三千年的爆炸性增長。現在它正在經歷內向的爆炸(implosion,又譯作“內爆”——引者)。真實和意義的內爆,一個直接而嚴重的後果是整個社會的內爆,這是資本主義在媒介主導下內爆的最後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爆
  • 國家:加拿大
  • 提出者:馬歇爾·麥克盧漢
  • 提出作品:《理解媒介》
機械時代,內爆與外爆對舉,當今的內爆,真實和意義的內爆,社會意義,後現代主義,

機械時代

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範圍內的延伸,以至於能擁抱全球。就我們這個行星而言,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已不復存在。我們正在迅速逼近人類延伸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技術上模擬意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創造性的認識過程將會在群體中和在總體上得到延伸,並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憑藉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樣。”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旨在說明,機械時代與電力時代的交替導致了自然、社會和人三者之間關係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首先,內爆是指與“身體的延伸”相對立的“意識的延伸”,前者是機械時代的特徵,後者是電力時代的特徵。相對人的心理來說,內爆使地理意義上的距離變近,甚至消失,人具有了擁抱地球的能力,地球變為“地球村”。其次,內爆導致模擬時代的到來,因為電力時代媒介的強大製造和流播功能使得整個社會被媒介的信息所籠罩,這表明真實已經成為過去,對真實的模擬開始統治人們的意識,成為人們認識事物所依賴的基礎。顯然,麥克盧漢的內爆是對生產力發展後果的一種分析,是對文明進步的一種批判。

內爆與外爆對舉

讓·鮑德里亞借用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把內爆與外爆對舉嵌入他的歷史視野,外爆與內爆相互替換,社會的內爆阻滯,外爆就發展;同樣,社會的外爆被阻滯,內爆就發展。社會形態的變化就同內爆和外爆的動力性的變換相關。原始社會的解體是有控制的內爆難以持續但外爆卻在發展的結果,而西方數個世紀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擴張(外爆)的失敗成為內爆產生的根本原因。外爆是一種現代性過程,指商品生產、科學技術、國家疆界、資本等的不斷擴張,以及社會、話語和價值的不斷分化;內爆則是消除所有的界限、地域區隔或差異的後現代性過程。今天,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內爆。

當今的內爆

鮑德里亞指出,當今的內爆首先是真實與虛構之間界限的內爆,這即是意義的內爆。意義問題早在鮑德里亞之前就已有西方的思想家關注過。比如尼采的虛無、德希達的解構都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意義消解的狀況。在媒介時代,人們通常是在信息中獲取必要的意義,形成人們的經驗知識和某種看法,這就對信息內容的真實與否提出了要求。需要審辯的是,媒介事件與人們親歷事件之間存在著差異:媒介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不僅吞噬意義,而且在拼貼意義、製造意義,實際上,它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把非真實事件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電子時代真實和意義被瓦解的基本方式。鮑德里亞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一九七一年,美國進行了一次電視直播的實驗,對一個家庭進行了七個月不間斷的錄像,並連續播放三百個小時。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展示一個美國家庭逼真的日常生活。然而,鮑德里亞指出,這實質上是不真實的,或者說這一真實只能說是一種媒介真實,因為一切都是經過挑選出來的:家住加利福尼亞,有三個車庫和五個孩子,有精心打扮的家庭主婦,一個標準的上等之家。實際上,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媒介已經顛覆了真實,意義也就無從談起了。這就是對意義的真假界限進行內爆的典型一幕。

真實和意義的內爆

所謂整個社會的內爆,在鮑德里亞看來,就是當媒介在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把任何互動通通內爆為一個平面,內爆為一個單向度的時空現實之際,整個社會交往和社會價值都被瓦解了。哈貝馬斯曾對媒介(電影、電視、電腦、電話、收音機等)提出質疑,認為它們事實上構成交往理性順利實現的障礙。民意測驗就是一個例子。表面看來,民意測驗是一種對社會公共意見的收集和傳達,是建構社會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但在鮑德里亞看來,民意測驗恰恰是整個社會內爆的一種比較極端的表現形式。民意測驗實際上以一種持續的集體觀淫癖的行為透露出社會本身的多餘性。它每時每刻都要知曉整個社會的何所想、何所需,它以一種自疑症狂的心態時刻注視著統計的螢屏,變化的圖表,它對整個社會的操控是空前的。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社會不再擁有真實的自我空間,實際上的社會空間卻等同和混淆於螢屏、圖表上的統計數字。媒介的超級膨脹最終導致了整個社會及其空間的內爆。

社會意義

社會的內爆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大眾的內爆。凱爾納指出:“媒體信息和符號製造術四處播散,滲透到了社會領域,意義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娛樂、廣告以及政治流中變得平淡無奇……面對信息的無休無止的狂轟濫炸,面對各種意圖使人們去購買、消費、工作、選舉、填寫意見或參加社會活動的持續不斷的鼓動和教唆,大眾已經感到不堪其擾並充滿了厭惡之情。於是,冷漠的大眾變成了憂鬱而沉默的大多數,一切意義、信息和教唆蠱惑均內爆於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樣。”在媒介操控的網路,大眾已經完全失去了主體哲學曾經賦予人的那種思想、意志和情感,他們不可能掌握自己的現實命運,而只能是服從於民意測驗、統計學和所謂的公共性。他們在自我的麻木中只能選擇沉默,把自我內爆為沒有任何社會表達的“沉默的大多數”。大眾內爆的可怕之處在於,整個社會在內爆之後沒有了任何復興的希望和可能,社會的沉淪也成為無法挽救的歷史宿命。

後現代主義

內爆在鮑德里亞的後現代主義理論中顯然已經成為一個負面的詞語,將各種真實、意義和價值的界限進行摧毀的內爆,在社會內部首先成為一種破壞、一種顛覆,最終,這種內爆又變成了對社會大眾的控制。在這樣的意義上,鮑德里亞使用的內爆已經遠離了麥克盧漢製造和使用這一概念的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