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楗第三

內楗第三

《內楗第三》出自《鬼谷子》。內揵,是指從內心下工夫、從內心謀劃以讓對方心服的謀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內楗第三》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鬼谷子》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鬼谷子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內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陰慮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來應時,以和其謀。詳思來楗,往應時當也。夫內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時宜,從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善變者審知地勢,乃通於天,以化四時,使鬼神,合於陰陽,而牧人民。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結者,陽親而陰疏。事有不合者,聖人不為謀也。
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
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開。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名入產業,曰楗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作品注釋

內:入。
楗:門拴。
內楗:在該文指以言辭與謀略遊說國君
1,君臣上下之事:君與臣上下之間的關係。
2,就:接近、靠近。
3,去:離開。本句意為順合心意,離去反而求取。
4,御:使用。
5,內揵:內:指內心、內情。也就是敘述自己的觀點。
6,素結本始:在君臣和對方與自己之間,一開始就相聯繫、交結。
7,用其意:指君主採用大臣的意見。
8,蚨母:土蜘蛛,這種蜘蛛的母愛極強,因此每當出入巢穴時,都要一一把穴口加蓋以防外敵入侵。,
9,揵者揵所謀也:這裡指鬼谷子內揵術“揵”的方法之一。
10,策不得也:計謀得不到贊同。,
11,施不合也:措施不合適。
12,類:類似,共同點。,
13,情:指對方情況。
14,得其情,乃制其術:與對方情況相合,就掌握了內揵之術,運用自如。,
15,以此先知而揵萬物:此句意思為以得其情而預先認識把握萬事萬物。
16,禮樂:禮,指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樂,指音樂。,
17,揣策來事:推測判斷未來的事情。
18,上暗不治:是說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19,飛:飛揚,激昂之辭。
20,大儀:大法、大原則、秘訣。

作品譯文

君臣上下之間的事情,有的距離很遠卻很親密,有的距離很近卻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在離去以後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採納和建議兩方面,平常的東西都與本源相連結,或者靠道德相連結,或者靠朋黨相連結,或者靠錢物相連結,或者靠藝術相連結。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做到想進來就進來,想出去就出去;想親近就親近,想疏遠就疏遠;想接近就接近,想離去就離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領小蜘蛛一樣,出來時不留洞痕,進去時不留標記,獨自前往,獨自返回,誰也沒法阻止它。
所謂“內”就是採納意見;所謂“揵”就是進獻計策。想要說服他人,務必要先悄悄地揣測;度量、策劃事情,務必要循沿順暢的途徑。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徹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響君主的贛。以道術來進言當應合時宜。以便與君主的謀劃相合。詳細地思考後再來進言,支適應形勢。凡是內情有不合時宜的,就不可以實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勢,從便利處入手,來改變策略。用善於變化來鄒被採納,就像以門管來接納門楗一樣順當。
凡是談論過去的事情,要先順暢的言辭,凡是談論未來的事情要採用容易、變通的言辭。善於變化的的,要詳細了解地理形勢,只有這樣,才能溝通天道,化育四時,驅使鬼神,附合陰陽,牧養人民。要了解君主謀劃的事情,要知曉君主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為對君主的意圖留於表面親近,而背地裡還有距離。如果與君主的意見沒有吻合的可能,聖人是不會為其謀劃的。所以說,與君主相距很遠卻被親近的人,是因為能與君主心意暗合;距離君主很近卻被疏遠的人,是因為與君主志向不一;就職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為他的計策沒有實際效果;革職離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為他和主張被實踐證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卻不被信任的人,是因為他的行為不得體;距離遙遠只要能扣到聲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為其主張下與決策都相合,正等他參加決斷大事。所以說,在情況還沒有明朗之前就去遊說的人,定會事與願違,在還不掌握實情的時候就去遊說的人,定要受到非議。只有了解情況,再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法,這樣去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可以出去,又可以進來;既可以進諫君主,堅持己見,又可以放棄自己的主張,隨機應變。
聖人立身處世,都以自己的先見之明來議論萬事萬物。其先之明來源於道德、仁義、冖樂和計謀。首先摘了《詩經》和《書經》的教誨,再綜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後討論就任還是離職。要想與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內部,要想離開現職,就要擾力量用在外面。處理內外大事必須明確理論和方法,要預測未來的事情,就要善於在各種疑難面前臨機決斷,在運用策略時要不失算,不斷建立功業和積累德政。善於管理人民,使他們從事生產事業,這叫做“鞏固內部團結”。
如果上層昏庸不理國家政務,下層份亂不明為臣事理,各執己見,事事牴觸,還自鳴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還自吹自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詔命自己,雖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絕。要拒絕對方的詔命,要設法給人一種錯覺。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乾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辦法。

作品評析

內揵,是指從內心下工夫、從內心謀劃以讓對方心服的謀略。因人的性情不一而論,所以遊說他人,必先了解其性情,共同處事,必先尋求見解一致。鬼谷子認為:“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所以,如果能採用對方的意見,就可以獨往獨來;如果能掌握對方的情況,就可以控制對方施展權術,可以堅持,也可以放開;如果想離去,就將危險留給他人,就像圓環旋轉反覆,使人不知要乾什麼;這就是說要根據他人的特點來對付他,採用合適的說服策略,那么想進就可以進,想退就可以退。當然,即使有朝一日,你功成名就,高居要職,也不要忘了適時隱退是上策。

出處簡介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後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
《鬼谷子》一書,從主要內容來看,是針對談判遊說活動而言的,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書以功利主義思想,認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運用。它講述了作為弱者的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謀略口才如何進行遊說,進而控制作為強者,握有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諸侯國君主。

作者簡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