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參片

內參片

內參片是“內部參考(電影)片”的簡稱,指以非商業渠道引進,專供某些特殊群體或個體欣賞的影片,通俗而言,就是不會公映 的影片。上海電影譯製廠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譯製過少量的參考片,這些影片是供中央少數首長和外事部門的人員觀看的,以了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動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參片
  • 別稱:內部參考(電影)片
  • 釋義:不會公映 的影片
  • 出現時間:文革前
簡介,內容,規定,影響,利處,敝處,趣聞,

簡介

“內參片”是“內部參考影片”的簡稱。其實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內參片”和“文革”中的“內參片”含義不完全一樣。“文革”前的內參片,是指不能對外公映,僅供業界內部學習參考的影片。而“文革”中的“內參片”差不多就是為“四人幫”等少數人“唱堂會”,雖然有少數影片也給部分文藝界或一些特殊部門的人“內部參考”。
在眾多的電影廠中以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譯製任務最多,這些任務都是從“中央”下達的。原片語言複雜,有德語、義大利語、英語等多種語言。當時除了電影系統的翻譯外,還請一些外語學院的多個語種的教師一起來工作。所有的內參片因為沒有公映著作權,都是沒有原文劇本的。全靠翻譯聽原片對白再譯出來,翻譯的難度就更大了。

內容

“內參片”有分類,編號如“特內”、“滬內”、“影外”、“影資”,下達譯製任務時只說編號不說片名。其中有江青私人保留的美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藝片,如後來公映的《魂斷藍橋》,也有一大批歐美拍攝的最新故事影片,其中有描寫外國宮廷政變的,有講暗殺活動的影片,如《女人比男人更兇殘》、《被玷污的勳章》等。
“內參片”中有一類影片政治目的是很明顯的,比如日本鼓吹軍國主義復活的影片如《日本海大海戰》、《山本五十六》、《虎虎虎》。還譯製了一批蘇聯拍攝的反映二戰時期的影片,如《朱可夫》、《解放》(上中下)。

規定

譯製 “內參片”有嚴格的規定。
首先是嚴格保密,所有參加譯製工作的人員一律不得外傳片名、影片內容,配音用的對白劇本不得帶回家,配音完成後一律上交、統一處理。凡是不參加這部影片譯製工作的,不管是廠內領導、工軍宣隊,甚至局一級的領導也一律不得看片,這是“無產階級司令部”下達的命令。
其二,這些“內參片”譯製完成後統一由徐景賢(當時稱他為徐老三)審查,印製拷貝要用最好的伊斯曼膠片,直接送中央。有些是文化部直接派人來上海取片。當時譯製廠是直接受市委領導,也就是徐老三的領導,“內參片”的一切事務他說了算。

影響

利處

首先這些“內參片”中很多影片讓上級了解了世界動態。周總理曾指出:日本的《戰爭與人》是一部吹捧法西斯的影片,表面上反法西斯,實際上卻在歌頌軍國主義,影片內容很毒,要讓外國使節們了解。李先念同志對幾部日本影片也有過指示:可以在內部小範圍發行、看看影片,事實證明日本在復活軍國主義。
其二,“文革”中搞了八個樣板戲,譯製了一大批歐美影片,為樣板戲的創作人員提供了參考片。如影片《紅菱艷》,這部影片很有借鑑作用,多部上譯廠譯製的“內參片”對文藝工作者也很有啟發。
其三,這些影片在中國電影事業恢復期間,讓電影工作者補上了一課:了解“文革”中斷的外國電影生產創作情況。對中國電影后來的復興,上譯廠應該說出了一份力。
其四,當時能參加譯製片工作的人都會感到是一件幸事,又看片學習,又不荒廢自己的業務,極大地鍛鍊了譯製廠的創作隊伍,這期間又培養了一批新人,上譯廠第二代的配音演員大多數是那個時候鍛鍊出來的。

敝處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民眾觀看外國影片的權利被剝奪了,當時的文化生活只有八個樣板戲及幾部阿爾巴尼亞朝鮮影片,讓全國人民度過了一個封閉、文化饑渴的年代。

趣聞

每部影片譯製完成後,所有參加工作的人員必須開展大批判,肅清影片對人們的毒害,叫“消毒”。批判會必須有重點發言,而且要做到“人人口誅筆伐”。所以在影片進行工作時,負責人就跟翻譯、導演、配主角的演員打好招呼,早作大批判的準備;同時也組織寫批判稿的快手蘇秀、伍經緯,查閱一些資料作系統的批判。工軍宣傳隊也參加每次批判會,實際上是一種監督,他們每次都要寫簡報向上報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